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身心分離”視域下農村社會生活主體的缺失與在場
——對轉型期鄉村社會的認識與想象

2015-06-01 12:26:00
天府新論 2015年6期
關鍵詞:主體

賀 亮

“身心分離”視域下農村社會生活主體的缺失與在場
——對轉型期鄉村社會的認識與想象

賀 亮

“無主體熟人社會”為理解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輿論失靈”、“面子貶值”、“‘社會資本’流散”和“熟人社會特征的周期性呈現”四個特征是其所呈現的異于“熟人社會”的質變圖景,可從主體缺失、關系脫嵌和結構失衡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理解?!盁o主體”揭示了空心村的典型特征,然而主體即青壯年的缺失并不能解釋非空心村運作邏輯的變化。個體與村莊的關系不僅包括空間意義上的活動區域是否脫離村莊場域,還包括與村莊心理聯系的強弱,可將個體與村莊的關系按照“身體依附程度”和“人心歸屬程度”進行交叉分類,借此分類體系可加深對當前鄉村社會性質的認識。

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無主體熟人社會;鄉村社會;主體缺失

“熟人社會”是費孝通先生(以下簡稱費先生)對其所謂之鄉土社會的具象化描述,隨著革命與后革命時期國家意識形態對鄉土社會的改造,以及西方現代性因素的滲透,費先生筆下的鄉土社會已然發生了巨變。如何認識巨變中的鄉土社會,不同學者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半熟人社會”①此概念最早見于賀雪峰發表在2000年第3期《政治學研究》雜志上的《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一文,后經作者不斷充實和演繹,其內涵變得更為豐滿,筆者將在后文予以詳細闡述,此處不再贅述。和“無主體熟人社會”②此概念最早見于吳重慶發表在2002年第1期《開放時代》雜志上的《無主體熟人社會》一文,后在《讀書》雜志2011年第1期上以《從熟人社會到無主體熟人社會》為題對其進行了深度闡釋,2011年7月4日于《北京日報》以《“無主體熟人社會”: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為題進行再度推介。2014年6月,作者出版新著《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將《從熟人社會到無主體熟人社會》一文收錄其中,而該文也是理解“無主體熟人社會”的主要參考對象。便是試圖與“熟人社會”進行理論對話的兩次嘗試。在此,筆者試圖梳理“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和“無主體熟人社會”三者之間的學術傳承與理論淵源,并對“無主體熟人社會”進行重新解讀,從空間意義上的關系和心理聯系兩個方面對個體與村莊的關系進行深度反思,以期能更好地理解當前鄉村社會的性質。

一、巨變中的鄉土社會: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再到“無主體熟人社會”

20世紀40年代,費先生以樸實直白的文風將其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經驗體認和感悟訴諸文字,并編撰成冊以為今日之《鄉土中國》。其所謂的鄉土社會是一個小至獨戶獨院大至幾千戶的自然村落,“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1〕,“熟人社會”自此成為傳統鄉土社會的經典描述。若將此社會狹義地理解為空間意義上的具體“場域”,則成員的“終老是鄉”表明其活動的社會邊界主要限于村莊場域,村莊生活的同質性和相對封閉性是熟人社會的典型特征。

血緣關系及作為其投影的地緣關系構成熟人社會中的客觀關系網絡,費先生將由其所型塑之社會結構稱為“差序格局”,并形象性地描述為“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2〕,這種關系網絡具有內外有別和親疏遠近的伸縮性特征。熟人社會的人際互動是面對面的互動,持續的互動將村莊塑造成了一個熟悉而親密的初級社群,處于“差序格局”中的個人從自我中心主義出發,以“人情”、“面子”為主要考量機制推動著整個鄉土社會的運轉,故而有學者將其運作邏輯概括為以人情為取向,囊括“情面原則”、“不走極端原則”、“歧視原則”和“鄉情原則”的鄉土邏輯。〔3〕人情、面子的文化基礎是儒家傳統文化,修身克己、男女有別和長老權威是其核心文化要素,因而熟人社會的社會秩序是經禮俗教化規訓而具體表現為無為政治、長老統治的禮治秩序,而非法律約束的法治秩序。可見,熟人社會既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又是一個共享文化傳統的意義共同體。

