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湖北是磷資源稟賦大省,如何把磷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是當前湖北社會經濟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產業鏈的深化與廣化;繼續鼓勵產業技術創新;合理規劃知識產權布局等對策,以期為湖北省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磷化工;產業鏈;轉型升級
磷礦以其資源的稀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而備受關注,湖北省是磷礦資源儲量和保有量、磷礦年均產量和磷化工產品總量的全國第一大省,也是國家確定的三大磷復肥基地、磷精細化工基地。在國家產業發展戰略逐步從趕超性的跨越式發展過渡到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的背景下,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對湖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磷化工產業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其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特征是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基于生產技術的專業化分工的產業。磷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實現從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型產業轉型升級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從生產要素比重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實現從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從產業鏈上企業之間“孤島”競爭關系轉型升級為生產要素共享的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的發展在經歷“八五”以前的探索階段,“九五”至“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階段,已經進入國內外穩步發展階段。截至目前,湖北磷化工產業通過合理開發磷礦資源,整合國內外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使湖北磷化工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效顯著。
(一)產量逐年上升,產業集中度日益提高
近年來,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產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2013年湖北省擁有磷資源開發利用企業248家,是國家確定的三大磷復肥基地之一,磷化工總量位居國內前列,其中六偏磷酸鈉產量世界第一,三聚磷酸鈉、次磷酸鈉全國第一,黃磷全國第二。磷肥、黃磷、六偏磷酸鈉、三聚磷酸鈉等產品產能、產量、消費量已躍居全國前列。僅宜昌市磷肥行業磷酸一銨年生產能力258.5萬噸,磷酸二銨年生產能力160萬噸,NPK復合肥年生產能力248.6萬噸;基礎磷化工行業黃磷年生產能力11.7萬噸,工業磷酸年生產能力26.0萬噸;精細磷化工行業品種多樣化,部分產品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如興發集團六偏磷酸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三聚磷酸鈉居全國第一位,次磷酸鈉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資源綜合利用逐步起步,如磷石膏制磚和黃磷渣制水泥等。
在產業集中度方面,湖北省磷化工企業走出了一條由小壯大、自我發展的路子?!熬盼濉币詠?,全省磷化工行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調整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批優勢企業成長為大型骨干企業。全行業國有磷化工企業90%以上完成公司改制,有3家企業進入全國520家重點企業,沙隆達公司、湖北宜化、興發集團股票上市,累計社會融資達20多億元,已經形成礦——電——磷化工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擁有磷礦儲量1.5億噸,生產自給率達到50%以上。通過兼并聯合、資產重組,全省已形成多家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磷化工企業集團,企業實力不斷壯大,產業集中度日益提高。
(二)產業技術明顯提高,產品結構日益健全
(1)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點性的突破
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發展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蒲性核鶠榧夹g支撐,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創新,全行業整體競爭力增強。主要表現在磷化學品制備工藝技術、裝備、資源利用等方面,針對湖北省磷礦品位低的實際情況,取得了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比如通過加大工業磷酸的深度凈化,拓展了食品級復配磷酸鹽生產工藝和技術,已經自主開發出多種功能性復配磷酸鹽,用戶反應良好;組織人員重點攻克了以二鉀基亞砜為原料的電子級磷酸產品,利用減壓精餾、脫金屬離子、除色除味等技術,使產品達到電子級水平;通過工藝技術公關研發出高密度電鍍級焦磷酸鉀(TKPP)的工藝技術,該產品工業上用于無氰電鍍,代替氰化鈉作為絡合劑,也用作表面處理劑、高檔洗滌劑、油漆涂料、清潔劑等,陶瓷行業主要用作黏土分散劑、緩沖劑,漂染工業主要用作除去水中的三價鐵離子,提高漂染質量等。其次是通過技術公關,自主開發了黃磷的下游產品THPS-UREA四羥甲基硫酸磷-尿酸初縮體和THPO三羥甲基氧化磷的生產技術,開發了有機磷阻燃劑下游新產品,延長了有機四羥甲基硫酸磷的產業鏈。然后是利用亞磷酸二甲脂殘液生產有機磷水處理劑HPAA技術開發和磷石膏制磚和黃磷渣制水泥工藝技術的成熟。HPAA作為新一代高效有機磷緩蝕阻垢劑不但在市場上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而且開發利用副產殘液。同時在有機硅廢渣漿和高沸物的回收利用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此類項目充分利用湖北現有資源優勢,走循環經濟路線,一方面可以深入發展湖北的有機磷化工產業、增加磷化工產品的品種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利用資源,變廢為寶,符合目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
