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一、愛書人自述
自覺自己是個終身要與書打交道的人。幾十年前因為喜歡書,選擇了圖書館學作為自己的專業,現在是個教書匠,教的也是與書有關的專業領域。買過不少書,也得到過一些朋友贈送的書,除工具書、專業書、社科書和各種文獻資料之外,連電影連環畫似的小人書也有百余冊,確是一個愛書人。這些年,因為工作和研究也出過幾本教材和編著,相對出版社、編輯來說是一個作者。讀者、作者、教書,集多種角色于一體,跟書可真是有打不完的交道,說不完的話題。
我愛讀書,但不喜歡推薦書目,只讀我自己選擇的書。經常在報刊什么地方見到某些大家寫給年輕人的一堆書目,推薦閱讀,我常常不以為然。一則,推薦的并非我所愛,勉強去讀難得讀進去,味同嚼蠟,糟蹋了書和作者,也影響自己的心情。讀書本是一種享受,要讀得高興,讀得我情我愿,讀得多姿多彩,讀得“你”我不分,才好。帶著任務去讀書難以培養自覺的讀書行為,總像是為旁人而讀書。現在的學生愛玩游戲,不愛讀書,日常多讀“教科書”。我聽說一個學生想了解點哲學,一上來就選擇了尼采的書讀,卻因為難以理解,最終放棄了。學生課外讀點閑書倒還可能引發閱讀的興趣。當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不讓他讀,他都停不下來。
一般人所說的書都是紙質的小磚頭似的冊頁書籍,但現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都十分發達,像書一樣讓人享受的東西很多。我經常在高鐵上、飛機上看到一些人拿著iPad平板電腦之類的電子產品享受著視覺的快樂。我也在iPad上下載了電子書于出差時帶上,的確比紙質書方便,也并沒覺得眼睛有多大不適,讀進去了同樣產生紙質書式的閱讀快感。因而時常會想,到底什么是書,吸引我的是書中的什么,是內容還是形式,書的世界到底有多大,書有精神嗎?這些問題雖然不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難解,但也不易回答清楚。能夠明確的是,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的圖書,只要是用文字、圖畫等符號傳遞信息知識,都會讓讀者的精神世界海闊天空,精彩紛呈。
二、教書人說書
儒家經典《尚書·序疏》上說“百氏六經,總曰書也”,是說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為了宣揚各派觀點而寫就的著述以及孔子整理的《易》《書》《詩》《禮》《樂》《春秋》六部經典可以稱之為書。東漢時,一個叫許慎的作者編了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該書認為“著于竹帛謂之書”。那時的書寫材料主要是木櫝、竹子及絲帛之類,因此,許慎認為凡是寫在竹子和絲織品上的就是書。這兩個關于書的定義,所站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前者主要說的書的內容,后者主要說的是書的載體材料,即書的形式。兩個定義分別揭示了書籍內容與形式這兩個主要部分,既反映了古代國人對圖書的最初認識,也給了后人理解和認識書籍的角度。
隨著紙張的大量普及,圖書成本降低,圖書數量逐漸增多,讀書人有了與書本更多的接觸,再定義什么是圖書時,側重從內容方面的多了起來。如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的《圖書學大辭典》中說,圖書是“世間人類思想行動知識經驗之總錄,俾古今文化,創承相繼,賴以保存其效能于無限者也”。著名圖書館學家劉國鈞先生在《中國書史簡編》中說“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而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這些定義比較客觀地揭示了圖書的內容或形式特征,為我們今天理解書籍、尋求書籍的精神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圖書迎來了時代的挑戰,因為信息知識的記錄方式和傳播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迅速增加,知識不再受時空隔絕的影響。人們所看到的圖書,不僅有文字、圖畫等符號,還有聲頻、視頻等信號;不僅有紙質材料,還有感光材料、磁錄材料;除了手寫、印刷等傳統的生產方式之外,還有了光學記錄、磁性錄音等等。現在,拿在人們手中的筆記本、iPad等電子產品,都起到了圖書傳播信息知識的作用。
于是,教科書上這樣定義圖書:“以文字、圖像等手段記錄或描述信息知識,以達到一定目的的物質載體”。它包含了書的內容——信息知識,也包含了書的形式——表述方式:文字、圖像、公式、聲頻、視頻、代碼,無論哪種物質載體都可作為存在的依據。這樣的圖書范圍很廣,含電影、電視、錄像片、幻燈片和無聲影片等等。無疑,教科書上關于書的定義與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書的認可是有差別的。更多的人從形態上而非本質上認為:書是書,電視是電視,電影是電影,盡管電視、電影也同樣傳播信息知識,起到與書相同的作用。
