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盧芳國 陳伶利 寧毅
摘 要:為了適應中醫護理專業課時調整的需要,湖南中醫藥大學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相應進行了縮減,本文從學時調整后的理論課與實驗課教材選購、教學內容精簡調整、講授內容和學生自學內容合理分配等方面做了系統闡述,目的是使中醫護理專業學生既能掌握本課程基礎理論知識,增強動手能力,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精簡;調整
為了適應中醫護理專業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需要,湖南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總課時從64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實驗課時從9學時調整到了12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應地進行精簡和調整,教學方法也應同步改進。盧芳國等曾經從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生源特點與專業層次上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課程定位、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1]李珊等從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出發調整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2]
但目前缺少針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修改后的教學大綱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本文就從這點出發,探索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案具體設計,以期對中醫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濃縮理論課教學內容,精簡知識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經重新修訂后,總課時調整到48課時,其中實驗課增加到12課時,理論課36課時,在這相對有限的學時內,要學完本門課程的從免疫學到病原微生物學再到寄生蟲學的三大部分內容,任務量很大,因此課時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要適當精簡,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選購、教學章節安排、每章節課時具體安排、知識點講解詳略上做好精細的規劃。
1.理論教材選購
針對中醫護理專業特點,選擇內容精簡但能基本覆蓋主要知識點的教材版本。老師只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即大綱中明確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部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剩下的大綱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并把部分自學內容納入學生年終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論教材的選購上,比如王易、袁嘉麗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12年8月第三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范虹、盧芳國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學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論教材內容既全面又較精簡,可作為選擇參考,合適的教材選購是搞好理論教學的第一步。
2.理論教學章節學時與內容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門課程的全部章節的教學學時進行整體合理的安排,哪些章節要重點講解,哪些章節要簡略,哪些章節留給學生自學,都要有完整詳細的規劃。我們考慮:免疫學部分安排12個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課,老師分四次分別選講免疫學基本概念與免疫細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四部分內容,免疫學應用留給學生自學并在實驗課時結合操作講解。病原生物學部分安排21學時,每次3學時,共7次課,第一次課主要講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體微生態系、正常微生物群與機會性感染、感染的影響因素、消毒與滅菌等基礎知識。第二次課主要講解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染色鑒別方法、細菌的人工培養、細菌感染機制與臨床表現、細菌的傳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次和第四次課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細菌,包括化膿性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腸道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放線菌等比較常引起人體健康危害的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講解內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知識,病原菌致病機制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第五次課主要講解病毒總論部分,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態與結構、病毒的類型、病毒的培養、病毒感染的類型與傳播方式等。第六次課具體講解幾種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樣主要介紹它們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這四部分內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給學生自學。第七次簡要介紹真菌病害知識,包括真菌形態以及淺表感染真菌(幾種常見蘚類)和兩種深部感染真菌(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其他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部分安排3個課時,共1次課,老師講解寄生蟲的基本概念、流行與危害,并講解醫學蠕蟲中的似蚓蛔線蟲和日本血吸蟲,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與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蟲留給學生自學。
通過這樣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老師基本講解了本門課程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老師講授使學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熟悉與了解了剩下的知識點并擴充知識面。這樣既完成了本門課程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使學生的學習充滿靈活主動性,為其他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1.實驗教材選擇
實驗課改革后擴充為12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實驗課。實驗教材可選擇與理論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參榮、盧芳國主編的《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羅晶、關洪全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較合適。
2.實驗內容教學改革
實驗課時調整后,第一次實驗安排免疫學實驗與細菌學的革蘭染色實驗,學生主要操作免疫學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細菌學革蘭染色實驗,老師給學生示教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巨噬細胞吞噬實驗等免疫學實驗內容。第二次實驗課,安排細菌總論實驗,學生主要操作細菌分布(人體皮膚、咽喉部、空氣中等)、細菌基礎培養基的制備、高壓滅菌鍋的操作使用和藥敏實驗,老師介紹細菌培養基組成、常用消毒滅菌方法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實驗內容,這些實驗相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院校也把它列為護理專業主要操作實驗之一[3]。第三次安排細菌各論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學生操作化膿性球菌的劃線培養、分離鑒定操作,腸道致病菌的血清學鑒定(肥達氏反應)實驗,老師講解示教化膿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學鑒定方法、腸道桿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鑒定方法等內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學實驗和真菌與寄生蟲學實驗,學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老師展示講解常見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標本、常見寄生蟲卵標本,最后學生參觀學校寄生蟲標本館觀察人體常見寄生蟲大型標本。通過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讓學生在比較有限的時間里掌握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了其對于理論課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無菌操作意識、藥敏反應常識和處理最常見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識點精簡后的教學安排
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縮減、知識點精簡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本門課程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只能講解課程中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學生自學其余內容,這樣安排、使護理專業學生既可以了解本門課程基本知識構架,又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主權,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護理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和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并且從大學階段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素質的角度講,對這門課程中不常見的微生物、寄生蟲等內容,只有精簡和留給學生自學以后,才能在時間、精力和資源上保證其他專業課程以及與護理學特點有關的心理、人文等知識的學習[4],最終使培養出來的中醫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盧芳國,伍參榮,陳 燕,等.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思路[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8).
[2]李 珊,盧芳國.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醫藥導報,2009(04).
[3]謝國武.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7(05).
[4]黃愛麗.高職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設置現狀與改革[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03).
(通訊作者:楊勝輝 湖南中醫藥大學)
(作者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