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林芳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有著其復雜性。作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表達的方式,更應激發學生的表達愿望。
一、網絡信息技術創設的作文平臺的初步認識
多媒體網絡作文教學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多媒體網絡為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多媒體網絡作文與傳統作文相比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網絡是資源實現共享,那如何合理配置這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呢?
基于這一優勢,我們創設了高中作文教學信息平臺。這一平臺立足于學校的“361課堂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錄入系統,在作文教學中以小組得分來激勵學習,從而實現小組的合作機制。具體到作文課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以高一(4)班為例。平臺中首先錄入高一(4)班全體學生名單和小組名單,在上作文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文教學和練習,在錄入作文時,平臺中即刻展現小組作文,全班同學可觀賞到其他同學的作品,從而依次進行點評,這實現了資源的分享。整個過程可由學生自主操控,對于資源庫的利用學生可以自主上網查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點評和引導的作用。平臺的自主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很好的體現,成為一個體現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自我發現的學習機制,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將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挖掘資源,豐富寫作素材,拓展寫作空間
在“361課堂教學模式”的大前提下,我們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拍成視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以“細節描寫”為例。學生對于如何描寫細節并不是很清晰,反映在作文上也是以“流水賬”的形式。根據網絡作文教學這一平臺,我事前將學生的生活小點滴拍成視頻,比如抽查背誦時學生上講臺的表現,有的學生哆哆嗦嗦,有的學生靦腆緊張,肢體動作千奇百怪。這在平時學生很難發現的小細節,通過視頻這一形式的轉化清晰地展現給學生。在細節描寫這一作文指導課上,我將這段視頻切入平臺,以《背誦一刻》命名,在講授完細節描寫的理論知識后讓學生自己動筆寫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視頻的播放次數,也可掌控視頻的時間。由于是學生生活中的事情,與之十分貼切,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教學生寫秋天的一處景物時,播放校園的教學樓、操場、花壇等景物,學生一見熟悉的景物,再伴著優美音樂的刺激,情緒高漲,興趣盎然,積極性和創造欲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言,生動描述自己可愛的校園,這在濃郁的氣氛下,再提出作文要求,指導作文方法,學生易于接受,樂于表達,這樣學生作文時就不再頭疼,而是下筆“如有神”,一吐為快了。
三、展示平臺,體驗寫作快樂,優化評改,提高效率
“作文分享”理論認為,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作品,作品的讀者越多,它的價值就越大。每一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可是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除了少數學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讀或張貼外,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是寫完以后“深藏閨中無人識”,除了教師之外再沒有其他讀者了。長期以往,學生無法體會到寫作帶來的成功喜悅,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漸被削弱,以至湮沒。信息技術下的網絡寫作則不同,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潛能、展示才華、體驗成功的平臺。在我校的作文教學平臺上,寫作與展示是同時進行的,不必經過老師的審定、篩選、淘汰,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傳閱。學生的訓練文章一旦在網絡上發布,所有能上網的讀者都可以瀏覽,還可以針對這篇文章進行評論和回復。評論和計分都會有相應的小組加分制度。在各個小組之間也形成了對比,“361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制也因此得到了發展。
評改,是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是發展學生分析、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作文評改之中,利用網絡評改作文,使學生“眼見為實,動手為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集體修改,還可以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上課時,我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出具有典型優、缺點的文章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圍繞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評改。如以《微笑》為題的記敘文寫作,我將學生的習作分為A、B、C三個層次,針對性地展示給學生,然后分組交叉進行修改,將精彩之處和欠缺之處標明并且進行潤色。這樣的批改強化了師生間的互動性,初步達到了“361課堂”下小組合作的要求。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