今天,在我們討論書的精神、價值、意義時,更多的是要尋找傳統紙質圖書與現代信息知識記錄工具的結合點和共同點,可以達成的共識是:傳統書籍借助現代電子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使信息知識更加充分地得到展示和傳播,為讀者(用戶)所使用。
三、讀書人評書
愛讀書者視書如飲食,一日不可少。各人口味不同,飲食品種也豐富多樣。讀書人盡管讀的書不盡相同,但讀書的感覺基本一樣,欣賞到一本好書,如飲甘露,一番牛飲之后忍不住要與人分享。如果對所讀之書并不滿意,或認為書籍并不像他人說得那般成色,會深不以為然,憤憤然地連書帶編輯、帶出版社說上幾句,寫上幾頁紙,以平憤懣。寫下來的文字無論褒還是貶,均是書評。書評即是評書。
評書的前提是把一本書讀通了,即產生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感覺。先一個“薄”是書拿到手還未開始讀、不知始然,讀進去方知天地寬廣,物品厚重、內涵深遠。反復一、二次,便可大致知曉該書寫的是什么,說了幾個方面的問題。自一歸納,仿佛也簡單起來,一、二、三、四地就概括了該書所指,又有了“薄”的感覺。只是這時的“薄”已變成自己大腦的一部分,是前一個“薄”的升華。
現在讀紙質書的人不多了,但網絡文學形成了很大市場,聚集了一批讀書人。前些年的瓊瑤、近幾年的穿越小說等多種類型圖書都有很大數量的讀者群。在高校,我也時常聽到學生對網絡小說的評論。我覺得學生僅會讀小說、能分辨出小說的優劣是不夠的,假如能認識學術著作的優劣并說得出所以然來才是真的會讀書,才有真本事。我這種觀點不一定對,可能是我對優秀學術著作閱讀的誘導吧。如果評判小說欣賞的是伏筆、波折、震撼、唯美和力量等,評價優秀學術著作則多是偏重概念、邏輯和層次,它更加理性地處理論點與論據、詞語與段落、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文學作品賞析中常有增一字多余,減一字欠佳的評價,優秀學術著作亦然。當然,不管是讀情節生動、富于激情的文學作品還是理性的學術著作,只要愛讀書總是值得提倡的。
讀書人的眼光很毒,評論的眼中還常常瞟一眼圖書的外觀。一如飲食必須色香味形俱全才好。作者是不是名家另說,但最好是自己喜歡的。沒聽說過的作者也會在讀過他寫的書后記住他的風格與特點。出版社最好是自己信得過的,品牌質量會更好一些。精品書不僅內容結構好,形態、材料、封面、色彩和裝訂也無一不好。放在桌上讀的書至少能攤得開吧,拿在手上看的紙質書不能太重,開本別致,色彩和諧,裝幀貼切,最好價格還不要太貴。讀書人愛買便宜書,一聽說什么地點、什么時間售書打折,奔著去的多是讀書人。話雖是這么說,真喜歡的書是不問價格的,稍看兩眼手就開始伸向口袋掏錢,很快就是書的主人了。所以,讀書人是最好的書評人。
對于評書,我一向認為評單本書易,評一類難;寫優缺點易,述書的精髓難。前者是希望能將一本書的評論放入這一類型的書中進行評價,以比較法探得虛實、真偽。后者是說發揮書評的創造性特征,系統品評書的品質,逐一展現書的風格,深刻揭示書的精神世界。
四、書的精神,書的世界
書有精神嗎?有的。書的精神決定著書籍的形態、結構和品質。書的精神世界廣闊無垠,它所描述的對象、張揚的品格、看不見的力量等等都鑲嵌于有形的、無形的書籍形體之中,它的文化理想、人文關懷筑起讀書人的精神世界。書的精神就是書對大眾的引力,書的世界就是讀書人的天堂。究竟是什么書、什么精神、什么世界讓讀書人癡迷,也值得整個社會大力提倡呢?細究起來,它似乎合于以下幾點:
1.書的安寧。很多年以前,人們如果能找到在書店的一份工作便被他人認作為文化人了。似乎賣書的與賣其他商品的不一樣,油墨味、書卷氣讓在書店工作的人耳濡目染中沾了文化的光,吮吸著文化氣息,很是讓其他行業的人羨慕。其實,從書籍的商品屬性來說,它與其他商品并無二致。究竟是書店營造的一種文化環境影響了賣書人,還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品質對賣書人、讀書人產生了影響呢?細想起來,恐怕還是書籍的那份安寧讓購買者專心致志、輕言細語,使得書店少了一份嘈雜與喧鬧,多了一份平和與心靜。讀書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嘈雜之地,唯有書籍可以使人靜下心來。即使書中刀光劍影、風云浩蕩,也能守得書外內心清靜,寧神定氣。常言作家是“板凳能坐十年冷”的人,其實描述的就是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籍中的一種狀態。
2.書的經典。世事變幻無常,天下事無不記于書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書籍是歷史的記錄,經典的史實、不朽的名物、永存的豐功偉績都可化為文字符號載于史冊。即使是書籍本身,也透過龜甲、獸骨、青銅器和石刻讓我們看到了變遷的物質載體發展史。書籍是觸摸世界的手。它讓讀書人領略到不曾生存的遠古、無法觸摸的遠近、百媚千嬌的物種、紛繁復雜的人事……諸如《永樂大典》一書,它記載了“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七八千種,含“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讓我們體會到“毋厭浩繁”的書籍到底有多少?怎樣使各門類知識“如探囊取物”一般隨時備查。最終,它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余字的規模讓所有讀書人為之驚嘆。即使今之所存已不足原本的3%,但所記錄下來的技術經濟史、戲曲史料仍彌足珍貴。經典不可再現,經典不可復制。書籍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都是不可復制的經典。