“熟人社會”的提出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如何在社會轉型與國家轉型中理解、運用和拓展這一具有分析性的概念,是后輩學人所積極努力之處。出于對巨變中鄉土社會性質重新審視的必要,賀雪峰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半熟人社會”以為回應。上世紀90年代,村民自治制度開始在行政村層面試點,“半熟人社會”正是作者分析當時行政村治理問題而提出的一個分析視角。〔4〕與“熟人社會”以自然村落為社會邊界不同,“半熟人社會”已然將視野轉移到經國家規劃下的行政村一級。

集體化時期,“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制度下,實行生產隊集體勞作,生產隊成員一起出工、參加各種政治學習,因而成員間社會互動頻繁。分田到戶之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變得家庭化、個體化,傳統自然村的一系列功能逐步被行政村所替代。由于缺乏共同生產與公共生活的體驗,不同村民小組成員之間、村民與行政村干部之間只是相識卻不再熟悉。是故,無論是傳統自然村,亦或行政村,村民之間的熟悉程度和互動頻率都大為降低,由此導致一系列村級治理問題的出現。如果說此種意義上的“半熟人社會”更加強調村莊社會關系的半熟人社會化,那么,幾經打磨之后的“半熟人社會”則揭示了鄉村社會更深層的變化。隨著外出務工經商機會的增多,村莊的流動性增大,農民與農村不再只是被捆綁在土地上,而是不斷被卷入到市場之中,“鄉土中國”變成了“市場中國”〔5〕。就業的多渠道化,收入的多樣化,農戶分化現象凸顯,鄉村社會的開放性與異質性增加?,F代性因素的滲入,家庭及個人隱私權觀念興起,村民的愛好、習慣和秉性變得多元,村民之間心理距離拉大,作為意義共同體層面的村莊趨于解體?!?〕隨著熟人社會特征的不斷弱化,唯利益為考慮的理性邏輯逐漸取代人情為取向的鄉土邏輯。

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若從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理解,前者是一個面對面互動的熟悉而親密的社群,后者則因互動范圍擴大、流動增加和心理距離拉大而導致社會關系變得半熟人社會化。吳重慶(以下簡稱吳)似乎看到了二者之間的這種張力,指出二者只是社會關系意義上的量變關系即熟識程度的差異,“半熟人社會”的解釋力只限于村民委員會選舉這一特定事項,并沒有清楚闡明鄉村社會質的變化,尤其是鄉村社會結構及其運作邏輯的變化,因而其提出“無主體熟人社會”以期能予以更精當的闡釋?!?〕不可否認,最初的“半熟人社會”只是分析村級治理問題的一個視角,后經作者不斷充實和完善,村莊社會的多元化和異質性已逐漸成為該分析框架的主要內容。相反,“無主體熟人社會”自提出至今已十余年,學界對其仍缺乏足夠關注,作者本人也較少花費心力做更多豐富和拓展。鑒于當前鄉村社會空心化現象日益普遍,而此分析框架的出發點便是對空心化之后的鄉村社會運作邏輯進行闡釋,因而值得深入理解和廣泛討論,以助于理解當前鄉村社會的性質。

二、無主體熟人社會:主體缺失、關系脫嵌與結構失衡

自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大量中西部農村青壯年離土離鄉到東南沿海務工經商,鄉村社會空心化現象由此出現。顯然,空心化之后的鄉村社會結構及其運作邏輯必然異于熟人社會。青壯年作為農村社會中最為活躍的成員、家庭的頂梁柱、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者和利益沖突的當事人,“大量青壯年在農村社區的長期不‘在場’,構成了農村社會主體的失陷”〔8〕。吳參照帕森斯“社會系統”理論,將熟人社會視為一個持續均衡運轉的社會系統,系統的持續均衡運轉需要具備足夠數量的作為系統組成部分的行動者之間的持續互動,而作為行動者的青壯年大量缺失將導致社會系統出現“病態”現象,此類“病態”的熟人社會被其稱為“無主體熟人社會”〔9〕。