(2)在產品結構方面,精細化工產品日益得到補充
目前世界磷化工產品分為磷復肥產品、基礎磷化工產品和精細磷化工產品三大類。一是磷復肥產品包括:磷酸二銨(DAP)、磷酸一銨(MAP)、氮磷鉀復合肥(NPK)、普鈣和鈣鎂磷肥。二是基礎磷化工產品包括:黃磷、磷酸和三氯化磷。三是精細磷化工產品主要有食品級磷酸、電子級磷酸、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飼料磷酸鈣等。世界上90%的磷礦用于生產各種磷肥,3.3%的磷礦用于生產磷酸鹽飼料,4%的磷礦用于生產洗滌劑,2.7%的磷礦用于輕工業和國防等工業。
湖北省磷化工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磷礦石、磷礦粉、普通過磷酸鈣、鈣鎂磷肥和黃磷等少數幾種磷的初級產品,近年來通過實施一系列重點項目實施,使湖北磷化工行業主要產品涉及磷肥、基礎磷化工、精細磷化工和資源綜合利用四大類20個多種。特別是精細磷化工行業品種呈多樣化趨勢,部分產品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
(三)配套產業齊全,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湖北省是老工業基地,化學工業發達、高校云集、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硫酸、合成氨、聯堿及氯堿工業已形成規模。在發展高濃度磷肥過程中,湖北省大多數磷化工企業充分利用原有硫酸裝置進行配套,并與當地合成氨企業聯合,生產磷銨,以最小的投資,很快形成了規模效益。經過“九五”以來不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主導企業已經形成,產業鏈特色日趨明顯,逐漸成為湖北產業經濟的中堅力量。
“十二五”以來,湖北優勢企業逐漸向磷礦資源地聚集,即向具有豐富磷礦資源的宜昌、鐘祥、襄樊、遠安、大悟地區集中,形成了以興發集團為主體的興山、神農架、??稻毩姿猁}化工生產基地,以宜化集團為主體的宜昌猇亭高濃度磷復肥生產基地;以洋豐集團、大峪口中阿化肥公司為主體的荊襄高濃度磷復肥生產基地;以黃麥嶺磷化工集團公司、祥云集團為主體的鄂東高濃度磷復肥生產基地,以沙隆達公司為主體的荊州有機磷產品生產基地,其中宜昌產業鏈較為完整,荊襄磷礦附近企業主要以基礎磷化工為主,襄樊磷礦企業多以磷礦開采為主,其他地區產業分布較為分散。
綜上所述,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品已從基礎磷化工為主逐步發展成為以精細磷化工為主,產業結構合理、產品種類日趨合理,集科研、設計、生產、設備制造、技術服務及貿易為一體的工業體系。但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相比湖北磷化工產業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湖北省磷化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湖北省產業經濟的發展在全國產業發展序列中啟動較晚,是繼東南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之后才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而且磷礦和磷化工產業全面啟動時間也落后于云南、貴州的“八五”期間,加上湖北磷礦“豐而不富”且多為低品位礦,資本與技術要求高,導致湖北磷化工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磷化工資源型產業的地位有待轉型
湖北省磷礦保有儲量為32.4億噸,在全國處于第二位,占全國已查明的磷礦資源儲量的20%左右。如果按照當前的開發利用速度,只能維持20年。因此,湖北省磷礦和磷化工產業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方面需要對磷礦資源的開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要有序限量開采,另一方面磷化工產業必須轉型,由單一的資源型產業要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或者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盡快擺脫資源約束的瓶頸,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漸進入重工業化發展時期,主要是以鋼鐵、建材、石油、化工、機械和電子等重化工業市場的高速擴張和重化工企業的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征。湖北磷化工產業起步較晚,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具有很大的重化工工業特征,產業企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情況較為突出,據統計資料[1]顯示,生產1噸黃磷,需要消耗14噸礦產資源、14000度電能,產生8-10噸磷渣和3000立方米尾氣。僅宜昌全市2011年產
13.3萬噸黃磷,其物質消耗和環境污染十分驚人。由此可見,湖北磷化工產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壓力比較大,這直接拷問湖北磷化工產業如何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磷化工產業要實現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自我創新能力,使產業在競爭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三)產品加工度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湖北磷化工產業目前已形成磷肥類、基礎磷化工、精細磷化工和磷資源綜合利用四大產品加工系列,但磷化工產品種類只有20多個,發達國家種類有30多個,而且特色產品規模較小和珍惜產品開發速度較慢。磷化工從產業鏈結構來看,2013年磷礦采選產值約65億,基礎磷化工產值約585億,精細磷化工產值約125億,磷礦資源綜合利用產值約25億。磷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產值達800億元。但是,產品加工度和附加值仍需進一步加深,以宜昌磷化工產業為例,2011年宜昌精細磷化工產品只占總量的3.9%,但貢獻了13.8%的產值,而磷肥類產品的產值67.3%的百分比低于其產量73.8%百分比,說明湖北大多數產品產能迅速增長,產品供應已經從“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主要表現為一般性大宗產品生產和供應過剩,國內裝置能力富余,而高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短缺[2]。如何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關鍵在于加強精細磷化工產品的技術開發和投資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四)產業內部集中度仍需提高
