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韋志巧
(河池學院 1.圖書館; 2.學報編輯部 廣西 宜州 546300)
劉三姐文化的地域傳播研究
李 波1, 韋志巧2
(河池學院 1.圖書館; 2.學報編輯部 廣西 宜州 546300)
劉三姐文化起源于西江中下游地區,其傳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沿珠江水系大小支流、沿海,由源頭區域向四圍傳播擴展。其路線大體以西江中下游地區為中心,分五路傳播。清代以后廣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區壯大、粵語沿江西進,桂東、桂南、粵東等西江中下游地區迅速“廣府化”、“粵化”,這些地方的原生的劉三姐文化逐漸衰落,劉三姐文化的中心區域便開始向“粵化”程度較低的桂西北、桂西地區轉移。
劉三姐;文化;地域傳播
劉三姐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南方民間歌謠的始祖,得“歌仙”、“歌祖”之名,受到南方壯、漢、瑤、仫佬、毛南等諸民族的尊崇,享譽海外,乃至成為廣西的文化符號。劉三姐文化的源起和傳播發展經歷了從草根到廟堂、到市場,從口頭到文本、到大眾傳媒的演進,反映出不同社會歷史階段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關于劉三姐文化的傳播、發展、變遷,鐘敬文、覃桂清、任旭彬、李慧等多位學者從文藝學、民族學、社會學、傳播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筆者認為劉三姐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其地域傳播擴展、變遷的過程?;谶@一觀點,筆者試圖從文化地理學的視角出發,以劉三姐相關的歷史文獻、口傳文化、民間信仰的地理分布為切入點,對劉三姐文化的歷史傳播作全景式的觀照,考察劉三姐文化的源起、地域擴展和變遷。
與劉三姐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口傳文化、民間信仰是劉三姐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載體,蘊含有豐富、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我們研究劉三姐文化傳播歷史的重要依據。歷史文獻主要包括歷代史志、雜著中與劉三姐(又名劉三妹、劉三娘、劉三女太、劉三婆、劉仙等)相關的文字記錄??趥魑幕饕ǜ鞯孛耖g口頭流傳的與劉三姐相關的傳說、歌謠、地方風物言說。與劉三姐相關的民間信仰則主要指各地民間與劉三姐相關的土俗神崇拜,習俗禁忌,以及相關的山川、洞窟、造像、遺跡。
對劉三姐相關歷史文獻、口傳文化、民間信仰資料的系統整理始于上世紀60年代。196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整理、編輯出版《“劉三姐”資料匯編·第1輯》,搜集古代文集、地方史志、民間傳說中有關劉三姐的資料21種。[1]1992年覃桂清先生出版《劉三姐縱橫》,作者在大量文獻搜集、田野考查基礎上,整理出民間傳說、民間信仰和地方風物言說資料60余種,并按敘事類型、地域系統進行了分類。[2]2007-2014年,河池學院圖書館先后編輯整理《劉三姐研究資料集》《劉三姐歷史文獻匯編》,共整理出民國初期以前與劉三姐相關的歷史資料52種,分成雜著和文集,詩詞、歌賦、游記,方志等三大類,又分別按時代或地域編次。[3][4]
綜合上述成果,以及筆者搜集和掌握的其它資料,反映出與劉三姐文化相關的文獻、口頭資料十分豐富。在時間維度上,前可上溯到五代時期,后遲至20世紀90年代;在空間維度上,其分布區域包括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海南、江西、臺灣、香港等8省(區)91個市縣。主要集中在兩廣地區,其它省份只是有零星的分布,如圖表1。

圖表1 劉三姐文化地域分布統計表
關于劉三姐文化的源頭,牽連著劉三姐的出身地,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影響較大的觀點有以下三種:其一,劉三姐為廣東陽春或新興人。陽春縣通真巖有五代后梁時期石刻“劉仙三姐歌臺”,是目前已知關于劉三姐時代最早的文字記錄。[2]84南宋王象之所著《輿地紀勝》卷98三妹山條記:“劉三妹。春州人,坐于巖石之上,因名?!盵5]廣東地方史志亦多記劉三姐為陽春人或新興人。