對“無主體熟人社會”進行解讀,最關鍵之處在于把握“主體”的邊界和“無主體”的內涵。有學者指出吳的界定較為模糊,“主體”一詞的內涵和邊界有待進一步明確,原本在村的老幼婦孺、早于男性回鄉的女性、離土不離鄉的青壯年及老人似乎都被排除在“主體”之外,“主體”僅僅指代離土離鄉的青壯年。〔10〕翟學偉也指出“主體”一詞的表述容易造成歧義,主張采用英譯中“無根基”一詞更能凸顯概念本身對社會結構及其文化基礎的解釋力?!?1〕筆者以為,對“主體”邊界和“無主體”內涵的把握,還需回到熟人社會中去理解。在傳統熟人社會,儒家倫理思想融入地方性規范,型塑著鄉村社會的運作邏輯,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父權和夫權至上,禮俗約制下的長老權威具有最高合法性,日常社會交往、沖突調解和村莊事務的參與均由家庭或家族的長者出面。鄉村社會生活雖是由所有村莊成員持續互動所塑造,但老人的地位和主導作用不容置疑。時至今日,鄉村社會歷經國家意識形態的改造和西方現代性因素的沖擊,老人的權威日漸式微,鄉村社會日益進入米德意義上的“后喻時代”①瑪格麗特·米德將人類社會分為“前喻時代”、“并喻時代”和“后喻時代”三個時期,“前喻時代”中長輩掌握了文化系統中的知識并向晚輩傳授,“并喻時代”中長輩和晚輩都向同輩人學習,進入“后喻時代”則出現文化反哺現象即晚輩向長輩傳播知識。,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其在家庭和村莊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上升。正如閻云翔在下岬村所觀察到的那樣,至上世紀90年代,家庭關系結構中夫妻橫軸已經取代父子縱軸而成為主軸,以年輕夫妻為代表的青壯年日漸主導家庭私人生活、村莊的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2〕無疑,此類青壯年便是當前農村社會生活的主體,其日常行動塑造著今日鄉村之社會結構及其文化生態,青壯年大量缺失將動搖鄉村社會的“根基”。“無主體”可理解為部分青壯年活動區域脫離村莊場域,但并不代表鄉村社會已經沒有主體的存在,“無”只是對主體缺失程度的“夸張”表述。主體缺失的鄉村社會缺乏維持系統均衡運轉的行動者,勢必呈現出不同于熟人社會的現實景象。

在熟人社會,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將村莊成員緊密地嵌入“差序格局”之中,人情、面子是人際互動的主要考慮因素,吳將其特征進一步凝練為“輿論壓人”、“‘面子’有價”和“‘社會資本’可積累”,青壯年行動主體大量缺失,導致熟人社會運作邏輯發生變異,具體表現在村莊“輿論失靈”、“面子貶值”、“‘社會資本’流散”和“熟人社會特征的周期性呈現”四個方面?!?3〕究其本質而言,無論是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亦或是無主體熟人社會,其最為核心的要素是生活于其間的村莊成員,成員間的持續互動受鄉村社會結構的制約,同時互動本身又不斷重塑并強化已有結構。因而,若從村莊成員的互動關系及由其型塑之社會結構兩個層面來理解鄉村社會的性質,也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

