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事業,這是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本人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分析如何走好群眾文化群眾辦的路子,怎樣堅持群眾文化群眾辦,更好地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并且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群眾文化 問題 措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愈來愈強烈。“富則思樂”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群眾文化的總趨勢。“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迅猛。一個以國辦體制為主的多體制、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格局已經形成,群眾文化網絡已經比較完善地建立起來,給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群眾文化群眾辦是由群眾文化特有屬性決定的。
群眾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社會性。文化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形象反映。這是文化藝術所不同于意識形態的特點。文化藝術反映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但文化藝術所直接反映的主要對象卻是人和人的生活,所以在文化藝術中,人始終是主體。同時文化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它從多方面反映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礎和表現形式,因此文化現象表現于人的衣食住行之中。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群眾文化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這種群眾性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單一的,它的發展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因此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是一種社會現象。所以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就不僅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需要全社會來辦,大家來辦。
群眾文化是群眾所需要、又由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大家辦、大家樂、大家參與、大家受益是其突出特點和根本目的。有沒有群眾廣泛參與、有沒有群眾文化群眾辦的意識,是衡量群眾文化發展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社會重視、廣大群眾積極支持、各部門緊密配合,齊抓共管,才能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就目前情況看,群眾文化結構也是在動態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在已經形成了市場文化、自娛文化、供給文化三位一體的群眾文化結構,這一文化結構從其自身發展來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局限性、封閉性、單一化、低層次、供給率低、缺乏競爭等,嚴重地困擾著群眾文化的發展,滿足不了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想使群眾文化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發展局面,必須實行三位一體、多方結合,打破由國家包攬一切,搞獨家經營“國家掏錢,群眾娛樂”的福利型的群眾文化的格局,必須走群眾文化群眾辦的路子。那么,如何走好群眾文化群眾辦的路子,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堅持群眾文化群眾辦,更好地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呢?
第一,要多元化辦。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事業再也不是“國家掏錢,群眾娛樂”的福利事業,而是要逐步走上多元化辦文化事業的軌道。我國過去單靠國辦機構從事群眾文化工作,遠遠不能適應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致使農村特別是落后地區群眾文化生活貧乏。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走多元化辦文化事業的路子,要“群眾文化群眾辦”“群眾文化社會辦”。不但要國家辦、集體辦、地方辦、家庭辦、個人辦,而且要集資辦、與外資聯合辦,單位要齊抓共管,形成多位一體、上下貫通、橫向聯合、城鄉相輔、條塊結合的群眾文化工作網絡。
第二,要多層次辦。從群眾文化形態上看,現在出現了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市井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借用“大農業”“大工業”“大市場”的概念,把這些概括為“社會大文化”。群眾文化的形態日漸紛繁,它的外延不斷擴大。社會大文化的發展,涉及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因此,這些文化的發展,不只是文化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需要全社會來辦。
從群眾當前需要大文化的角度看,我們國辦群文事業的機構、體制、人、財、物遠遠不能適應。僅從年齡結構上看,老年、中年、青年、少兒文化需求都各有特點,但都需要文化的熏陶和啟迪,都是群眾文化工作的對象。如果單靠某個部門辦文化,由于受時空、人力、物資等條件的限制,可能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積極支持。農村黨政工、科教文衛等部門,各群團組織都要為促進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協同配合,多層分進歸一,形成合力,使農村群眾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第三,要多形式辦。如果群眾文化單純地搞成福利型、供給型文化,它就會嚴重影響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必須堅持走多形式、多種經營的路子。可以采取個體經營、聯合經營、集資入股經營等形式,打破過去群眾文化“獨家經營”的格局。實踐證明,這種多種經營辦文化的形式,改變以往文化市場經營成分同質性強、異質性弱,市場競爭機制先天不足的缺陷,能較好地調動起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達到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的目的。
群眾文化的社會性和綜合性特點,特別是群眾文化群眾辦的方針的確立,不可避免地把群眾文化事業推向了社會,推向了市場。要走好群眾文化群眾辦的路子,使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與文化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間相互信賴、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也將促進經濟的發展,文化與經濟誰也離不開誰。只有經濟建設搞上去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增強了,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群眾才有能力、有條件、有積極性辦群眾文化;如果人們溫飽都解決不了,哪有心思去娛樂。因此,要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群眾文化發展,兩個建設都不可偏廢。
第二,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群眾文化群眾辦,是發展繁榮文化的有效途徑。但群眾辦文化必須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決不能以辦文化之名,行狹隘的急功近利之實,絕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辦一些具有迷信色彩和黃賭毒的所謂文化,來腐蝕人們的心靈。這樣群眾辦的文化是不可取的。要辦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我們既要講求效益,又要講求經營,不能只虧本、光奉獻,必須要建立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的基礎上,建立在社會效益為主的前提下,搞好經濟效益,二者不能顛倒。不能只偏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搞不好,偏離正確方向,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甚至會使人變質、國變色,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第三,要正確處理“獨家經營”和“多種經營”的關系。群眾文化群眾辦,不是把群眾文化事業都推給了社會,推給了群眾。群眾怎么辦,怎么開展活動,群眾文化主管部門和職能部門要發揮應有的作用。特別是文化館站要發揮好“龍頭”作用,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深入基層做好群文工作,文化部門要主動與各級黨政、群團組織緊密配合,齊心協力,抓好群眾文化工作,實行多腿走路。既發揮主渠道作用,又不能減弱群眾辦文化的熱情,想方設法把群眾辦文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既不要大撒手不管,又不能全承包代替,開展群文工作的方法要靈活多樣,既要有“單出頭”,又要有“大合唱”;既要有“四季歌”,又要有“交響樂”,形成融合有序的群眾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發展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必須堅持多條腿走路的方針,形成多體制、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辦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新格局。只有這樣,農村群眾文化事業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可靠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作者簡介:尹曉輝,女,吉林省榆樹市文化館;研究方向:音樂、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