袁泉泉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和對話的動態過程,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所以,平時要多讓小學生注重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并更深層次探討語文學科,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教學,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老師應積極接納學生質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表現非常活躍。面對學生們的質疑,有的老師害怕在課堂上遭遇尷尬,往往一筆帶過,有的老師甚至不許學生發言,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澆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真正有智慧的老師會把學生領進精彩的問題空間,在質疑中尋找新的火花。比如:老師在講唐代詩人孟浩然那首膾炙人口的《春曉》的時候,問“花落知多少”,有誰知道這句話的翻譯?在一些小學詩詞教材上的解釋是:“不知道花兒會落下多少,”但學生可能會馬上反映說:這樣直白的翻譯,是不妥當的,應該解釋成,花落了,不知道會有多少果實孕育而生,也就是說,理解這首詩不應只是去看字面意思。老師這時候就可以做出以下回應:“這位學生反應敏捷,并且提出自己對課文的質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值得去表揚。”如此一來,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的思維就變得活躍起來了,都會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或想法。可見,面對學生的質疑,老師應該冷靜地納入課堂教學場景中,并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以增強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師應積極正確引導學生
每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都存在差異,在讀文章的時候,會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引導其糾正錯誤。例如,學習《狐假虎威》一文后,學生對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老虎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動物,因為它沒有利用它的威風來欺負小狐貍。有的人認為:老虎是一個沒有自己見解的動物,隨便輕信他人的話。還有的人認為老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當時老虎完全可以相信自己就是動物之王,這樣就不會偏聽了狐貍的話。在辯論這幾種觀點的時候,老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假設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如果老虎明白了狐貍的狡猾,會不會把狐貍捉回來,把狐貍吃掉呢?同學想: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老虎發現狐貍的狡猾,那么老虎一定會又追上來的。這樣,通過啟發式教學、假設相反結局等方式,留一些時間給同學們思考,使其先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發言回答問題,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誠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是難以避免的,如何引導學生去糾正錯誤,這才是老師避免錯批學生,正確處理學生問題的關鍵。所以,老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的錯誤,找到恰當的途徑,使教學得到發展和進步。
三、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課堂教學是學生與老師對話交流的過程,怎樣利用科學手段,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差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理念,需要靠老師的教學智慧。例如,有位老師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課時,以“住宅”為主題來進行表達訓練,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老師,我想的和同學們不一樣,人們經常習慣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們養在籠子里,用菜葉喂它們。久而久之,這些蟋蟀肯定會適應籠子里的生活,不愿再出去了,因為自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的去找住宅了,還有人類給它們喂食物,這種舒適的生活還有什么不愿意的。”這時同學們都哄堂大笑,然而,老師卻并沒有笑,他用一種信任的目光注視著這名學生,對學生說:“你能告訴大家蟋蟀為什么會習慣人類給他造的住宅嗎?”這位同學回答說:“因為蟋蟀它發現人類搭建的住宅也符合它們的要求,被人們捉住了,難道還可以逃出來嗎?就算逃出來了,還是會被人類發現的,還不如乖乖地待在籠子里面。”
對于這種“另類”的聲音,難道你不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創造性”思維嗎?正是因為有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才使課堂上有了精彩的一幕發生。富有智慧的老師,就應該面對有差異的學生,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感到高興,為學生搭建一個舞臺,讓學生亮出自己的個性,增添課堂活力。
四、教師應及時進行個人反思
教師在進行個人反思時,應該將理論學習與經驗反思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特級教師劉水平在教學中講《說勤奮》,竟然遭到學生說:“勤奮是一只笨鳥才會去做的事情”,面對這樣的場面,老師的第一反應肯是定是“你才是那只笨鳥,趕快坐下”,這樣使課堂的效果一落千丈。課后劉老師進行個人反思,如果那位學生是想表現自己,引起學生們的關注,我是不是應該理解學生啊。在之后的課堂上,他便有了這樣的對話:“學生啊,就算你是一只笨鳥,也是會先飛的笨鳥,是吧?”學生微笑地點點頭。這樣才能將《說勤奮》的課堂推到高潮部分。劉水平老師教學反思的過程,不得不說這是在實踐中獲得教學智慧的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寅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