其二,劉三姐為廣西貴縣人。主要的依據是明代孫芳桂所作《劉三妹傳》確指:“歌仙名三妹,其父漢劉晨之苗裔,流寓貴州西山水南村…?!盵2]261-262古代潯州(府治在今廣西桂平)方志、清代王士禎《池北偶談》、閔敘《粵述》皆襲孫芳桂之說。清代《陽春縣志》亦改明代縣志所載劉三姐為新興人的說法,言“劉仙姑不知何許人,或云產于廣西貴縣,仙徑所謂白石山?!盵4]22
其三、劉三姐為廣西宜山人?!稇c遠府志》《宜山縣志》記劉三女太為“相傅唐時下澗村僮女”。[6]60年代電影《劉三姐》以及其后歌舞劇《劉三姐》即取此說。由于劉三姐經典影視作品的世界范圍內的流傳,劉三姐產于宜州之說被世人廣泛接受。
此外,各地方志和民間傳說中還有劉三姐是廣西扶綏、富川、賀州、蒙山、平南人,廣東吳川人、湖南江華人等不同說法。伴隨各地文化旅游開發的熱潮,對于何處是劉三姐故鄉的爭論遠未平息。

圖表2 “劉三姐文化圈”文化遺存分布圖
與劉三姐相關的歷史文獻、口傳文化、民間信仰是劉三姐文化重要的歷史遺存,其分布地域構成了一個“劉三姐文化圈”。如圖表2“劉三姐文化圈”文化遺存分布所示,劉三姐文化遺存大體以兩廣為中心密集分布,鄰近貴州、湖南、江西、海南、臺灣零星分布,呈現出由中心到邊緣,遺存數量由相對密集向稀疏變化的特征。對照學界對劉三姐源起兩廣地區的共識,這一特征反映出某一文化事象在其源頭地帶往往有較大的影響力,相關歷史文化遺存相對密集,其擴展、輻射地帶由于影響力下降,相對稀疏。筆者認為,同樣的規律也應適用于“劉三姐文化圈”的核心地帶——兩廣地區。觀察兩廣地區劉三姐文化遺存的分布,大體以黔江——潯江——西江(傳統所稱西江,西江梧州到三水段)沿線地區為中心,四向擴散,由密集漸次稀疏分布,特別是向粵東、桂西、兩廣南部三個方向最為明顯。參考文獻記錄,最早有關劉三姐文字記錄見于廣東的新興和陽春、廣西的貴港、桂平,大體上都在這個中心的區域范圍內。在這一區域中,有關劉三姐的文獻記錄從五代末期到宋、明、清,傳承有序、可相互參證。明代潯州官吏孫芳桂所作《劉三妹傳》,是有關劉三姐身世最早、最完備的傳記,指三姐產于貴縣。與此相對照,兩廣的劉三姐文化版圖中并沒有出現以桂西北地區為中心,向周邊擴散,文化遺存由密集漸次稀疏的情況。古代宜州地區有關劉三姐的文字記錄,遲至清代才出現。綜合上述情況,筆者認為由于各種歷史記錄、口頭傳說存在諸多不同的說法,難以調和,劉三姐的出身地究竟具體在何地,難以確證。但從劉三姐文化歷史遺存的地理分布特點,以及文獻記錄的參證來分析,劉三姐文化的源頭地帶應在西江中下游(現代意義的西江,包含南盤江、黔江、潯江、西江)桂東和粵西地區,而并非桂西北地區。
西江中下游地區成為劉三姐文化的源頭輸出地,與它在兩廣地區經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密切關聯。西江中下游地區處于兩廣版圖的中心位置,水路通達,開發較早。早在漢代廣州、合浦、徐聞、貴港、梧州等地就設有郡縣,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興旺,廣信(今廣東封開)更是嶺南首府。宋代,郁林州(今玉林)是廣西食鹽的運銷中心。明清時期,兩廣總督先后駐節梧州、肇慶。清代,梧州成為兩廣經濟交匯樞紐,廣西經濟的中心。廣東經濟水平高于廣西,粵商大舉西進,主要就是通過西江大小支流進入廣西各地。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區是嶺南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發達的商業,活躍的貿易,使帶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隨著人們的商業活動、移民遷徙,不斷輸出,影響周邊地區。如歷史上在桂西北地區流行的龍母、三界神崇拜就反映出來自西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影響?!遁浀丶o勝》和《慶遠府志》記載,宋代時宜州有龍母廟[5]3525,清代時宜州、天河、思恩等州縣有三界廟[7],分別供奉龍母、馮克利。龍母,傳姓溫,廣西藤縣人,落籍廣東德慶,行道于西江梧州、德慶、肇慶地區一帶,抵御水、旱災害,救死扶傷。馮克利傳為廣西貴縣人,仙化于蒼梧江口,護佑人舟楫平安。這兩個神祗均是來源于西江中下游地區的保護神,不難看出歷史上西江地區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筆者注意到在貴港、陽春、宜州三地有關劉三姐身世的文獻記錄和傳說中,貴港、陽春兩地著重擅歌、賽歌、修仙、仙化等主題,宜州則著重擅歌、漂流、仙化主題。從主題的差異看,宜州與江河相關的 “漂流”主題是貴港、陽春兩地所不具備或不突出的。三地皆臨江河,都有舟楫之便。分析貴港、陽春缺乏“漂流”敘事元素的原因,筆者認為此兩地的記錄可能保留的是劉三姐文化源頭、輸出地的原生形態,更強調當地性。而宜州的傳說,則更多顯示出當地與外界的聯系、人的遷徙流動等元素。比較之下,有外來文化接受、融合的一些隱性特征。從這一點看,也側面支持了筆者認為劉三姐文化源出西江中下游地區的觀點。
