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它是建立在學生積極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基礎上能動的認知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利用一些心理效應,會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自身的潛能,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利用首因效應,激發學習興趣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也叫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就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主體以后的認知會產生較大影響。“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關,是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的活動方式。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對課堂教學的導入方式精心設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準備狀態,愉快地學習。因此每一堂語文課的導入我都精心構思,巧妙設計,使導入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如我在教學《九寨溝》時,為了讓學生迅速走近九寨溝,感悟九寨溝的神奇、美麗,課伊始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優美的旋律,迷人的風景,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接著我又給學生講述關于九寨溝的神奇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剽悍的男神達戈用風云磨成一面寶鏡,送給心愛的女神,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寶鏡,碎片散落人間,于是人間便有了一個“夢幻仙境”——九寨溝。讓我們一起走進九寨溝吧。此時此刻,學生已經完全被九寨溝迷住了,情不自禁捧起書大聲朗讀起課文。
二、利用登門檻效應,促進循序學習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登門檻效應”也蘊涵著教育的智慧。根據“登門檻效應”,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一篇課文時,我的四個教學目標是循序漸進的:(1)把握《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的結構密碼。(2)利用民間故事結構密碼讀懂其他民間故事。(3)利用民間故事結構密碼創編故事。(4)比較中外民間故事不同的結構密碼,完成讀書筆記。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學習課文,理解課文,讀懂這篇民間愛情故事的結構密碼:男主角牛郎地位低下,十分不幸,但心地善良;女主角美麗善良;男主角得到幫助,和女主角結為夫妻,生活幸福;但不久阻撓人王母娘娘出現,兩人經歷磨難,隔河相望;結局是一年相會一次。我們列出了故事結構密碼的關鍵詞語:男主角、女主角、幫助人、阻撓人、磨難和結局。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閱讀其他三大民間愛情故事:《孟姜女》《梁祝》《白蛇傳》。通過閱讀填表,發現四大民間愛情故事都有著這樣的結構特點。最后讓學生根據結構密碼創編民間故事,學生有了前面的“門檻”,不覺困難,一個個躍躍欲試,興趣盎然,編出了內容具體、情節曲折的故事。當然有了課堂上的學習,課后作業“比較中外民間愛情故事結構密碼”也不是難事了。
三、利用南風效應,激發成就動機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相約比武,看誰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脫掉。于是北風便大施身手,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則不同,它輕輕地吹,風和日麗,行人只覺得春暖身上,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北風和南風都想讓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態度和方法不同,結果大相徑庭。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用親切、熱烈的面部表情,配合教學內容自然生成的得體而富有表現力的體態動作,吸引學生;用幽默生動的話語鼓勵學生。如《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中: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嗎?
(一學生朗讀第一、二小節)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可以讀得更好,如果能把我們帶到美麗的頤和園門口,感受孩子們的活潑熱鬧,我們會很感謝你!
(學生受到鼓舞,再一次讀,讀得聲情并茂。)
師:(高興地)謝謝你把我們帶到北京的頤和園。從你的朗讀中,我們真的仿佛看到了成千盈百、充滿活力的孩子們。
(一學生積極主動地讀第三節,他讀得生動、活潑)
師:(興奮地)頤和園里真熱鬧啊!你把人物都讀活了!讓我們再次欣賞他的朗讀,分享他成功的快樂!(大家熱烈鼓掌)
師:(熱情洋溢地)掌聲代表著肯定,掌聲意味著認可,掌聲更是大家對你的贊揚,你讀得真好!
(一學生讀第四、五節)
師:哎呀,那棵大海棠樹我都沒有看清,能讓我們看到那噴花的飛泉嗎?相信你能行的!
(生有所頓悟,再一次朗讀)
……
師:同學們真是好樣的!短短的十幾分鐘,就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對每一位學生的朗讀,即使朗讀不理想,但教師或用期待性語言,鼓勵他向這個方向努力,或用幽默性語言,讓學生在笑聲中省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對學生的出色表現,教師則以極大的熱情進行充分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勝利的喜悅。這樣南風式的語言,如春風化雨,潤物成長,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并努力爭取學習的成功。
參考文獻:
劉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