輿論機制和面子機制之所以能夠在熟人社會中發揮作用,其暗含的前提是村莊成員特別是主體成員的在場,村莊的相對封閉性和禮俗文化傳統是其產生效應的基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村莊既是生活場域又是權力場域,個體頻繁的社會互動所形成的關系網絡嵌于村莊場域,持續經營便構成個體及其家庭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對提高個體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因而成為村莊成員爭奪的對象,而有“面子”則可以幫助個體擴大關系網絡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因個體的在村得以不斷積累和再生產,村莊社會結構便在成員的持續互動下得到維持和強化。隨著鄉村社會開放性和流動性的增大,村莊成員特別是作為主體的青壯年大量離土離鄉。與此同時,以理性邏輯為代表的現代性因素不斷滲入鄉村社會,對儒家傳統文化造成一定沖擊。鄉村社會面臨空心化與現代性沖擊的雙重困境。

“空心化”是今日之鄉村社會的典型特征,在山區及經濟不發達地區,戶均有1.5至2人離土離鄉,〔14〕因而曾經“一傳十,十傳百”、“唾沫淹死人”的輿論效應在青壯年缺失的情況下更多依靠留守村莊的老幼婦孺發揮作用,而老幼婦孺只能間接代表青壯年行使家庭和村莊事務的決策權和參與權,其影響力終究有限,村莊成員的缺失也導致輿論機制面臨因缺乏足夠數量傳播者而近乎失靈的窘況。青壯年離土離鄉之時或將鄉土社會關系網絡引入工作之地,使得鄉土社會資本能夠繼續在鄉土外運作,〔15〕又或者建立新的關系網絡繼而生產出新的社會資本,故而原本嵌入村莊場域的關系網絡即使不脫嵌于村莊社會,也將受到沖擊而不斷弱化,鄉村社會互動的減弱,使得由其型塑之社會結構面臨失衡危機。同時,因受生存邏輯的支配,解決糾紛、以夸富尋求認同、參加宗族祭祀和傳統節慶活動尋求歸屬感等社會及文化心理需求的驅使,離鄉青壯年具有周期性返鄉的特性?!?6〕熟人社會的部分特征因其周期性在場得以周期性呈現,此時,脫嵌的社會關系網絡得到暫時性“復植”①吉登斯對“時間”和“空間”有過精彩的討論,“時空分離”是現代性發展的三大動力機制之一,社會互動隨著時空分離而“脫離(或譯為‘脫域’)”(disembedding)具體的時空情境,同時也存在被疏離的社會關系重新植入局部性的時空情境即所謂“復植”(reembedding)的現象,筆者在此借用其闡釋村莊成員社會關系網絡與村莊具體空間場域的關系,參見楊善華、謝立中所著《西方社會學理論》和吉登斯所著《現代性的后果》?!?7〕〔18〕,原本嵌入村莊的社會關系得到進一步強化。整體而言,村莊原有的社會結構已經因社會關系的部分脫嵌、理性化邏輯的滲透而不能持續均衡運轉,行動主體本身長時期的異地化生活可能導致其認知和行為方式改變,因而復植及被強化的社會關系可能呈現出另一套邏輯,人情機制與面子機制的重要性面臨挑戰。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隨個體周期性離鄉和返鄉而處于脫嵌、復植、再造和強化等一系列循環過程之中,鄉村社會結構也不斷被重塑。由此觀之,“無主體熟人社會”是一個因主體缺失導致社會關系脫嵌,繼而引起社會結構失衡卻又不斷自我調適的社會系統。

無疑,“無主體熟人社會”是對空心化鄉村社會的抽象概括。以“熟人社會”作為理想類型意義上的對話對象,有學者指出其歸納的四個特征只是傳統的缺失或弱化,對現代性因素滲入所導致的新特征(如理性化)的出現缺乏歸納和闡釋?!?9〕更有學者認為,此分析框架依舊只是量變意義上的“熟人社會”,主張從“無行動主體”和“無主體性”兩個層面進行綜合理解?!盁o行動主體”指行動主體的不在場(身體不在村),“無主體性”指個體對村莊主體性、村莊公共性和村莊歸屬感之情感體驗的缺失(人心不在村)?!?0〕在筆者看來,二人都注意到現代性因素對主體行為特征本身的影響,然后者的解讀更為精當,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拓展了吳本人最初賦予“無主體熟人社會”的理論內涵,此番解讀啟發筆者需對個體與村莊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盁o主體熟人社會”或許能對空心村的運作邏輯予以部分解釋,然而,現代性因素沖擊之下,部分非空心村的行為特征也發生了變化,將“無主體”簡單理解為青壯年活動區域脫離村莊場域,顯然限制了概念本身的解釋力,個體與村莊心理層面的聯系應該受到同樣的重視。