統計資料顯示,湖北省2013年248家磷資源開發利用企業中小企業數量占總數的93.3%,大型企業7家,中型企業17家,上市公司3家,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有宜化,10億-100億企業有興發、洋豐、東圣、三寧、祥云、大峪口、鄂中、黃麥嶺、澤東、中東10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達200家[3]??傮w上看湖北磷化工產業集中度較低,小、散、弱、亂的情況仍然存在[2]。產業擴張主要依賴的是資源,磷資源大省還沒有真正成為磷化工強省,這也表明湖北磷化工具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三、湖北省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湖北磷化工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而言,屬于典型的資源型“三高”支柱產業,這不但與湖北建設“兩型”社會相背離,而且也不符合當前湖北石油與化工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因此,湖北磷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不但要遵循一般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依賴,而且也要盡快完成從傳統經濟方式向循環經濟方式和生態經濟方式的蛻變。居于此,作者針對湖北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以下對策。
(一)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根據哈佛學派提出的SCP的產業組織理論,產業集中度高的產業市場結構,可以避免市場的惡性競爭和市場低效率的資源錯配,利于產業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湖北磷資源產業通過整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是構建“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磷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格局的先決條件和基本保障。政府只有在通過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的規模、技術、環境治理以及產業鏈的對接等市場準入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在磷礦的采選上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和高效安全為特征的大型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礦山設備和先進開采和選礦技術、方法;研究與推廣磷礦資源開采后的采空區復墾綠化技術和采空區的二次開發利用研究,才能在磷礦選礦上大力開發應用高效環保藥劑、多種流程結構形式、多種工藝流程以及高效節能設備和自動控制技術,才能在經營方式上助推磷化工企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的集約化、技術應用的集成化的大型磷礦、磷復肥、磷化工企業集團的形成;促使市場結構由傳統、粗放、集中度低的“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經營方式逐步向現代、集約、集中度高的“貧富兼采,全層開采”的經營方式轉變,才能在磷化工企業的凈化與產品開發上提高裝置的產能和濕法磷酸凈化,并在副產品氟、硅元素及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的方向發展下游的濕法磷酸加工工藝;研究開發對磷礦石適應于雜質范圍更廣的加工工藝技術和先進適用的濕法磷酸凈化技術。從而實現提高資源回采率、開發利用中低品位磷礦采選,綜合回收磷礦石中的共、伴生礦有用元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并實現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聚集、優勢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資源配置導向,提高磷深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加快產業鏈的深化與廣化
隨著國家“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湖北磷資源開發利用將向集群化、循環化、精細化、高端化發展和產業鏈的橫向擴展及縱向延伸。磷化工產業的深化就是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的延伸,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儲備量、規模經濟、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加工程度等生產要素成本因素制約,體現的經營方式是規模經濟、產品的單一性和資源的循環化;磷化工產業的廣化就是磷化工產業鏈的橫向擴展。磷化工產業鏈與其它如煤、電、鋼鐵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主要受知識、技術和磷礦伴生礦種等因素制約,體現的經營方式是范圍經濟、產品的多樣性和生產綠色化。目前國際產業間的競爭正在由產業(企業)“孤島”式的單一競爭逐漸轉入產業鏈的橫向和縱向一體化競爭。磷化工產業鏈上游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日益緊迫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生產原材料供給價格的穩定預期;磷化工產業鏈下游延伸可以解決產業發展所需資本的來源。憑借磷礦資源的儲備和深度加工產品所帶來高附加值,磷化工產業鏈可以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發展階段取得縱向一體化競爭優勢。但是隨著磷礦資源的短缺和成本的上升,產業競爭逐漸體現為技術之外的伴生礦的綜合利用,以及產業間的融合與發展。伴生礦的綜合利用,一方面可以開發新產品,形成產業鏈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礦石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要素成本。產業間的融合可以降低企業運輸成本、交易成本和技術開發成本,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湖北磷化工產業必須進一步盡快通過產業集聚,完善與延伸磷化工產業鏈,實現規模經濟和循環經濟,同時也必須通過技術開發與合作(兼并、收購和參股),加大對湖北磷礦伴生礦的開發與利用,形成特色產業,發揮范圍經濟優勢,形成多產業體系構成的立體產業結構磷化工基地。