3.書的大氣。大氣的書具有開放性,內容無所不包,“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寫宇宙文章”,無論中國人愛穿越前朝,還是他國人愛穿越未來,均可納入書中;書的作者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只要書寫得好,都有約上門;書的生產方法是開放的,有手抄本、印刷本,有電子書、照相縮微版,科學技術的發明直接推動了書籍事業的發展,改變了書籍的形態與人們讀書的方式。正是由于書籍內容的開放、大氣,讀書人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如果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古代讀書人德行的追求,那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現代讀書人志向的寫照。有一本書的名字我很喜歡,叫《中國震撼世界》,何等大氣磅礴!大氣的書往往正直,懲惡揚善,匡明正義,君子行得正、坐得直,經世文編,治國平天下,也讓讀書人的心理更加成熟、意志更加堅強,并在這種精神氛圍中積聚能量。
4.書的雅致。粗糙培養不出美的書籍來。粗俗之人一定是不讀書或讀書少的人。雅致的書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發生與發展的結晶,它從內到外透出一種品質,高尚卻與金錢無關,它傾訴真情,樸實無華,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它端莊、大方、高雅,讓讀書人鎮定心緒,享受獨處。難怪“腹有詩書氣自華”,個人品性修養、怡情才華就在讀書歲月中日漸養成。撐起雅致的正是書的一種精神,是書籍背后多年沉積的文化底蘊。《文心雕龍》《詩品》《人間詞話》等等經典文論,《隨想錄》《美的歷程》《傅雷家書》等“心靈雞湯”培養了我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勇氣,提高了讀書人的生活質量。
5.書的文化。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圖書二種文化兼而有之。生產文化直觀,精神文化潤物細無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圖書是生產文化的活動,是精神文化的前提條件。通過編輯的勞動,傳播人類知識,教會我們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我們獲取生存的本領,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書的生產文化就這樣轉化成了精神文化。20世紀70年代,一部《十萬個為什么》進入千萬百姓家,今天,百度、維基百科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將這種文化發揚光大。20世紀50年代,讀書人比現在少很多,那時能讀完初中就不容易,是一個初中生就很有水平了。當時圖書做注釋的標準,是初中生能否看得懂。如果初中生看得懂就不做注,如果連初中生都看不懂的話就一定要做注了。現在許許多多的人從小學讀到了中學、大學,從學士讀到碩士、博士,書的文化生產能力提高了許多倍,精神文化也有了更快、更遠、更高的追求。
五、讀書人的希望
說了許多書和讀書人的事,特別強調了書的精神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只有好書才會培養出優秀讀書人。好書離不開好編輯,沒有編輯就沒有書籍,沒有書籍就沒有讀書人。讀書人對編輯的依賴感是很強的,只是這種依賴因為找不到訴說的對象不太被出版社重視,仿佛不存在一樣,如果編輯稍顯遲鈍的話,做出來的書也會很不如意。
讀書人希望編輯編的書靠譜一點。我喜歡看一本文獻學的書,有一次偶然發現一個數字與《辭海》上不一樣,拿來一比較,方知它少寫了一個“1”,這個“1”代表的是一萬。從此,再拿起這本文獻學的書時,我心里都打鼓,擔心它還有錯,如果引用錯了怎么辦?
讀書人希望編輯為書起一個好名字。書名可以少與人體器官名稱掛鉤,可以含蓄點,別那么直白。書名與文雅、與文化都很重要,還必須協調一個好一點的書名。
讀書人希望編輯不為稻粱謀,挺起文化理想的脊梁,做出具有人文關懷的書。
讀書人的希望永遠都在,像深夜家中的燈一樣指引著游子歸來。
(作者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