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珠
摘 要:太昊陵廟會是以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祭祀為中心的一個傳統廟會,有數百年的歷史。被認為是豫東地區最古老而規模最大的廟會,2006年太昊陵廟會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太昊陵廟會具有信仰單一、儀式多樣和影響甚廣等特點,并其文化、經濟及社會開發現實價值極高。
關鍵詞:非物質;太昊陵;廟會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23-02
引言
太昊陵廟會是以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祭祀為中心的一個傳統廟會,有數百年的歷史。2006年,太昊陵廟會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如此新的背景下,對太昊陵廟會文化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價值的探討,是非常有意義之課題。
一、太昊陵廟會的特點
太昊陵在淮陽城北一公里處。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這里都行祭祀人祖伏羲的大型廟會,數以百萬次計的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朝祖進香。相傳農歷二月二十五這天是人祖的“生日”,人數達到最高潮,這種現象在我國各大廟會中都是十分少見的。
(一)信仰的單一性
太昊陵廟會的核心特點是對伏羲氏的祭祀。祭祀祖先是人們緬懷祖先的豐功偉績,激勵自己開拓新的生活,對祖先崇拜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地的人們把伏羲氏稱為“人祖爺”。傳說這位奇異相貌的先人,不但帶領人們開創了物質文明,還開創了精神文明,并且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些內容直到現在依然流傳著。有許多史料證明,確實有過伏羲氏這一類的原始部落在中原地區活動,并且為中原地區的文明世界的開發做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在神話傳說中,伏羲氏的偉大業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摶土造人。在傳說中“開天辟地,未有人民”的時代,伏羲氏或者是與女媧氏一起摶土造人,創造了第一代人民。其次,是“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盍取諸離”《周易·系辭下》。伏羲氏的第三個方面的功績才是形成后世人民對其崇拜的直接原因,即“畫八卦”和“伏羲制儷皮嫁娶之禮《世本》”[1]。這些活動的確立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對人民群眾生活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具有深遠意義。而今天太昊陵廟會上,對伏羲信仰的世俗化特色亦基于此。比如,廟會期間,出售的“泥泥狗”,是廟會上特殊的靈物,它不但可以入“藥”,更重要的是用做帶有祭祀意義的觀賞;陵后有蓍草園里的蓍草更為神奇,傳說當年伏羲用此占卜。人們在廟會上的世俗化行為都顯示了對伏羲的崇拜和信仰。
(二)多種儀式結合
太昊陵廟會與其他廟會一樣,都少不了以神話和各種儀式作為其主要成分。太昊陵廟會上的摸子孫窟求子,香客還愿所帶的祭器“樓子”,經挑歌舞,包括講經、唱經都是太昊陵廟會所特有的儀式及民間文藝。這些儀式一方面是娛神,另一方面有一定的功利性,是人民有求于神,就想到求佛拜神。據一些老人講,這子孫窟是人祖爺留下來的,讓后人“拴娃娃”。所謂的“栓”有三種方式,稱為“摸”“領”“帶”,所指的內涵與生殖崇拜有關聯[2]。還愿時用的樓子,據說是人祖爺喜歡這類的供品,又稱為“紅樓子”“喜樓子”。樓子分為紙糊的香樓子和木制的木樓子。香樓子的形狀,呈閣樓形,正中要繪有伏羲像,還愿時燒掉即可;木樓子的材質為楊木或柳木、桐木所制成,大小不等,大的高兩米,小的一米左右,均是紅的涂染。樓子要高舉著,樓子上面的斗里要放置供品,作為還愿的禮品恭敬的放在太昊陵前。經歌和經挑等民間歌舞是廟會上又一特色的儀式。經挑的起源頗早,經挑又稱為“挑花籃”,是為了敬祀人祖奶奶,挑花籃的表演者多為中老年婦女,是一種自發的民間歌舞。表演有講究,人數在三人以上,另有一人打燈板,舞者來回串走,或舞成稱“8”形,并舞者合唱。這些廟會上的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信仰崇拜伏羲的關聯,好像相互獨立,其實內在有相互依附。同時,這也體現出中原地區民間信仰的文化內涵和特色。
(三)影響的廣闊性
太昊陵廟會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淮陽縣政府利用傳說中的伏羲別姓氏,以“萬姓尋根,萬宗同源,尋根聯誼,合作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在此隆重舉辦,文化節吸引了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國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學者。與會專家達成共識:中華萬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祥地。這樣的認定,與淮陽濃厚的伏羲文化有關。由于當地人民對伏羲的崇拜信仰促成了太昊陵廟會的形成,而太昊陵廟會的舉行又促進了伏羲神話傳說的形成和傳播。每年在這里會舉行“中華羲皇故都朝祖大會”以伏羲崇拜為核心進一步增強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現如今,太昊陵廟會成為鏈接海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二、太昊陵廟會開發價值
(一)太昊陵廟會開發的文化價值
太昊陵廟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一個民族或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文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在當代,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和表現。太昊陵祭典廟會以朝祖伏羲為核心。人們信仰伏羲,是因為伏羲的傳說故事深刻地影響著后世,形成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指以伏羲為代表的先民在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至今八千年左右)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對后世的影響[3]。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始禁民芻牧;宋太祖建隆年間始設守陵戶。明代以“太牢”祭祀。所以太昊陵廟會是活的歷史,提供了讓人們以直觀的、形象生動的活態形式認識歷史的條件,都是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的獨立生成的體系,具有獨特價值的獨特傳統。另一方面,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也就增加了每個人的選擇機會:它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而且還是享有令人滿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時代。
