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摘 要: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必須更新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尊重人在生存與發展中的本源價值;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滿足大學生的不同層次的內在需求;培養和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系統的穩定性,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現實道德素養。
關鍵詞:網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248-03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人類的未來社會中,網絡會成為主要的社會神經系統,并且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網絡相比較人類社會其他的發明而言能夠給整個社會以及社會個體帶來更大的影響。而網絡文化作為網絡技術發展的衍生物,不僅會影響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會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網絡文化環境改變了大學生價值觀引導與德育教育工作的背景,而在網絡文化環境下對大學生價值觀引導與德育教育工作做出重新審視、認識以及思考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引導與德育教育工作做出創新的重要前提。
一、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德育教育應當尊重人在生存與發展中的本源價值
當前許多大學生在現實中遇到問題都會通過網絡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網絡能夠為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帶來如此大的轉變,從本質上來看,是由于網絡文化能夠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并讓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以及道德生活追求都得到滿足,這體現了網絡文化對人生存發展的道德本源需求的適應性。網絡文化帶給人們的環境對于讓德育工作體現出以人為本、推動德育工作將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出發點具有重要意義。
(一)緊跟時代步伐適時更新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
道德教育工作是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這項工作對社會個體社會化發揮著推動作用并對社會關系產生著調節作用。網絡文化在為大學生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對大學生道德、責任感、道德情感產生著負面影響。其主要表現為道德虛無、責任感缺失以及道德情感淡漠等,甚至出現侵害他人、違法犯罪的行為。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思想以及行為的影響已經十分廣泛和深刻,而這種影響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已經得到大學生群體自身的普遍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由于我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社會變革發展任務,所以我國的德育教育工作更直接地體現出了為社會發展而服務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雖然體現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工具價值,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本身的本源性需求。而這一偏重道德教育工具性和忽略人本性的問題在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傳統的德育教育將道德當作與人的發展以及幸福感沒有關系的清規戒律,強調德育工作對人的思想以及行為產生的束縛性。但是事實上,道德規范對社會矛盾發揮著調節作用,而其根本目的在于讓人在生存與發展中具有更好的條件。并且道德規范要推動人的社會化,也是為了維護人在生存和發展中的良好環境,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工作的本源價值就是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服務。所以,網絡文化環境下的德育教育應當重視人的發展需求,凸顯出德育教育推動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避免由于德育工作目標的變動而迷失德育方向導致德育工作動蕩和搖擺。只有用德育工作的本源價值指導德育工作的開展,才能夠發揮出德育工作推動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目的,才能夠在穩固德育教育根基的基礎上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與魅力。
(二)將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德育教育核心內容
尊重人在生存與發展中的本源價值要求在德育工作中將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核心內容。從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可以看出,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發展和影響發揮著積極作用,也產生著消極作用。雖然網絡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導向具有被濫用的可能性和危險,但是由于網絡文化倡導著知識與科學,體現著自由的觀念和平等的思想,激勵著人們發奮圖強、積極進取。所以網絡仍舊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而網絡文化中所提倡的理念所具有的價值導向意義是不言自明的。網絡文化和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求知欲望增強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所以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以及全面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充分體現出了網絡文化作為德育資源推動人生存與發展的德育教育本源價值,而高校則應當認識到網絡文化的價值并對網絡文化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從而讓網絡文化在大學生發展和成長中發揮出自身的價值。
二、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德育教育應當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
(一)基于網絡文化滿足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的不同需求
人的內在需求推動著道德動力的產生,而對人的內在需求的滿足則是讓德育工作取得實效的根本保障。人最本質的需求是生存和發展,尤其是對處于社會化重要階段的大學生而言,這一需求顯得更為突出。當大學生道德的形成建立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之上,那么道德的形成對于大學生來說則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所以網絡文化環境中德育教育的開展重視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能夠確保德育教育實效。而反觀傳統的德育教育,由于德育教育工作開展中大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并且德育教育內容也并不完全符合大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對于這些自身不感興趣的教育內容,又怎能期望能夠在養成大學生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方面發揮作用。在網絡文化環境中,網絡文化的吸引力使許多大學生的學習認知產生了改變,而這種吸引力產生的原因就在于網絡文化所提供的資源能夠滿足大學牛的需求,并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在此過程中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以及行為產生的影響,也是基于網絡文化對不同層次的人學生不同需求的滿足,所以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滿足和激發大學生的道德追求是讓德育教育工作獲得實效的有效途徑。
(二)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
