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摘 要: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常態下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既面臨機遇又有諸多挑戰。按照新常態的發展要求,遼寧裝備制造業要想的加快發展需要解決一些潛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裝備制造業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建設的研究,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看法。
關鍵詞:新常態;裝備制造業;遼寧
對新常態的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新”,即不同于以往;二是“常態”,即相對比較穩定并且會延續較長時間的狀態。新常態具備五個基本特征,即經濟增速的新常態、發展理念的新常態、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動力機制的新常態、政策調控的新常態。
一、當前遼寧裝備制造業存在的潛在問題
(一)融資渠道的單一和融資約束。目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是企業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通過股票市場募集資金和引入私募股權、風險投資的企業比重較少。企業的融資約束主要表現在融資的困難,這種困難為投資提供資金的情況可能表現為信用約束、不能借款、不能發行股票、銀行貸款依賴或資產非流動性。由于國有企業的政策因素影響,其融資約束比民營企業要小。
(二)技術創新體制不夠完善。遼寧省在目前除了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鞍鋼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個大型企業外許多中小企業缺少研發機構和研發人員, 企業自主研發的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高科技產品和零部件數量有限。而作為學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經常與實踐脫節,沒有形成很好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
(三)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均衡。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由于生產性服務業門檻高政府管制多,市場化程度不高。目前遼寧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不能與裝備制造業形成聯動機制,大大降低了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和效率。
(四)利用外商投資的比重不均勻。利用外資是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就目前來看遼寧省的裝備制造業利用外資的企業主要為汽車制造業,幾乎呈現了一枝獨秀的狀態。而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以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利用外資的比重并不高。我省應該提供各種政策鼓勵,有針對性的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促進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二、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建議
(一)利用金融體制改革的優勢,發展多渠道融資,減輕融資約束。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就為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融資問題給出了政策引導,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已經逐漸提到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要不只限于貸款,要多渠道多種形式的支持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發展。可以適當擴大地方債規模,直接面向債券市場募集長期建設資金,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倒逼地方財政對資本市場公開透明,提高地方財政以及長期建設項目的投資效率。
(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平臺建設,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創新仍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但是研發成本高,投入大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裝備制造業企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加快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平臺的建立,加強創新主體與生產的契合,并能應用于生產實踐,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打造產業技術創新支撐平臺,協調各方的工作,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機制。面對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不均衡發展,國家應該在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鼓勵進行戰略性規劃。促進金融服務業改革,更加貼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完善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的銜接,實現生產、銷售、咨詢的最佳配置。鼓勵規模大、信譽高、服務質量好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化、大型化、組織化。
(四)促進落后產業的升級,提高競爭力。利用國家的“走出去戰略,對技術領先的制造業企業,積極鼓勵開拓海外市場,占據國外市場。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利用國外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等,促進自身發展。推進金融業進行并購貸款業務,在條件成熟論證充分的情況下通過企業并購、合資合作等擴張,掌握市場主動權、獲取領先的技術和管理優勢,縮短與先進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差距,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優勢。
參考文獻:
[1] 沈紅波,寇宏,張川.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投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6):55-64.
[2] 遼寧省統計局. 遼寧省統計年鑒201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