三、身心分離: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的再認識

熟人社會作為生活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村莊成員長期在村是生活常態,其對村莊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青壯年的周期性離鄉與返鄉是轉型期鄉村社會的典型特征,其活動區域時常脫離村莊場域,長期的異地生活導致對村莊的心理聯系趨于弱化也是不爭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現代性的沖擊重塑了所有在村與不在村個體的認知與行為方式,個體對村莊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普遍下降。為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轉型期鄉村社會的性質,筆者以為需要全面考察個體與村莊的關系。村莊作為一個具體的空間場域,分析個體與村莊的關系,既要考慮個體與村莊空間意義上的關系,又不能忽視心理層面的聯系??臻g意義上的關系指個體的活動區域是否與村莊場域相吻合,可以個體對村莊的身體依附程度(在村或不在村)來表示,心理聯系以個體的人心歸屬程度(在村或不在村)來測量,二者交叉分類將得到四類理想關系圖式(見下表1)②此處參考了吉登斯對“在場”與“不在場”的闡釋,身體依附層面的“在村”與“不在村”是于村莊作為空間場域而言。人心歸屬層面的“在村”與“不在村”指對村莊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強弱程度,“在村”表示心理聯系強即認同感和歸屬感強,“不在村”表示心理聯系弱即認同感和歸屬感弱,分為“在村”與“不在村”只是出于理想化分類的需要,現實中個體的人心歸屬程度可能處于強與弱兩個極端之間的任何位置。。四種理想類型的關系所呈現的是個體相對于村莊的四種“存在”狀態,以此出發可對“個體”進行更為精細的劃分,又可對其社會關系網絡之嵌入與脫嵌狀態進行描述,還可對其所對應之村莊社會進行定性并揭示其運作邏輯。

表1 個體與村莊的關系圖式

從個體成員的“存在”狀態來理解,第Ⅰ類狀態所對應個體之日常生活、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范圍主要限于村莊場域,且對村莊有著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符合此特征的個體可能包括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兼業務農和離土不離鄉的青壯年勞動力,身殘體弱者,以及留守村莊的老幼婦孺。村莊作為其生活場域,個體同其他在村成員面對面互動的機會較多,社會關系網絡形成于村莊場域,并在村莊場域內以社會資本的形式發揮作用。村莊是個體未來的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因而其可能積極關心和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管理,積極維護村莊整體利益。輿論機制和面子機制依然有效,以人情為取向的鄉土邏輯被這部分人所踐行,熟人社會的部分特征得以在這類成員占多數的村莊內得到保存和呈現。

屬于第Ⅱ類狀態的個體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目前活動的主要區域在村莊場域之外,但與村莊保持著較強的心理聯系。周期性離鄉與返鄉的青壯年勞動力便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他們雖然離土離鄉,但家庭即“根”還在村莊,通過務工經商收入的回流,通過留守村莊的父母、配偶和子女,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村莊社會生活。其當前社會關系網絡以工作之地的業緣關系、同窗關系或朋友關系為主,原本嵌入村莊的關系網絡雖在逐漸弱化,但因家庭成員的維系、個體周期性回鄉的強化而并未完全失去作為家庭共同經營和所有的社會資本的作用。此類個體占多數的村莊便是現今廣泛存在的“空心村”,村莊成員特別是作為主體成員的青壯年大量缺失,輿論機制、面子機制和倫理道德的約束力因此有所減弱,但將隨著個體的周期性回鄉而得以暫時性強化。

