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溫故而知新”這句名言精確地點明了復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傳統觀念下復習階段老師總是忙于課前整理歸類復習資料,課堂中激情澎湃的一言堂講解,課后加班加點改習題。教師忙忙碌碌,學生心不在焉、毫無興趣快樂可言。中年級的復習課堂要蛻變,表現為教師的觀念變、學生的角色變、學生的狀態變、學習的過程變,來個美麗的轉身將柳暗花明又一村。
關鍵詞:教師觀念;學生角色;學生狀態;學習過程
現象一:好生面對基礎知識反復訓練乏味,積極性不高。
現象二:學困生面對不計其數的熟悉又陌生的生字抗拒,頭昏眼花。自卑的學生永遠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
現象三:苦口婆心的老師復習時激情澎湃,學生心不在焉毫無快樂可言。
我們深知,復習課堂教學的得失、課堂教學的成敗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關乎學生的終身發展。但傳統觀念下的復習課堂成為老師唱“獨角戲”的地方,老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沒有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課堂上沒有學生積極參與,沒有學生精彩發言,課堂教學“波瀾無驚”,好似“一潭死水”。教師精疲力竭,學生愛莫能助。怎樣讓課堂上的山窮水盡轉變成柳暗花明呢?
一、教師觀念變:變“獨角戲演員”為“大舞臺導演”
人生就是一個大舞臺,那身為教師的我們,三尺講臺,筆者認為舞臺更為貼切,那么學生就是這個舞臺的演員,老師就是幕后的編劇與臺前的總導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只有導演沒有演員最多是獨角戲。瞧!好多老師一身兼數職,自編、自導又自演,而學生只是臺下的觀眾與聽眾。一場戲下來,老師口干舌燥、又苦又累,學生卻愛莫能助,因為在導演的劇本中壓根兒就沒有讓學生演的戲,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如果光有演員在臺上群龍亂舞,離開了專業的導演,演員自然演不出專業的東西,沒人欣賞,沒有意義更無發展性可言。復習期間效率不高,教師們是否該反思反思舞臺上只有導演(教師)的身影而并無能干的演員呢?
二、學生角色變:變“被動觀眾”為“主動的演員”
教室的三尺舞臺上,教師獨角戲在復習過程中尤為突出,無論從臺前的準備還是臺上展現,甚至是臺后的評價、總結、反思。這樣抑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筆者認為復習必須根據修訂版大綱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基礎知識的復習中,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搞一言堂,在閱讀方法的復習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學生的見解更加多元,體驗更加深刻。學生在復習期間不能總是被動地做題目、被動地接受基礎知識一次次過關。老師們可以試著從扶到放讓學生來整理每課的復習重難點。整理好以投稿的形式,投到到總導演處(老師處),這樣學生由原來被動的觀眾變成主動的演員。試想哪個演員在演戲之前不好好地鉆研“劇本”呢?這兒的“劇本”即課本罷了。總導演也成了課堂總編劇一樣把學生認真鉆研整理出來的稿子從頭到尾認真審核一下,對照重難點查漏補缺。筆者在認真審稿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觀眾也能獨具慧眼整理出總導演眼中的盲區,時常讓總編劇眼前一亮,可見演員的潛能不可低估,相信孩子們在總導演的引領下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在總導演的鼓勵下、點撥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出擊,由觀眾真正變成能研會鉆的好演員。又何愁不能演繹出一段段精彩的戲來呢?
三、學生狀態變:變“默默無聞”為“自信表達”
身為總導演的我們更應該關注每一位演員的健康成長。登臺展演相對一些自信、勇敢、大方的演員來說不是難事,但對于那些自卑、膽小、害羞的演員來說不是易事。總導演必須是伯樂,要善于發現每位演員身上的閃光點,擅長處,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每位演員的角色,讓每位演員盡情展示自己的光彩。如:學生整理投稿根據復習的進度一般一天兩課。調查發現少部分家庭沒有電腦,自卑的孩子不想投稿,我就把有關的要求稍作調整。沒有電腦的可以手寫投稿,那些平時自卑的孩子只要投稿,老師會酌情優先錄用。只要被錄用的除了發表揚信、喜報之外通過各種途徑(翼校通、班級QQ群公示照片)表揚,一個星期下來演員的面孔不再是那固定的幾個細心大膽的優等生。那些平時默默無語的演員也開始慢慢自信起來,從他們走向講臺的那一刻,他們就邁出了自信的第一步。課余時間追逐打鬧少了,更多讓人欣喜的鏡頭是三五個演員湊在一起共同鉆研劇本(課本)。為下次的演出發揮小組合作的威力。這樣的狀態和心不在焉相比,哪個更能演繹出精彩呢?
四、學習過程變: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愉”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枯燥無味的復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疼,令學生厭煩。優等生乏味,學困生抗拒,有何快樂可言呢?四年級下學期有個練習是了解謎語的相關知識。課前我編了個謎語,謎底是我們班一個學生,從那以后不知不覺,學生在整理復習課文的知識點時,最后一項總是不忘也編個謎語,涵蓋很多方面(有人物、植物、字謎等)。演員上來表演時,臺下的觀眾尤為期待猜謎語環節,榮升為觀眾的我從每個孩子上揚的嘴角、舒展的眉頭可以看出,孩子們自導自演的復習課是受大家歡迎的。大家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是快樂的。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我要說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愉,會學固然很好,但能在會學的基礎上樂在其中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呢,我更喜歡后者。
總之,“愉快高效”的課堂教學是理想的課堂狀態,是我們作為老師的畢生追求,課堂的蛻變讓學生樂在其中,那美麗的轉身將推動課堂效率、教育教學水平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忠豪.教課文 教語文.上海師范大學,2010.
[2]吳忠豪.期盼語文課的美麗轉身: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語文教學通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