在提高大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方向,實現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是基本的要求,而大學生群體的內在需求決定著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提高過程中對外部材料的選取。而這些外部感知材料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大學生可以接觸到的信息。在信息化的網絡社會,網絡文化就是扮演著一種信息源的角色,它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外部感知材料。但是與傳統德育教育不同的是,網絡社會中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成為道德認知的對象,同時網絡社會中也不存在權威來嚴格制定大學生必須選擇和接收哪類信息,在大學生自愿選擇下獲得的信息才能夠對大學生道德汰知發揮影響。網絡文化中豐富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求知欲產生著刺激作用,在信息的海洋中,大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愛好來瀏覽網站并選擇信息,而那些與大學生需求以及愛好不符的信息,即便是具有更強的德育教育價值,也不會被學生接收和感知,所以這些內容所具有的德育教育作用也無法得到發揮。許多高校為了強化網絡德育工作而創辦了以德育內容為主的網站,但是事實上很少有學生瀏覽這些網站,而瀏覽這些網站的學生也往往處于特定需求,所以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將顯示社會德育的內容簡單地搬到網上并不能夠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三)注重道德教育與受教者的交互
網絡文化環境下德育教育的時效性應當重視德育教育中的交互。傳統的德育教育將灌輸作為主要的手段,無論是家長對孩子的灌輸,還是教師對學生的灌輸,由于學校需要按照主管部門要求來規定德育教育教材,所以學生總是處于被動位置,只能接受指定的德育教育內容。大學生在過程中的接受出于自身社會實踐經驗的缺乏以及對長輩和教師的敬畏。而大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成熟的心智水平,并且與社會的接觸也越來越廣泛,所以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以及內容已經不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內化。由此可見,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趨勢。網絡文化環境下強調交互性,這決定了灌輸式的德育教育必然會被淘汰。交互行為已經成為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基本行為取向,在依靠網絡開展的學習、娛樂、交往中都需要開展交互,這種交互行為是大學生以自身發展需求為依據而產生的自主選擇行為,也就是說不僅傳統德育教育中教師的單方面行為無法推動德育效果和質量的提升,并且即便是教師重視德育教育中的交互,但是如果交互過程難以吸引學生興趣,則德育教育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見,社會德育工作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都需要建立在滿足大學生內在需求的基礎之上。大學生的內在需求體現在民主權利需求、文化享用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發展需求等多個方面,而網絡文化在能夠充分提高大學生的了解社會與參與社會實踐能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感知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也就是說網絡文化和大學生內在的需求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網絡在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網絡環境中重視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重視發揮出網絡文化在滿足大學生內在需求方面的作用是提高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
三、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德育教育應當強調大學生現實道德素養的提高
網絡文化能夠對大學生的行為以及道德思想和價值取向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大部分大學生在面對現實道德和網絡道德的沖突時往往會選擇遵守現實社會中的道德,由此可見,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會對網絡中人們的行為產生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另外,在現實社會中具有較高道德素養的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中對不健康的內容進行自覺抵制,而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觀念與法律觀念淡薄的大學生則容易在網絡世界中對自己過于放縱,這也決定了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德育教育必須強調大學生現實道德素養的提高。
(一)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現實道德素養
在網絡背景下提高大學生現實道德素養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發揮規范作用并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不同利益集團以及階層對利益的訴求以及獲得的利益都具有差異,這導致了道德追求與道德觀念差異以及社會矛盾的產生,社會中的道德標準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會做出具有差異的道德評判,所以對大學生現實道德教育的強化,需要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運用來實現大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
(二)重視培養和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系統的穩定性
大學生的現實道德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并提高大學生道德認知系統的穩定性。事實上,網絡文化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淡薄的法律意識,淡漠的人際關系,模糊的道德認知以及日益下降的社會責任感等,都是通過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知能力決定的,大學生只有在具備持久而穩定的道德能力基礎上,才能夠在復雜且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中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蝕并獲得更好地發展。
(三)引導大學生提升道德揚棄與批判能力
現實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學生對社會中所有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進行遵循,因為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中,許多能夠反映人性和諧發展和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值得我們去接收、傳承和遵守,但是也存在一些戒律與觀念并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甚至有些道德文化是與人性不符的,所以這些內容應當被拋棄。同時由于社會發展具有階段性,當前社會中的道德文化也有一些不能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這些道德文化應當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得到改革。另外,當前社會中的個體利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使道德訴求以及思想文化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面對這些多元化的思想,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包容,另一方面則應當引導大學生學會判斷與選擇,堅決拋棄腐朽落后的道德觀念。
(四)注重將優秀的道德精神納入現實道德觀念體系
網絡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秉承和倡導的民主、公正、平等等理念。同時,網絡文化環境下道德觀念的產生并不是在權威引導下形成的,所以網絡文化中的道德元素被納入現實道德觀念體系也更加能夠符合人們的真實需求,所以將網絡文化中優秀的道德觀念吸收進現實社會道德觀念體系是構建與豐富現實道德觀念體系、強化大學生現實道德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徑。
在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網絡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走在社會前端的大學生,網絡給他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從學習方式到思維模式,再到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網絡的沖擊,道德意識也被網絡不斷進行著格式化和重塑化。由于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建設的重任,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研究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鵬,李勇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15).
[2]胡剛.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優化的對策選擇[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1(2).
[3]陳力平.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瓊州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