(二)太昊陵廟會開發的經濟價值
廟市是廟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唐代時候,廟會與廟市相結合,稱為我國集市的形式之一。四方的民眾聚集在此燒香拜神、祈福還愿,于是一些為信眾服務的食品、百貨商販就逐漸聚集在廟會上,經過元明清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廟會的經濟功能就更加顯現,使太昊陵廟會成為本地區重要的物資交流大會,方便了百姓的生活。《陳州太昊陵廟會概況》一書記載了民國時期廟會上熱鬧的商品貿易活動,并對各街商業統計:陵區有八條商業街,設有飯館、酒館、風味小吃205家,雜貨店179家,食品干果店127家,紙扎、香貨、布匹41家,竹木柳編162家,文具、皮貨、藥店、陶器等數十家;工藝品、布老虎、泥泥狗一街兩行比比皆是,多達222家。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天太昊陵廟會的經濟活動依舊火熱,當地政府以廟會為平臺招商引資,進一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太昊陵廟會具有雙重價值,一是遺存價值,太昊陵廟會從興起、興盛到被禁止和后來的復興。確保了其存活下來沒有消亡,才可以被傳承、開發、研究,這是根本的前提條件。二是經濟價值,這只有在太昊陵廟會存活的前提條件下才有可能。遺存價值越大,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就越大,因為經濟價值是依賴于其文化含量而產生、擴大的。太昊陵廟會以祭典太昊伏羲有特別的儀式,如挑花籃,說唱;特別的紀念品,泥泥狗[4];獨特的園內景色,蓍草園,獨秀園等。這些都是潛在的經濟開發價值。在對其開發的同時做好文化保護的工作,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環。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廟會來說,它還具有廣泛多樣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其中包括很大的市場開發價值,因此要合理的開發其市場價值,發揮其現實功能。文化也可以做成一種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以太昊伏羲氏文化尋根活動越來越受到各地的重視,利用這種姓氏尋根活動,一可以招商引資,二可以發展旅游事業,三可以擴大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
(三)太昊陵廟會開發的社會價值
近年來的太昊陵廟會上,不少國際學者友人,來淮陽尋古探源,研究古老的東方文明,港澳臺華人回國朝祖,觀光。也以到太昊陵前謁拜朝祖為榮,以示不忘自己的祖先。太昊陵廟會的朝祖群眾懷一顆崇拜的心理,廟會的很大作用是向人民宣揚“善”,勸人多行善事。并且伏羲文化中包括很多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弘揚伏羲文化,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就是我們不忘根本、不忘血緣;現實意義就是增強民族認同、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繼承傳統,弘揚文化,推動社會發展。具體地說,其現實意義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道德意義,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家族觀念的民族。中國傳統文化以群體為本位,以家為中心,強調的是家、族、宗、國、人際關系,注重人倫和鄉土情誼。這些倫理道德促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和諧共處的機制,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平穩運行提供一些基礎的保證,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今天,隨著社會的轉型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們的社會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并因而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出現了家庭、人際關系及道德上的危機。弘揚伏羲文化,有利于我們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思想道德教育資源,重建社會道德。二是太昊陵廟會還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一是涵蓋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又有大量的獨特技藝技能傳授,這些都是教育的知識來源。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時代,各方面依靠科學技術,傳統文化在逐漸萎縮衰亡。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充分發揮宣傳教育的方法[5]。
太昊陵祭典廟會歷史久遠,在傳承祭祀伏羲的同時,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不斷加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業交易和民間娛樂活動,使得廟會的文化內涵得以豐富,到今天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分析太昊陵祭典廟會文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認識其開發價值,對太昊陵廟會文化資源保護開發有積極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復竣.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5-68.
[2]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9-310.
[3]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42.
[4]李乃慶.太昊陵[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307-311.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