觀察劉三姐文化遺存的地理分布,不難發現另一個特點,即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沿江、廣東沿海地帶。如紅水河沿線、柳江沿線、潯江和西江沿線、桂江沿線、北江沿線、廣東沿海等,多呈帶狀分布,尤以沿江、沿海州縣居多,這一分布特點反映出水路交通是劉三姐文化傳播最主要的途徑。
“劉三姐文化圈”的中心地帶——兩廣地區,以及港澳、海南在五嶺以南,古稱嶺南或嶺外,地形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陸路交通困難。嶺南地區多屬熱帶、亞熱帶氣候,降雨豐沛,水源充足,河網縱橫。由西江、北江、東江為主構成的珠江水系貫穿兩廣,匯入南海。西江在廣西有紅水河、柳江、龍江、黔江、郁江、右江、賀江、桂江等發達支流。西江、北江在廣東境內也有羅定江、新興江、綏江、連江等眾多大小支流。桂江通過靈渠北連湘江,可達湖湘。紅水河上游南盤江、北盤江則通達滇黔。由于水路四通八達,所以嶺南地區自古水路交通發達,水路成為嶺內外人員往來、商貿物流的最重要交通方式。如歷代中原移民遷徙嶺南,或由湘江下桂江、西江,或經贛南下北江、西江,進入地勢平緩,耕地較多的桂東、桂南、桂中、珠三角和粵東地區。宋代廣西各地的食鹽產自于沿海欽廉地區,以郁林州為儲運、分銷中心,依靠水路運銷桂林、宜州、象州、賀州、邕州、貴州、梧州、潯州、昭州等地。明清時期,廣東食鹽則以梧州為中心,依靠西江大小支流銷往廣西各地。古代兩粵地區市鎮、圩市的發育、布局也基本上因水而興、沿江海分布,如廣州、肇慶、封開、江門、湛江、廉江、梧州、貴港、桂平、柳州、桂林、南寧、玉林、賀州、宜州、合浦等。《清代廣西城市發展研究》對清代廣西城市進行過統計,清后期廣西123個府治、州治、縣治城市中,90%以上有江河流經,可謂“無江不城市”。[8]490-491劉三姐所代表的民間歌謠文化是一種口傳文化,主要以人為傳播載體。因此,其傳播必定是依靠人的流動、遷徙來實現。而各地之市鎮、圩市往往因商品交易,成為各地、各族人民交流、互動的重要空間,成為各種文化傳播、擴散的重要樞紐和節點。古代兩粵地區城市分布的格局和水路交通的突出重要性,決定了劉三姐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通過人們的經濟來往、文化交流、移民,從其源頭地區向周邊地區擴展。
水路交通是劉三姐文化廣泛傳播的主要路徑。這一點在各地的劉三姐傳說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如《宜山縣志》中稱劉三姐落水后,順水飄流至梧州,被人撈起祭為龍母。柳州民間傳說劉三姐被害漂流至柳州。廣西東蘭縣民間傳說劉三姐沿紅水河坐船到東蘭。廣西三江民間傳說三姐坐竹排到六甲,遇大水,隔浪唱歌,故其歌聲音高亢。廣東陽春民間傳說劉三姐兄妹乘竹排從廣西貴縣到陽春,順漠陽江到春灣。廣東梅縣傳說大埔羅秀才載一船歌書沿韓江到松口遇劉三姐。又言三姐與其弟坐船沿梅江而下,水路傳歌,后從潮汕出海,傳歌到臺灣。[2]以上有關泛舟、漂流的敘事元素,都說明了當時江海和水路交通在劉三姐文化傳播上的重要性。
另外,劉三姐文化通過水路傳播,還反映在某些地方劉三姐崇拜與水神崇拜的融合上。龍母是西江流域地區民間崇拜的水神,源于西江流域廣東德慶一帶,后沿西江漸次擴展至廣東肇慶,廣西梧州、賀州、平樂、宜州等地。劉三姐與龍母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傳說體系,但在廣西一些地方,關于劉三姐的傳說出現了與龍母傳說合流的情況。如《富川縣志》言劉三姐生于富川淮溪,與白蛇交合,后生子俱為龍。三姐死后,邑人以神祀之,后屢著靈異,被朝庭敕封為淮南王。[2]75《宜山縣志》中記劉三姐落水順水飄流至梧州,被州人撈起祭為龍母。[2]65劉三姐與龍母形象的合流,除了兩者都被民間視為地方保護神的原因外,她們的傳說都與水路交通有密切關系也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劉三姐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沿珠江水系大小支流、沿海,由源頭區域向四圍傳播擴展,其路線大體以西江中下游地區為中心,主要分五路傳播:第一是向西經郁江向廣西左右江地區傳播;第二是向西北由黔江向廣西、貴州紅水河流域、廣西柳江地區傳播;第三是向北由西江向廣西桂江和賀江地區、湖南地區傳播;第四是向北由西江向廣東北江地區傳播;第五是向東通過廣東東江的延伸,到達梅州地區,然后通過梅江傳播,并輻射到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另外廣東、廣西、香港、海南、臺灣等沿海地區,劉三姐文化沿獨自入海的河流,如南流江、鑒江等,由內陸輻射傳播至沿海的某些地方,然后沿?;蚩绾鞑ァ?/p>
