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象 陳智
摘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對于上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上海海洋產業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文章在分析上海海洋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上海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四個產業為例,分析了如何發展這些海洋新興產業,最后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促進上海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對策。
關鍵詞: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對策;海洋產業
一、 引言
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是相對于傳統海洋產業而言的,是一種新興海洋產業。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主要是指能夠體現我國海洋戰略意圖,以海洋高新技術為首要特征,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巨大發展潛力,能夠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方向,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和海洋經濟方式轉變的海洋新興產業。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明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的七大領域。為此很多專家結合我國海洋產業的具體實際,認為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應該包括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深海裝備制造業、深海戰略資源開發產業等產業。
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能促進海洋相關產業群的快速發展,而且有利于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轉變海洋經濟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目前我國具備一定規模的海洋新興產業主要有海洋油氣、海水增養殖、海水利用、海洋電力、海洋生物醫藥和濱海旅游等產業。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將對廣東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海洋強省戰略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2012年初,全國首家“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在浦東臨港新城揭牌,上海由此正式成為國家“科技興海”試點城市。上海應該以此為契機,轉變海洋產業發展模式,在鞏固發展海洋交通運輸、船舶制造、海洋濱海旅游等傳統優勢海洋產業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使海洋科技正在成為海洋產業新的增長引擎。
二、 上海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上海在海洋經濟方面一直具有明顯優勢,很多海洋經濟方面的指標處于全國前列。在海洋產業方面,船舶制造、海洋交通運輸和濱海旅游產業是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從海洋產業結構方面分析看,上海海洋第一產業連續四年保持上海海洋生產總值的0.1%,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減速明顯,第三產業增長勢頭明顯。具體來說,上海海洋產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第一產業占比非常小。上海海洋第一產業主要為海洋漁業,包括海洋捕撈、遠洋捕撈和海水養殖。上海海洋第一產業占比極小,連續幾年一直保持在千分之一的水平,這遠遠低于其他沿海省市。
2. 第二產業占比持續下降,且減速明顯。上海海洋第二產業主要包括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汽業、海洋電力業。上海在海洋第二產業方面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優勢不明顯,而且逐步下降,海洋船舶工業已經被江蘇超越。目前海洋第二產業占比約為39%左右,占比偏低。
3. 第三產業增速明顯,占絕對優勢。上海海洋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上海海洋第三產業近幾年增速非常明顯,占比達到60%以上,在全國處于第一位。
4. 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緩慢。近幾年,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在全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上海在這方面發展緩慢,目前仍以船舶制造、海洋交通運輸和濱海旅游為主,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全國的占比明顯偏低,2010年僅分別占0.06%和1.18%。
整體上看,上海的海洋產業結構雖然呈現了三二一的格局,但海洋產業結構并不合理,傳統產業占比偏高,而以科技為推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較低且發展緩慢,整體結構亟待優化升級。
三、 上海在振興海洋新興產業所做的工作
上海海洋局在如何振興海洋新興產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出臺了“上海市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在指導目錄中,明確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節能環保、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生物醫藥等作為上海市下階段鼓勵發展的重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了使振興工作有序開展,上海市海洋局也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
1. 圍繞國家戰略,研究制定上海海洋發展戰略。抓住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機遇,明確上海海洋發展總體目標、明確實施途徑、制定保障措施,形成上海市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2.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用好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服務業開放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在涉海金融服務、航運服務、海洋文化服務等領域擴大開放;重點發展高端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圍繞國際著名旅游城市建設,支持郵輪產業加快發展,吸引國內外游客來滬觀光旅游。
3.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做好上海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加強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以及加強海洋觀測預報能力建設,逐步完善海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4. 建設裝備設施,提高海洋綜合管控能力。加強海洋綜合管理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依托涉海(水)聯合執法平臺,進一步提高本市海洋依法行政管理水平。開展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系統業務化運行,提升海洋經濟運行監測和評估分析能力。
四、 上海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分析
通過上海海洋產業結構的分析可知,上海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規模還比較小,對海洋經濟的整體高效率很非常低,除此之外,上海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1. 缺乏明確清晰的政策環境。關于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市人民政府特制訂了“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但其中關于海洋產業部分非常少,上海市在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所涉及,其中提到了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制定一年多了,目前還沒有看到如何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細則出臺,沒有看到細化的相關政策措施。這說明,還沒有真正把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放到真正的戰略高度。
政府在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領域制定制度性的投入機制,也沒有制定促使海洋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營造海洋產業發展的科教文化軟環境。當然上海市相關政府部門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在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保障措施部分,分別闡述了特制保障、制度保障、投入保障和宣傳保障,但還需要相關具體措施,以切實落實這四個方面的保障。
2. 海洋科技力量分散,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整體上看,上海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這些海洋科技機構隸屬于不同的部門管轄,與地方政府的實質聯系不多,相互間的溝通少,相關成果沒有形成共享機制。海洋科技人員知識分布也不合理,從事基礎研究人員過剩,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的應用型研究人才不足。海洋科技方面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相近,重復研究現象嚴重。
3. 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目前,上海市除了去年獲批的臨港科技興海產業基地外,還缺乏上規模的專業海洋新興產業園區和項目孵化基地,而且相關的技術、人才包括資金等要素資源仍然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空間上的集聚效應。
從事促進海洋成果轉化的科技中介機構非常少,運作也不規范,相關的技術評估、海洋技術產權交易、項目孵化、風險投資擔保等相關服務平臺的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技術成果交易市場沒有形成規模,這些都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進程。
4. 海洋金融體系不完善,研發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由于技術含量高,前期研發資金投入巨大,規模小的企業,很難承擔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所需的巨額資金投入。由于風險巨大,價值評估也較困難,因此商業銀行很難冒風險將資金借貸給這樣的企業。因此,研發費用高、風險大,二導致的資金投入困難是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在我國,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例,研發一個三類海洋新藥所需經費,約為人民幣600萬元~800萬元,而國家資助新藥基礎研究經費,只有幾萬到十幾萬元人民幣,資金短缺和投入不足是海洋生物新藥研發緩慢的主要原因。
五、 上海四大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路徑分析
