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圣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口語表達是人類語言中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也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高中新課標中指出:“加強學生交際的實踐,注重過程,注重互動,提高學生言語交際水平。”這明確提出了英語教學中口語交際的方向。而葉圣陶老先生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是開啟學生思想、引導學生發表之欲的‘總樞紐,它能帶動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由此可見口語表達的重要性。我們的學生不可能總是呆在象牙塔里,總是要走上社會,面向社會。一個“不會說或說不好的人”只能是“學能的畸形兒、人才的偏頗兒”。這絕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針對新課標的教學目的,在高一英語教學當中,我認為,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重要而且實效,一年來,我堅持課前五分鐘演講并隨之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收益頗豐。
一、先讀后說走好第一步
我的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以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學生的閱讀內容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主要素材,以學生登臺演講為主要方式進行的。
凡事想得容易做得難,平日里學生課堂回答相當活躍,但是上講臺面對全班同學,那可不是一下就能“說”得很好的事,不能操之過急。我在第一階段安排的口語訓練是“自我介紹”。萬事開頭難,為了讓學生敢說,確切說是敢讀,我讓學生前一天做好準備,上臺時可將稿紙帶上來。盡管事先準備,學生初上講臺緊張得兩手打顫,面紅耳赤,埋頭小聲苦讀自己的簡歷。很多同學回憶第一次上講臺“自我介紹”時,都搖頭不知當時所云,只記得“緊張”二字。但雖說是讀,第一步總算是邁出去了。
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再加上同學一段時間的相處熟悉,我覺得要在“讀”上做些文章。朗讀激活法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對讀作出了這樣的闡釋:“朗讀,一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活動,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朱熹也曾高度肯定朗讀在學習中的作用,可見,從古至今朗讀都是英語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手段。所以,除了課堂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朗讀課文加強語音能力之外,第二階段的口語訓練,我在安排了“精彩周記大家聽”當中,就要求上臺的同學在讀自己精彩周記片段時注意抬頭,挺胸,注意聲調與感情的投入,大聲朗讀。雖然也是讀,但與第一次上臺相比,學生的表現可就大有進步。臺上的同學神色自如多了,對自己寫的好文章也能發自內心地讀出來,臺下聽的同學善意地微笑,用掌聲鼓勵著臺上的同學。這時,教師的態度至關重要,教師可在這一階段選范文范讀,把握住感情基調,把文章的情感通過朗讀時語氣、停頓、節奏、重音、托音等等表現出來,做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并提醒學生注意語音的規范和抑揚頓挫的語調。
在訓練中,我從不要求學生和哪位名家比,我只要求他們和過去的自己比一比,而這進步是必然的,故而上臺“一讀再讀”之后,學生的信心大增。
二、讀名著說故事
有了第一階段的讀,同學們已基本上能穩定自己的緊張情緒,大方地站在臺上,面對全班同學大聲朗讀,在這基礎上,我要求同學試著脫稿進行第二階段的“說”。
這“說”當然要有“說”的內容。高一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面對必修課本,英語考試中還將涉及名著、歷史、人文、社會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故而在選擇“說”的內容時,考慮高一課外閱讀讀名著,析經典的重要,我嘗試著將引導經典的閱讀與實踐相結合起來。畢竟,全然否定應試教育,那是一件很虛偽的事,但怎樣將應試和學習生活結合并落到實處,有機地提高學生的素質是英語教學中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未雨綢繆總是一件好事,結合高一的名著閱讀,我讓學生“讀名著,說故事,析情節”。為了臺上的五分鐘,學生課外讀書,小組討論,上網查詢,深層次地去研究名著。臺上的演講促使他們用心、用腦子讀書,從最初的“被迫”讀名著到主動研究探討,這決不是“死讀書”能收獲得到的結果。而且,這種鉆研、琢磨、領悟的精神,無疑是學習英語的一個良好習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真理,真正成為提高英語能力的核動力。
私下里也想,通過析讀,“說”名著,或許就有許多學生因此養成終生閱讀的好習慣,一本本看,一篇篇讀,積以時日,以不變應萬變,厚積薄發,不談別的重大作用,往具體上說——還怕考場上做不好題,以后寫不出好文章來,將來不能“說”得更有內涵些?
當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上來了,那我們所謂的書面表達,短文改錯都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