與第Ⅰ類狀態的個體不同,屬于第Ⅲ類狀態的個體同樣生活在村莊之內,但與村莊的心理聯系較弱,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弱。因其共同體意識的貧乏,雖然在村莊中生活,卻可能受到其他成員的孤立和排斥,有些個體甚至主動減少與其他在村成員的互動。這類個體在村莊內很難建立廣泛的關系網絡,可能因境況相似而形成相對封閉的小圈子。他們可能積極關心和參與村莊公共事務,但多以個人利益為考慮,其行為邏輯明顯區別于其他村莊成員。在傳統熟人社會,符合此特征的個體多為村莊里的邊緣人物,如外來戶、上門女婿和鄉村混混等。在更具開放性和流動性的現代鄉村社會,村莊內部日益分化,成員對村莊的認同感普遍下降,即使有大量村莊成員在村,現代性沖擊下的理性邏輯也將日漸主導村莊社會生活,這也即是某些非空心村之所以呈現出異于熟人社會行為特征的部分原因所在。

“身體”與“人心”的雙重缺失是第Ⅳ類狀態所對應個體的典型特征。其活動區域脫離村莊場域,長期的異地化生活,使個體早已習慣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和行為方式或已改變,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日漸弱化。雖然目前也可能周期性回鄉,卻也可能不再以尋求其他村莊成員的認同和村莊歸屬感為主要目的,因而也就可能不再積極關心村莊公共事務,不再在乎村莊輿論機制和面子機制的約束力,依舊活躍于村莊場域的家庭或家族成員是其對村莊的最后牽絆。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可能完全脫嵌于村莊場域,并以工作之地所形成的關系網絡作為其主要的社會資本。若此類成員在村莊中占多數,那么,該類村莊事實上已經相當原子化,熟人社會的影子已難尋,甚至村莊本身也極為可能正走向消亡之路。

鄉村社會最為核心的要素是“人”,鑒于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鄉村社會始終面臨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下,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吸納能力有限,青壯年周期性的離鄉和返鄉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必然是常態。然而,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個體的“身體”是否脫離村莊場域,而在于個體與村莊心理聯系的強弱。即使個體長期不在村,只要其對村莊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則積極參與村莊內部社會互動的可能性較大,其行為方式也更可能偏向傳統的鄉土邏輯,因而村莊社會的性質更接近熟人社會。反之,如果個體對村莊的人心歸屬程度較低(如第Ⅲ類個體),即使生活在村莊之內,理性邏輯支配個體行動的可能性較高,村莊社會所呈現的將是“陌生人”社會的景象。由此觀之,從個體與村莊的關系,繼而從個體之間的社會互動及由其型塑之社會結構來認識鄉村社會的性質,是值得嘗試的路徑。

在此,筆者以“身心分離”的分類體系對個體與村莊的關系進行了具體分析,必須強調的是,本文所指的“個體”主要指當前農村社會生活的主體即青壯年。當然,對于所有村莊個體而言,還可以根據其他標準進行分類,如根據社會經濟地位分為普通成員與村莊精英(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或文化精英),四種關系狀態下的普通成員與村莊精英的行為邏輯及其對村莊社會結構的型塑作用必然不同。此外,本文對個體與村莊關系狀態的分析只是一種靜態描述,還可以加入時間變量,將這種關系狀態分為“暫時性”和“長期性”兩類,或許能對未來的鄉村社會圖景展開更多想象,但未來的鄉村社會究竟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還取決于今天的我們如何認識和對待它。

