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浣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經典文化更是燦若星河,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吟誦經典,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
一、以情怡情,傳遞詩情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具有感染性的特點。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后的感情傳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崩首x能夠形象生動地表達情感、抒發情感、傳遞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在朗讀中與文本內容情感交融,并進一步思索、體會。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多為文質兼美、膾炙人口之作,有的表達作者對祖國、故土的熱愛之情如蕭乾的《棗核》、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表達至愛親情、深厚友情的,如朱自清的《背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有表現大自然的美好的,如《鼎山聽泉》《小石潭記》等;還有表現人與環境的關系、高新科技等。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文本進行朗讀,品味于者的情感和讀本的情境,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二、以情感情,感悟詩情
語文老師在上課時應該注意營造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能“入情入境”。這樣學生才會如臨其境,才能走進作品,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愛人物所愛、恨人物所恨,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就產生了與作者、與文本的情感共鳴。那么,如何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呢?
1. 吟詩。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方式是誦讀。只有有感情地吟誦,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果教師事先準備好與詩的情調、節奏相和諧的音樂、營造吟誦的氛圍,那么學生讀起來也就入情入境。
2. 唱詩。學生喜歡歌唱,有時還喜歡自編自唱。根據這一特點,在古詩文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唱讀古詩文。這種變讀為唱,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
3. 演詩。比如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中詩人詢問童子師傅的去處時,讓孩子們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像,進行創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童子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一片茫然的;有焦急無奈,舉目遠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視微笑的……學生種種表現,再現了這篇古詩在他們頭腦中的不同意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不同創意。
4. 寫詩。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對古詩進行改寫或者寫。例如,在學習《渡荊門送別》后,我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創設情境,感受詩境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方法,用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1. 故事創設情境。學生喜歡聽故事,如果在古詩教學前講述一段有關的故事或傳說,當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學《木蘭辭》時,在釋題時跟學生講述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為國立功的故事。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引人入勝,易于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
2. 圖像創設情景。如教《陌上?!窌r,讓學生通過圖畫中描繪一位美麗、勇敢而充滿智慧的采桑姑娘羅敷智斗使君的故事,感受到羅敷的美麗機智;通過讀詩感悟,感受到羅敷的勇敢和對愛情的堅貞不二之情。
3. 媒體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錢塘湖春行》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憶江南》中江南的美景,把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4. 吟誦創設情境?!霸姼璨皇菬o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又因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是傳統的教詩方法,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情趣。如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為學生創設離別的情境,讓學生深深感受到好友間離別的依依惜別之情,感受到友人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的互相勸慰勉勵知情。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