根據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和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并結合上海本地的海洋經濟發展規模、海洋高新技術創新環境、海洋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海洋高端人才培養環境等因素,上海市應該優先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和建筑以及高端的海洋船舶等四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 加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爭取盡快有大的突破。海洋生物醫藥業(Marine Biopharmaceutics Industry):指從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生物化學藥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生產活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經形成了上海、青島、廈門、廣州4個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藥物研究中心。上海在海洋生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但上海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比較小,在產業規模方面和山東、江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上海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可以充分發揮上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作用,建立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和海洋生物資源中心。上海應該重點研究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藥物,培育本地的龍頭醫藥企業,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的海洋生物醫藥企業,不斷增加海洋生物醫藥業在海洋產業中的比重。
2. 促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海洋新能源 產業規模。上海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鄰近電力負荷中心及海上風電建設已率先示范,因此,目前上海在海洋發發電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成為亞洲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全市風電裝機達到21萬千瓦;3.6兆瓦海上風機樣機下線并安裝試驗,成為國內實際運行最大單機容量的風電機組,已形成3.6兆瓦海上風機自主開發能力和風力發電技術研發團隊。
未來,上海將以海上風電開發為重點,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開展海上風電示范形,建設東海大橋海上風電二期,以及臨港、奉賢海上風電及擴建等項目,形成東海大橋、臨港、奉賢三個海上風電基地和崇明等海上風電儲備基地,使海上風電成為本市新能源發電的主力軍。
3. 做大做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活動中使用的各類裝備的總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處于海洋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海洋產業基礎性產業,對其他海洋產業,如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油氣產業、海洋礦產開采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支撐帶動作用。因此,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在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發達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其他海洋產業的發展。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北部以長興島為依托、南部以臨港產業區為依托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聚區,在海洋油氣裝備、海工船舶制造裝備、海洋配套裝備等領域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優勢。
未來,將重點開發海洋鉆井平臺、水上工作平臺等海洋油氣裝備;研制大深度潛水器、海底管線電纜檢測、深海潛網設備等海洋潛水和海底工程設備。依托上海振華重工、上海港機重工等行業龍頭企業,發展海上大型浮吊、風電設備安裝船等大型海洋工程船制造。盡快實現海洋油氣開采裝備、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海洋工程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等三大海洋工程裝備優勢板塊。
4. 加大海洋船舶工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船舶工業的附加值。上海一直是我國船舶工業的重要產業基地,擁有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滬東中華造船廠、上海船廠等大型船舶修造企業,并建有長興島、外高橋、崇明、臨港造船基地。
未來,上海要堅持走自主開發、技術引進和科技創新相結合的船舶發展道路,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發展三大主流船型;重點發展超大型原油運輸船、萬箱級以上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船舶;加快長興島、外高橋等船舶制造基地和奉賢游艇制造基地建設。
六、 促進上海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加大對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制定清晰的政策措施。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對上海海洋經濟結構轉變的重大意義,盡快制定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并加大對新興產業的資金投入、加強新興產業的創新以及推進國際間交流合作,以使上海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真正成為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各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研究制定差異性政策措施;在制定海洋新興產業政策的過程中,應當著眼于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充分聽取企業、科研機構、金融界相關專家的意見,積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提供優惠政策。另外,在制定產業指南時,不易過細,否則容易阻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的崛起,并造成海洋產業結構雷同的畸形局面。
2. 加快科技興海平臺建設,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以上海臨港“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契機,以人才為核心,項目為紐帶,整合集聚海洋科技力量開展合作研究,不斷提高海洋產業科技含量。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完善成果轉化的評估、獎勵制度,促進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成果產業化。
3. 完善海洋金融投融資體制,保證充足的海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具有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引導和保障,民間資本往往望而卻步。因此需要拓寬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投融資渠道,通過市場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還要堅持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相結合,政府財政投入應該優先保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態產品需求,同時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為創業階段的涉海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但需要監督審核其項目資金運用狀況,防止資金濫用。盡快設立上海市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引導風投基金及民間資本、外資投向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領域。
4. 注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具有能源消耗低,對環境破壞小的特點。但在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切勿粗放式發展,保證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加強重點海域、海灣、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監測;開展資源養護,以人工方式加快海洋生態環境恢復;發揮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存儲和轉化二氧化碳的作用,發展“藍色碳匯”。
另外,在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優勢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新興產業的發展大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傳統產業基礎,并需要傳統產業的的支撐,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業不例外。在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要避免片面追求引進大項目,而忽略了本地傳統產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上海市現有海洋產業的優勢,把培育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和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與升級充分結合起來,做到既要保持傳統產業的優勢,又要加速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
參考文獻:
1. 郝艷萍,仲雯雯.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六大路徑.中國海洋報,2012-12-24.
2. 黃盛.山東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狀況與對策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2):14-18.
3. 王婷婷.上海海洋產業發展現狀與結構優化——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145-149.
4. 劉洋,等.上海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9(3):284-288.
5. 馬志榮,林蘇紅.廣東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問題與對策.科技管理研究 2013,(6):41:4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2CGL031);上海海事大學校級基金項目(項目號:20120122)。
作者簡介:袁象(1971-),男,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經濟、海洋金融;陳智(1990-),男,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海運金融。
收稿日期: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