西江中下游地區民間廣泛流傳有劉三姐的傳說,如肇慶、新興、陽春、德慶、封開、梧州、蒼梧、平南、桂平、貴港、玉林等地。除各地的方志外,還有《始造歌者劉三妹遺跡》《劉三妹傳》《劉三妹歌仙傳》《廣東新語》《池北偶談》《粵中見聞》《洞溪纖志》《堅瓠集》《粵東聞見錄》等一大批集中于明末清初的文獻,記錄有劉三姐產于西江中下游地區,以及在西江中下游地區活動的內容。相比之下,其它地方有關劉三姐的文獻,數量少且相對零散,時代也更晚。綜合以上情況,筆者認為遲至清初,劉三姐文化在西江地區表現活躍,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是當時整個嶺南地區劉三姐文化的中心。
詩性思維和表達,歌詠的日?;?、社會化,對劉三姐崇拜是劉三姐文化的重要特征。從這特征觀察當下嶺南各民族的文化生態,我們可以發現喜愛和擅長山歌、延續古老歌圩風俗、尊崇劉三姐等這些文化表現,目前已鮮見于西江中下游地區,而主要集中在廣西桂西左右江、桂西北紅水河和柳江流域的百色、河池、南寧地區,特別是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并主要表現在壯、苗、侗、毛南、仫佬、瑤等少數民族身上。有學者根據廣西語言的分布,將廣西分為百越土著文化區、漢族移民文化區。如圖表3[9]30-31百越土著文化區主要在桂西、桂西北、桂西南,漢族移民文化區主要在桂東、桂南、桂北和桂東北。當下,劉三姐文化現代傳承的地域大體和百越土著文化區的范圍亦相當。觀察劉三姐文化歷史遺存地域分布、現代傳承地域分布,可以發現清代以后,劉三姐文化在廣東、桂東、桂南等地區逐漸衰落,其影響范圍由整個嶺南地區逐步縮小在桂西、桂西南、桂西北等地區,劉三姐文化的中心區域也發生相應的轉移。這一變化趨勢,與清代以來,漢族移民大規模南遷到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耕地豐富的珠三角、西江中下游地區,廣府文化不斷壯大,并沿西江西上不斷同化桂東、桂南等地文化,當地方言逐步被粵語取代的趨勢是一致的。

圖表3 廣西語言分布圖
劉三姐所代表的歌謠文化是一種口頭文化,它與語言有很強的共生關系。劉三姐文化是百越地區各族人民與早期北方移民共同創造的一種文化,至少在明代就廣泛傳播,即流行于少數民族,也流行于移民土著,并與方言密切聯系。清代以后,隨著北方漢族大規模移民珠三角、西江地區,在漢族移民各民系文化中,廣府文化憑借強大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形成獨特的文化面貌。清代以后,大量粵商溯江西上,沿西江大小支流進入廣西各地,并成為許多城市、圩鎮的主要商業力量。廣府文化以此在廣西廣泛傳播,在這一過程中,粵語逐漸排擠、取代了當地原有的方言成為交際通用語言。如壯族集中的邕寧縣,清代30座圩鎮中,純操粵語者11座,粵語為主者15座,純壯語或壯語為主者僅2座。由于方言的衰落,相關的口頭文化便日漸衰退。[8]430例如,桂西左江流域的寧明縣,壯族人口占77.1%。在縣城、圩鎮通用粵語交際,壯語交際局限于鄉村壯族群眾,唱山歌、趕歌圩習俗多局限于鄉村操壯語的群眾,語言與歌謠文化的緊密關系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清代以后廣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區壯大、粵語沿江西進,廣西桂東和桂南、粵東等西江中下游地區迅速“廣府化”、“粵化”,這些地方的原生的劉三姐文化逐漸衰落,劉三姐文化的中心區域開始向“粵化”程度較低的桂西北、桂西地區轉移。
建國以來,由于政治、文化、市場等多種機緣,桂西北的宜州在劉三姐文化的傳承、發展上一支獨秀,一躍成為嶺南劉三姐文化的新中心。上世紀50年代,宜州文藝工作者立足于地方山歌藝術,挖掘民間劉三姐傳說,創作了第一個《劉三姐》舞臺劇本,排演第一部《劉三姐》戲劇(桂劇),引起轟動,掀起了全區規模的《劉三姐》大匯演熱潮,并走進了中南海,形成全國性的影響。60年代,電影《劉三姐》在全國上映并流傳海外,劉三姐來自慶遠府(今宜州)被世界范圍所認識。2004年,“下枧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被廣西確定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2006年,宜州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宜州以“三姐故里,宜人之州”口號,大力發展劉三姐文化旅游,開發了“劉三姐文化旅游節”、“劉三姐故居”、“劉三姐文化廣場”、“劉三姐杯”、“全國山歌邀請賽”、“ 全國劉三姐文化研討會”等旅游項目和文化活動,將劉三姐打造成宜州的文化品牌。這些成就,充分反映了宜州作為新時期劉三姐文化中心的地位。
