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傳播障礙視角,采用規范結合實證的分析方法,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對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低效性表現形式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建議加快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速度、促進文化貿易向多樣化發展、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 國際文化貿易 低效性 傳播障礙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1-0054-0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01338);江蘇省省市協作項目(2013XZB004);2013年度蘇州市軟科學研究項目(SRD201329);蘇州市職業大學校級科研項目(2014SZDYY03)。
[作者簡介] 王曉東(1979 —),江蘇常熟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加快發展國際文化貿易,不但有利于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的快速轉型,更有利于全球文化貿易的多樣化發展。但目前我國國際文化貿易存在十分明顯的低效問題。
一
中國國際文化貿易起步較晚,正式形成規模的國際文化貿易要從20世紀的80年代算起,但當時由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與文化貿易發達國家相比,顯得毫無競爭力可言。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日益重視,國際文化貿易也迅速發展起來,但總體來講,仍比較落后,連年逆差,呈現文化產品結構不合理、核心產品缺乏競爭力、對國際市場營銷重視不夠等的特點。
世界文化貿易的八大強國占據了全球文化貿易的半壁江山,出口額排名靠前的國家往往進口數額也相當驚人,整個文化貿易也逐漸呈現出一種“產業內貿易”的態勢,相同產業具有很強的生產、消費關聯性,這種關聯性使得文化貿易在各國之間的地位也呈現出不同的競爭力。中國在2012年的國際文化貿易總額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47位。
通過構建產業內貿易指數模型:
其中i為某一特定的產品組合或產業,Xi表示出口貿易額,Mi表示進口貿易額,為了對一國的國際文化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定量研究,分別計算世界文化貿易強國與中國的情況。發現發達國家文化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都在70%以上,這足以說明全球文化貿易的格局依舊沒有改變,美國、日本、英國等少數國家依然在引領全球文化貿易的發展。我國2012年通過產業內貿易指數模型的計算結果為0.145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要想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3年以來,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較快,但逆差依然很嚴重。
二
在我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中傳播障礙的表現形式和原因主要有:
(一)消費者效用障礙
通過國際文化貿易,在世界各國市場上銷售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最終能否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要符合東道國的傳統消費習慣。但在現實的國際文化貿易中,往往由于出口國的文化產品存在思維觀念、情感價值等方面的差異,東道國消費者無法理解產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最終對國際文化貿易的擴大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1. 理解障礙。理解障礙對于國際文化貿易來講,就好像是一種文化折扣,一件非常優秀的文化產品,由于理解不同,最終的結果會大相徑庭。理解差異會對中國文化貿易的快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 抵制行為。除了理解障礙以外,消費者效用障礙還有一個表現形式——抵制行為,這種行為出于對自身文化的保護,不利于國際文化貿易的快速發展。因為國際文化貿易能給經濟帶來強勁的動力,核心是創造價值和利潤,所以文化貿易發達國家有意識地采取抵制行為以形成市場獨占,賺取超額利潤。
(二)文化型障礙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文化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之分,有的只是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東西方不同的審美觀念,進而影響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信仰,以世界文化圈①為例,各個國家和民族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圈,不同文化圈中的居民有著不同的個性,鮮明的個性使得雙方如果在地域上較遠的話,接受對方文化產品和服務時往往會出現排他現象,至少在短時間內不容易被接受。形成文化型障礙的原因主要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語言差異。
1. 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影響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處理問題上顯現出高低不同的語境層次。近幾年國際文化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思維方式正逐漸影響著東西方文化貿易的計劃、過程和目的,對一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并是否能被他國所接受都有深遠的影響。
2. 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待周圍人和物的看法和意義。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價值觀念也有著較大的差別。西方文化在理解價值觀念的時候,總是先突出個性的張揚和發展,強調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宣揚民主和自由。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達不到也不認為這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惰性所造成的。而中國的傳統哲學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與大自然講究的是一種和諧統一的境界,在很多電影、電視節目中,導演安排的結局都是“大團圓”、“大和諧”,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 風俗習慣。風俗習慣包涵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風俗習慣,飲食、起居、交往、著裝、禮節等都屬于風俗習慣的范疇。加快發展我國國際文化貿易,應充分了解目標國的風俗習慣,“入門問禁、入國問俗、入境問諱”,可以在貿易活動中少走彎路。
4. 宗教信仰。全世界的宗教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深深地影響著全世界人民的消費、工作偏好等,同時對開展國際文化貿易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5. 語言。語言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基礎,只有通曉他國語言才能進行國際文化貿易,語言是一把將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向世界的鑰匙。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總共有7000多種語言,作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載體,語言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國際文化貿易過程中,許多由于語言障礙最終導致了貿易的無法進行。
三
我國文化貿易高效發展的對策可以選擇下列三個方面:
(一)加快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速度
應大力發展本國的文化貿易。首先,鼓勵國內文化企業加快發展步伐,通過立法,出臺對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放寬產品出口審批權,簡化出口手續,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刺激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建立出口信用保險的制度;創立屬于自己的民族品牌。文化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品牌消費,只要將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將品牌與文化產品聯系在一起,提高國際知名度,擴大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注重原創性,相信一定能夠擴大我國的文化貿易份額;加快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步伐,通過將人才輸送到文化貿易強國,學習先進的文化貿易管理經驗,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提高我國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另外,還可以通過輸出資金的方法,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適應全球化的要求,增強我國文化企業的實力,逐步縮小文化貿易的逆差局面。
(二)促進文化貿易向多樣化發展
對文化貿易的霸權行為進行堅決抵制。世界的多樣性在于文化差別的多樣性,應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建立國際文化貿易新秩序,兼顧各國文化貿易的發展,消除文化歧視;加強立法,參與制定國際文化貿易的“游戲規則”,與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緊密聯系,為建立一個健康、公開、透明的國際文化貿易體系做出努力;突出文化個性,采取差異性營銷模式。中華文化有著顯著的稀缺性,書法、武術、京劇對西方世界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可利用這些資源著力打造文化產品。
(三)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消除因觀念、習慣、語言等因素對文化貿易的障礙,改變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理解,增強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利用華人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舉行有關中國文化的“文化節”,宣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加強與其他國家文化部門的合作,成立專門機構來推廣中華文化,例如,近幾年來在世界各地興辦的孔子學院等都很好地將漢語推向了世界,為文化貿易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閆玉剛.“文化折扣”與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產品策略[J].現代經濟探討,2008(2).
[2] 陳曉清.國際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美國1996至2006對外文化貿易雙邊數據樣本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8(4).
[3] 張麗英.論文化安全與WTO框架下的文化產品貿易自由化問題[J].法學雜志,2011(7).
[4] 阮婷婷.文化貿易壁壘的效應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5).
[5] 趙有廣.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國際貿易,2006(10).
[6] 蔣曉梅.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7(5).
[7] 馬向敏.當前我國文化服務貿易淺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0).
[8] 李嘉珊.破解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出口瓶頸的三個關鍵問題[J].國際貿易,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