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
所謂節目無“禁區”,不是說什么都可以無所顧忌,在節目創意制作過程中,依然要遵循不能違反的政策法規和道德倫理。這里的“禁區”指的是由所謂“行業經驗”預設的一些節目“壁壘”,而這些“壁壘”有可能只是我們頭腦里的刻板印象而已。有三檔節目可作為例證:《中國好聲音》《舌尖上的中國》《爸爸去哪兒》。
《中國好聲音》首季開播前,并不被看好。當時的一個節目“禁區”是音樂選秀,因為此類節目遇到了創作瓶頸,收視疲軟、影響力下降,很多從業者認為,已是明日黃花,甚至斷言音樂選秀已死。然而,時至今日,三季《中國好聲音》接連獲得高收視、高收入,同類節目也再度熱播于各大衛視。相應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繼出臺“限娛令”“限歌令”以規范這類節目——上述事實說明,之前的“禁區”,只是“想象”中的罷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紀錄片被認為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典型。許多紀錄片人也習慣了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姿態,有些甚至自我感覺還不錯。但《舌尖上的中國》突破了“紀錄片難以大眾化”的“禁區”,以一種新理念和新語態,飛入尋常百姓家。它的成功是創作方向上的成功,畢竟,任何大眾傳播產品都應該有“影響大眾、廣泛傳播”的使命感,從綜藝到紀錄片皆然。
室內選秀真人秀在中國的發展相對成熟,出現了《中國達人秀》《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一批典范節目。但在2013年之前,戶外真人秀在中國幾乎是一個“禁區”,不管是原版引進,還是模仿制作,都沒能成氣候。直到《爸爸去哪兒》的大熱,中國電視人開始找到了方向,突破了“戶外真人秀難以本土化”的魔咒。“素人換明星”,中國觀眾對戶外真人秀的收視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一次次突破自我“禁區”的歷程。中國電視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只在“禁區”外徘徊,很容易,很安全,但沒有挑戰,也沒有機遇。“禁區”看似危險,但它是“勇敢者的游戲”,有機會贏家通吃。節目無禁區,是行業升級發展的需要。
贏家通吃意味著激勵機制到位。突破“禁區”的誘惑刺激和鼓勵著電視從業者。近年來,中國的節目制作團隊在生產機制和職業水平上提升很快。過去的一些“禁區”,在今天看來,已沒有那么危險和困難。自2013年以來,新節目的日漸多元化和相對高品質,就是對過去的節目禁區的一再突破。節目無禁區,也是行業發展水準決定的。
從心態建構的角度來說,即便可能有失敗、有挫折,只要行業中的從業者有勇氣、敢突破,敢于“青衫磊落險峰行”,這個行業很難發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