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摘 要:近年來,余額寶、P2P網貸等新興事物的興起,將"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帶進了人們的生活領域。金融創新層出不群,P2P網絡借貸因其能為借款人提供更低的利率、為投資人提供更高的回報而受到投資者追捧,行業呈幾何倍數增長,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如何平衡創新所帶來的風險以及監管措施的跟進,都是網貸行業進一步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常態;P2P網貸;行業監管
一、網貸行業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監管法規不完善。監管法規是網貸平臺規范化運作的前提,同時也是監管者進行監管的依據。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網貸的監管法律,此外,只有《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條,使得現在網貸平臺設立標準、進入門檻、從業人員資格等都無規可依。
(二)對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定位界定不清晰。無論是網絡借貸平臺的定義本身,還是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都規定P2P平臺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但到底是信用中介還是信息中介定位,還未正式明確,并且網貸平臺還沒有獲得中國銀監會頒發的“金融營業許可證”,其身份還不能被算作是金融機構。這種“有實無名”的特殊身份,形成了網貸平臺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使得借貸平臺運營起來畏首畏尾,對企業擴張形成了不利影響。
(三)網貸平臺的監管主體不明確。由于網貸平臺在我國并沒有被正式賦予專業金融機構的屬性,只是將其界定為特殊的工商企業。使得網貸監管游離于我國金融監管體制之外,現在我國對網貸企業的監管尚還缺乏統一的監管手段以及沒有相應的責任認定措施,大多數省市對其監管大多是由政府金融辦聯合當地發改委、公安、工商等部門展開的。但是金融監管任務的專業性與高難度,使得政府金融辦難以承擔如此重任。
二、解決網貸平臺監管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完善網貸平臺的監管法規體系。我國現行對網貸平臺運營的有關規定,主要是各地方金融辦發出的指導意見以及銀監會領導的講話要求,但是這些規定的位階較低,并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建議對網絡借貸企業這一特殊主體的規制應制定相應的法律,并對其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作出完善的規定,特別是有關最低注冊資本、經營范圍等相關內容,使得網貸平臺的設立與運營都有法可依。
(二)加強信息批露。在網貸平臺的運營過程中,增信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首先要保證平臺自身資質信息的充分且真實公開。主要包括:公司證照、團隊介紹、經營理念和組織架構等。這不僅能夠反映出平臺管理層素質,更是衡量平臺經營穩定性、平臺管理能力、組織結構科學性的重要參考信息。第二是平臺借款項目的透明。主要體現在借款方詳盡信息披露。通過這些信息,投資者可以衡量風險程度,并且有利于反應標的的真實性,是平臺信息披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越詳盡的信息披露,說明平臺對于借款人的審貸工作越完善,越能向投資人展示出平臺的風控能力。第三是平臺運營數據的公開展示,包括實時數據及定期報告。運營數據透明化是投資者極為重點關注的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的數據可以反映平臺可持續運營、財務及發展狀況,也是評價平臺安全性的重要參考信息。作為平臺方,信息透明既方便投資者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也降低平臺自身風險。平臺信息披露既可以通過線上開辟討論社區、組建投資人聯盟,也可以在線下開展投資人見面會等方式,與投資人及時溝通。
(三)加強網貸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日前,北京市研究籌備了北京市P2P行業協會,廣東、湖北等省份也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所以,在銀監會沒有明確監管主體責任時,地方監管當局可以利用性行業協會的力量來進行輔助管理。因此,各個地方應當盡快在當地建立地方性的網貸行業協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本地的P2P網貸平臺進行自律性管理,使得P2P網貸交易更加透明化、規范化。同時,武漢市金融辦已要求行業協會成員共同出資設立風險準備金來防范風險,這也是其他地方值得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建立P2P網貸信用評級體系。網貸平臺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就必須要建立健全信息標準和共享機制。監管機構應該探索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數據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實現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庫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利用。同時,支持互聯網金融征信平臺建設,互聯網金融龍頭企業根據互聯網征信的特征制定自身的信用信息標準,管理部門在參考、借鑒這些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行業標準,并對相關標準進行維護和擴展,以提高標準的適用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要加快失信懲戒機制建設。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完善失信行為信息記錄和有限披露制度,提高失信者的市場交易成本,形成市場化的懲戒機制。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監管機構和網貸平臺的態度都有所改變。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制定行業規范,相對應監管也在變得科學,銀監會已設立普惠金融工作部,有針對性的管理P2P網貸行業,相信在規范化、法律化的背景下,P2P網貸行業將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劉英.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2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