[1]“劉三姐”資料匯編(第1輯)[M].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1960.
[2]覃桂清.劉三姐縱橫[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3]羅崗生,李蓮芳.劉三姐研究資料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4]李波.劉三姐歷史資料匯編[Z].非正式出版物.2014.
[5](宋)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宜州市地方志辦公室點校.宜山縣志[Z].非正式出版物.2000:451.
[7](清)唐仁編纂,河池市地方志辦公室點校.慶遠府志(點校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8]侯宣杰.清代廣西城市發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1.
[9]熊偉.廣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韋楊波]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Spreading of Liu Sanjie Culture
LI Bo1, WEI Zhi-qiao2
(Hechi University 1.library 2. Th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Liu Sanjie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egion, and its spread mainly relies on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along the Pearl River water system, from the source area to spreading round about. Its spreading take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Xijiang region as the center, spreading in five roads. After the expansion of Cantonese Culture in the Pearl delta region from the Qing dynasty, Cantonese goes westward along the river in the east, west, and north of Guangxi, and the east of Guangdong and so 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egion, and quickly cantonizes those regions, while the native Liu Sanjie culture gradually declines. The central areas of Liu Sanjie culture begin to move to the northwest and west of Guangxi regions which are areas with low levels of Cantonization.
Liu Sanjie; culture; geographical spread
K928.79
A
1672-9021(2015)03-0001-06
李波(1973 -), 男, 廣西宜州人,河池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獻,特色數字化文獻資源開發。
廣西桂學研究會第三批(2013年)立項研究課題“劉三姐文化資料集成”;河池學院校級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視域下劉三姐文化信息資源的建設研究”(20142D-H006)。
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