四、鄉村社會的未來:身心在場、關系復植與結構重塑

鄉村社會歷經變遷并正處于變遷之中,無論是“熟人社會”,還是“半熟人社會”,又或者“無主體熟人社會”,皆屬于不同時期對鄉村社會性質進行的認識和思考?!盁o主體熟人社會”參照“熟人社會”的運作邏輯對“空心村”的具體行為特征進行了歸納和闡釋,“半熟人社會”則更多展示了鄉村社會所呈現的多元化和異質性現實圖景。今日之鄉村社會,流動性和開放性增加,以理性化為核心的現代性因素對所有在村與不在村成員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的重塑,使得傳統禮俗文化的約束力不斷下降,個體對村莊的身體依附程度和人心歸屬程度日趨弱化,個體之社會關系網絡脫嵌于村莊場域,作為生活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的村莊面臨雙重解體危機。思及鄉村社會的未來,是繼續任其自我調適,還是進行符合其轉型要求的適度干預,答案不言自明。

于傳統熟人社會持續均衡運轉的狀態而言,轉型期的鄉村社會顯然是個“病態”的社會系統,恢復持續均衡運轉的狀態勢必需要對癥下藥。面對上述種種情況,需要在健全法制的基礎之上,重建以家族文化為代表的儒家道德傳統以對村莊成員的“人心”進行改造;〔21〕增強鄉村社會生活的吸引力,盡可能多地留住村莊成員特別是型塑鄉村社會結構及其文化基礎的青壯年。在此基礎之上,為重建成員之間穩定而親密的互動關系創造良好的氛圍,加強成員之間的橫向聯系,使得脫嵌的社會互動關系得以復植;重構村莊的主體性和公共性以增強村莊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22〕激發其對村莊公共事務的參與意愿,提高其自組織能力,以此加強個體與村莊之間的心理聯系,繼而使得村莊社會得以重塑為如有學者所謂之“類熟人社會”〔23〕。村莊成員的身體依附程度和人心歸屬程度普遍增強以實現“身心在場”,其社會關系網絡的運作繼而其社會資本的生產、積累和運用主要限于村莊場域,村莊再度變成一個熟悉而親密的社群,被重塑為獲得全體村莊成員認同的生活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這種意義上的鄉村社會才稱得上是一個能夠持續均衡運轉的社會系統。

〔1〕〔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27.

〔3〕陳柏峰.熟人社會:村莊秩序機制的理想型探究〔J〕.社會,2011,(1).

〔4〕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0,(3).

〔5〕狄金華.鄉村巨變:社會轉型還是國家轉型?——從《鄉土中國》到《新鄉土中國》再到《鄉村社會關鍵詞》〔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6〕賀雪峰.鄉村社會關鍵詞——進入21世紀的中國鄉村素描〔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229-235.

〔7〕〔8〕〔9〕〔13〕〔14〕〔15〕〔16〕〔21〕吳重慶.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71,172,172,172-177,171,188,174-177,184-246.

〔10〕〔19〕何永松.“無主體熟人社會”的邏輯是什么?——與吳重慶先生商榷〔J〕.甘肅理論學刊,2012,(2).

〔11〕翟學偉.鄉土中國的變遷——也說“無主體熟人社會”〔N〕.光明日報,2011-09-20.

〔12〕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24-126.

〔17〕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0-109.

〔18〕〔英〕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11.15-26.

〔20〕〔22〕楊華.“無主體熟人社會”與鄉村巨變〔J〕.讀書,2015,(4).

〔23〕李飛,鐘漲寶.農民集中居住背景下村落熟人社會的轉型研究〔J〕,中州學刊,2013,(5).

(責任編輯:謝蓮碧)

C912.4

A

1004-0633(2015)06-114-6

2015-08-30

賀亮,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猜你喜歡
主體
一起多個違法主體和多種違法行為案件引發的思考
論碳審計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謂“主體間性”
領導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醫文獻是中醫寶庫的主體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69视频国产|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www.国产福利| 福利视频99|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洲a免费|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熟妇丰满人妻|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超碰免费91|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成人在线不卡|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性欧美在线|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九色最新地址| 欧美另类一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在线|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色综合手机在线| 天天爽免费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99re视频在线|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