(三)繼續鼓勵產業技術創新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磷化工產業的技術創新不但可以加深產品加工度,提高產品附加值;而且可以提高磷礦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提高磷礦回采率和采空區的礦山治理,延緩礦山開發周期;同時也可以形成行業進入壁壘,提高市場集中度。因此,在湖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背景下,磷化工產業的技術創新地位彰顯的異常重要。
湖北省“九五”計劃以來,湖北社會各界十分重視磷化工產業的技術創新,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從湖北磷礦品位、伴生礦和共生礦特征,以及選礦、凈化和已開發產品種類技術水平來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4]。湖北磷化工產業在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必須針對不同磷礦石種類,特別是針對湖北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的膠磷礦的特性,按照“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的原則,制定磷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大力研究開發以下產業鏈環節的技術。在磷礦的采礦環節,按照“以技術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以培大扶強引領轉型升級、以重大項目推進轉型升級、以節能減排保障轉型升級”的原則,確定湖北省磷礦采選、磷復肥行業、精細磷化工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遵循優先整合磷資源,提高中低品位磷礦及伴生資源利用率;大力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清潔化循環生產;嚴格市場準入,穩步發展新型磷復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以兼并、重組、聯合來提高產業集中度,走資源節約、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磷礦的選礦環節,一是要研究開發選擇性高、專屬性強、環境友好的高效浮選藥劑;二是繼續開展正反、反正浮選工藝的再研究和雙反浮選工藝的研究與產業化;三是研究和應用磷礦選礦新型大型設備和成套設備集成技術;四是組合應用多種流程結構形式;五是聯合應用多種選礦方法和工藝流程;六是重視和發展磷礦選礦深度雜質脫除技術;七是研究與開發低品位磷礦選礦和尾礦二次開發利用的技術。在磷礦的凈化和新產品產品開發環節,應以發展精細磷化工產品及有機磷化工產品為主,開發以黃磷和熱法磷酸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加快發展阻燃劑、增塑劑、有機磷化工產品等,提高磷深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系列產品,如食品級磷酸、電子級磷酸、無機磷酸鹽等,延伸產業鏈。支持濕法磷酸精制技術開發與利用;分級利用熱法磷酸,逐步替代熱法磷酸生產。
(四)合理規劃知識產權布局
隨著經濟全球化到來,我國磷酸鹽的出口貿易日趨活躍,出口產品占據國際磷化工產品交易的重要地位[4]。據統計,2009年我國精細磷化學品出口達217. 4萬噸,創匯13. 48億美元。但是,目前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進口化學品審查制度,一批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使我國石化產品出口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的和非貿易的壁壘[2]。因此,磷資源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逐漸由要素稟賦(包括礦產資源儲量、勞動力和資金)優勢過渡到市場優勢,繼而發展到知識產權(創新)優勢,知識產權積累日益成為磷資源產品國際貿易活動正常開展,客戶價值創造,以及產品附加值提高的重要支撐[5]。
磷化工產業知識產權積累過程如同其他產業一樣也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分別是知識產權的防御階段、攻守兼備階段和開放式競爭階段,這三個階段可以通俗的描述為看著跑、跟著跑、并肩跑和進入領跑者的隊伍。第一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探索階段,特征是快速提高本土專利實力,立足國內市場優勢,正確評估全球知識產權風險。重點國內知識產權布局,初步完成國內知識產權的原始積累。第二個階段主要是應對高發區域知識產權訴訟和談判風險,防范國際市場對經營的重大沖擊。重點提高全球專利和發達國家專利布局,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競爭力和風控能力。第三階段主要是通過知識產權實現磷化工產業鏈國際市場的合縱連橫與求同存異,以配合磷化工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戰略和產品多元化戰略。
目前湖北宜化集團、興發集團等三家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專利加起來不足百項,磷化工產業知識產權仍停留在戰略防御階段。因此,轉型升級中的湖北磷化工必須首先要強化知識產權積累的意識,根據磷化工產業技術路線圖和市場需求,合理規劃國內與國外知識產權的開發與布局,逐步建立從采礦(采購)到市場全流程的知識產權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體系,有策略實現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確保產品的順利開發、上市和銷售。同時,要盡快掌握國際競爭的相關規則,以便靈活充分地利用規則,抵御各種風險。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參與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和演進標準的研究,追求高附加值專利,摒棄垃圾專利,為盡早進入領跑者行列打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征.我國磷資源代謝與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5
[2] 湖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0-2015)
[3] 朱建國,代玉林等.我國磷礦伴生資源利用現狀與發展方向[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3,(30):262-269
[4] 賀周初.我國磷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發展方向探討[J].礦冶工程,2012,32(6):128-132
[5] 陶俊法,楊建中.中國磷化工行業現狀和發展方向[J].無機鹽工業,2011,4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