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 崔龍濱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世界矚目的進步,同時文化建設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整體社會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不僅僅存在經濟領域,在文化領域表現出來的問題也令人擔憂。當前,農村文化活動貧乏、娛樂休閑活動少、人才流失量大、經費短缺等已經成為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之中最突出的問題。在分析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的基礎之上,探索當前全省在建設和改進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尋找根源并且提出對策,從而使得文化能夠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之中起到促進作用,以期對黑龍江省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社會實踐提供現實依據。
關鍵詞: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18-02
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我國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指導之下,著手于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自從十六屆五中全會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黑龍江全省就掀起新農村建設的新高潮,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截至2011年,黑龍江全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投入超過50億元,其中大約20%傾向到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以扶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建設(如表1)。從表1之中可以明顯看出,黑龍江全省在2011年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數量、從業人數、藏書量以及支出上面均比2006年有了較大幅度提升,藏書量更是從1 570萬冊猛升到3 899萬冊。可以說,黑龍江全省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目標。除此之外,黑龍江全省文藝下鄉活動,文藝培訓班等同樣也取得較大成績。由此可以看出,經過幾年以來的不懈努力,黑龍江省政府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大規模的經濟投入更是為黑龍江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表1 ?黑龍江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綜合情況分析表
■
除此之外,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在農村文化建設隊伍素質、農村文化建設市場以及農村文化活動建設方面建樹同樣喜人。但從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來看,形式并不樂觀。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素質較差、地市政府對于經濟建設過于重視的地區,無論是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民素質以及農業科技都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最終導致文化建設嚴重滯后,反而拖累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現象。
一、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黑龍江省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于文化建設投入巨大,但是考慮到農村原有基礎條件的種種不足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
1.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相關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不斷向前進步的最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滿足當前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必要條件。但是以黑龍江省文化統計局2012年統計年鑒相關資料表明,在黑龍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基礎建設處于相對滯后狀況。根據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共有1 652次,與2010年持平,舉辦展覽2 581次,遠遠低于2010年的2 988次。與此同時,部分農村由于政府宣傳力度以及歷史因素影響,相關基礎設施在建設完成之后,利用率非常低下。
2.農村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低下
黑龍江省作為傳統文化資源大省,境內包含豐富的特色文化遺產,但與全國相同,這些特色的文化遺產大多都分布在農村。對中國相關文物部分進行調查發布之后的所有文物單位之中,大約有60%的都集中于農村地區,除卻文物單位之外,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更是集中于現代化色彩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但是,在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部分文化遺產依賴的社會生態環境顯然遭到破壞。部分地區甚至將一些文化古跡舊址、古村落等等強行拆除,然后舊地復原。因此,這種將地域性文化保護片面理解為進行社會現代化設施建設的方式,使得農村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受到嚴重威脅。
3.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管理不健全
在黑龍江省部分農村,由于對于文化市場的管理欠規范,導致農民難以享受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部分“文化垃圾”在農村文化市場上開始出現,“黃賭毒”、封建迷信、暴力淫穢書刊等等在某些地區重新抬頭。部分文化廳、錄像廳、網吧已經變現成為藏污納垢的集中場所。這些情況的出現,不僅對于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負面影響,同時也無法滿足農民群眾文化素質提高的需求。另外,隨著國家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提倡,在黑龍江省部分農村出現了一些由民眾自發形成的文化組織,這部分文化組織往往既沒有在相關部門登記,也不會受到監督,一方面導致演出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其演出涉及內容也同樣有待商榷。
4.基礎教育投入不足
近些年來,國家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非常重視。中央財政連續財政投入,使得全國農村基礎教育都受益。在這種情況之下,2012年黑龍江全省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全省財政教育投入總量達452.6億元,其中63%的教育投入到農村中小學以及農村現代遠程教育上面。但基礎教育薄弱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本質性改變,具體體現在:
(1)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由于歷史因素影響,國家以及各級政府教育財政都傾向于城市,農村基礎教育由于長期性投入不足,根本無法滿足農民對于教育的需求,加之部分農村地區財政投入大多數集中于重點學校,導致本就財政緊張的普通學校空間更加局限,“教育壟斷”和“教育不公平”現象在農村十分普遍。
(2)農村師資隊伍建設亟須強化。教育是支撐農村文化建設能夠取得突出成績的關鍵環節。當前,廣大農村教師為黑龍江省經濟快速發展、提升農民素質方面做出的貢獻非常卓越。但是,由于諸多因素影響,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急需強化。教師能力欠缺、教師知識體系不完善以及教師培訓嚴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三大問題。
二、黑龍江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具體對策
1.提升農村對文化建設的認知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既能夠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由于歷史因素影響,大多數地方忽視文化傳承,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全忽略,最終導致文化發展速度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統籌文化和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
2.多渠道加大投資力度并保障資金投入落實到位
從本質而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屬于公益性事業,保障農民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精神生活,是各級政府肩負的重要責任之一。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加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
(1)調整現有財政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預算范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財政的積極作用,加大向農村文化建設的傾斜力度。與此同時,在鄉鎮扶貧資金之中,也應該積極調整投入方向,轉向農村社會事業,不斷加強鄉鎮文化館、圖書館等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文化基本設施嚴重滯后的狀況。
(2)統籌公共財政管理體制。政府要審時度勢,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廣度和力度,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建設的投資比例和投資力度,建立城鄉均衡發展的財政體系。除此之外,要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責任,嚴格落實各項文化政策,提高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財力,對于部分群眾呼聲較高的文化項目予以建設,以保護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有效抵制腐朽思想對于農民群眾精神層面的污染。除此之外,對于部分傳統歷史文化同樣要予以重視。
(3)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單一農業模式,圍繞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發展現代農業,以提高農產品及其附加品的市場競爭力,以規模求效益,最終形成區域特色。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模式進行管理,堅持集體產權和個人承包相互結合,不斷招商引資,促進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
3.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之配套。從其本質上而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社會各界全面參與,以保障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實施網絡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服務體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勞動群眾的綜合素質,為農村勞動群眾個人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1)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和服務設施建設。新農村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當前黑龍江省地方同樣應該響應國家號召,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核心,以鄉(鎮)文化基礎設施為基礎,加強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為代表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除此之外,還應該盡快加強農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廣播電視、文化信息和電影服務網絡,以能夠滿足農民基本需求。
(2)挖掘和拓展黑龍江省地區農村文化資源。地方文化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強綜合國力的寶貴財富。加大農村文化產業開發,促進特色文化之鄉創建。在弘揚地方文化特色過程之中,要以商業化的運作方式,加大宣傳方式和特色包裝,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例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新安鎮西安村,在20世紀80年代之時,西安村仍然背負巨額債務。改革開放之后,其憑借緊鄰中朝邊境的優勢,積極向外輸出來外人員。進入21世紀之后,富裕起來的西安村人開始建設農村,實施“村民節”,發展特色文化。經過不懈努力,西安村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等。
三、總結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其肩負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道德、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使命。文化建設既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可以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我們的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同時起到管理與監督的作用。從基礎設施的改善、經濟的投入與建設的維護與管理同時著手,避免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一紙空談。
參考文獻:
[1]陸學藝.關于重點推進社會建設的幾點建議[J].廣東經濟,2008(1).
[2]邱剛.郫縣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熊倩.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研究——以南昌縣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09.
[7]王玉燕.西部農村地區建立公辦幼兒園的可行性研究[J].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1(11).
[8]陳秋蕓.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9]徐家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先進文化傳播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