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翠云
(河池學院 圖書館,廣西 宜州 546300)
毛南族研究文獻計量分析(1985-2014)
邱翠云
(河池學院 圖書館,廣西 宜州 546300)
以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
毛南族;期刊論文文獻;計量分析
(一)論文發表時間及數量統計分析

表1 毛南族研究論文發表時間及數量統計(共計256篇)

續表
根據表1統計結果,筆者將30年間(1985-2014年)毛南族研究的論文數量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十年進行分析探討。第一個十年(1985-1994年)的研究論文總共為30篇,論文數量從零開始,呈緩慢發展態勢,說明這一階段毛南族研究并未受到社會更多人的關注,并且研究者較少使用期刊論文這種形式來闡述研究成果。第二個十年(1995-2004年)的研究論文總共為40篇,數量略有上升,但仍然處于遲緩徘徊階段。研究內容較之第一個十年,已經由對毛南族民歌、宗教、儺戲、婚俗和文學的關注轉移到毛南族的社會經濟、區域土地開發、科技扶貧、旅游資源開發、各種疾病調查分析、體質人類學等方面的研究,反映毛南族研究跟隨時代步伐,研究內容貼近社會變化。第三個十年(2005-2014年)的研究論文總共為186篇,數量大幅度增長,穩步上升,研究內容新增了肥套儀式、毛南族文化形態內涵、體育、農林等方面,表明這一階段毛南族研究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二)論文來源期刊統計分析

表2 毛南族研究論文來源期刊分布情況統計(共計129種期刊)
說明:上表標有“*”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由表2可知,毛南族研究的256篇論文公開發表在全國公開發行的129種期刊上,其中刊載5篇及以上的期刊只有12種,共計發文96篇,占總發文量的37.5%,而其余117種期刊刊載160篇則占總發文量的62.5%,顯示毛南族研究文獻刊載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是毛南族研究文獻涉及多個研究領域,并且近年來期刊種類增多,為毛南族研究文獻的刊載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盡管毛南族研究論文刊載比較分散,但是由表2統計結果仍然可以看出,刊載5篇及以上的期刊中:高校學報刊載計51篇,其中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13篇,河池學院學報10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10篇,廣西師范學院學報7篇,黔南民族醫專學報6篇,廣西醫科大學5篇,說明毛南族聚居地區廣西和貴州的高校學報是毛南族研究的主要陣地,地方高校比較重視本土少數民族研究;其次是民族學類專業期刊刊載29篇,其中廣西民族研究16篇,貴州民族研究7篇,民族藝術6篇,這三種期刊均是民族學類核心期刊,也是毛南族研究領域檔次較高、份量較重的專業期刊;此外還有醫學類核心期刊刊載10篇,現代預防醫學和解剖學雜志各5篇,表明毛南族醫學類研究論文質量也比較高。
(三)核心作者及工作單位統計分析

表3 毛南族研究論文核心作者分布情況統計(共計21人)

根據表3統計情況,毛南族研究核心作者分布具有下述三個特點:(1)核心作者分布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毛南族研究21位核心作者中,有14人是高校教師,說明高校教師是毛南族研究的中堅力量,是推動毛南族研究向更寬廣更縱深領域發展的重要推力;(2)核心作者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和貴州。毛南族研究21位核心作者中,廣西15人,貴州4人,湖南1人,山東1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說明地緣性優勢對毛南族研究的重要作用。下表4論文作者地區分布統計也表明身處毛南族聚居區的廣西和貴州的作者是毛南族研究的主體部分,在165位第一作者中,廣西作者最多計83人,占全部作者的50.3%,發文共139篇,占全部論文的54.3%;其次是貴州42人,占全部作者25.5%,發文共66篇,占全部論文25.8%;(3)核心作者形成自己的研究領域。毛南族21位核心作者中,孟學華側重于毛南族的民族學、法理學等方面研究;譚亞洲、謝姿媚和曾宏華側重于毛南族民歌研究;劉雪珍側重于毛南族小學生心理研究;許聯芳側重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土地成分與開發利用研究;蒙日朗側重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感染性等疾病研究;徐林側重于毛南族的生物學、遺傳學研究;李英勤、李小紅側重于毛南族農業發展研究;呂潔側重于毛南族花竹帽研究;覃林毅、蒙國榮、韋海燕、楊秀昭、孫莉側重于毛南族儺舞、儺戲、肥套研究;黃潤柏側重于毛南族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周善金側重于毛南族女性體質學研究;林先燕側重于毛南族老年人慢性病研究。

表4 毛南族研究論文作者地區分布統計
(四)論文作者合作統計分析

表5 毛南族研究論文作者合作情況統計(1985-2014年)
論文作者的合作率和合作度是衡量科研合作情況的兩個指標,體現科學研究的集群性特征。合作率是指一定時期內某種或某類期刊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合作度是指一定時期內某種或某類期刊的合作論文和論文總數的比值。這兩項指標的數值越高,表明論文作者合作智能發揮得越充分,這是合作者個體之間的知識結構、思維方法、學科視角等方面的差異和優勢互補的必然結果。當今學科正朝著學科細化和綜合化的方面發展,適度的合作者將有利于推動科研向縱深發展。從表5可以看出,1985-2014年30年間,毛南族研究論文的合作度為2.21,合作率為45.31%,表明毛南族研究某些領域確實需要團隊合作方能更好完成,尤其象醫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類的研究課題,涉及到實驗操作、野外考察、數據采集等多個環節、多種方法的使用,有一定的難度,表5中5人及以上的合作論文多是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與學科特征相吻合。
(五)論文基金資助統計分析

表6 毛南族研究論文基金資助情況統計
基金論文是基金項目科學研究的成果形式之一,最能及時反映研究者科研新動向新進展,在研究領域內通常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較高的學術性。由表6可知,1985-2014年有關毛南族研究的98篇論文獲得84項各級基金項目資助公開發表,占總論文量的38.28%。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資助論文18篇,省部級項目資助12篇,廣西、貴州教育廳項目資助17篇,廣西、貴州高校校內項目資助18篇,中科院和上海市哲社項目資助5篇,其他項目資助28篇。另據統計,獲得項目資助的98篇論文中,除了10篇論文是2005年之前的10項基金項目資助發表外,其余88篇論文均為2005年之后的74項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發表。上述統計表明:(1)毛南族研究論文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高校等不同級別的基金項目資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毛南族研究取得新成果;(2)毛南族研究基金論文主要由2005年之后的基金項目資助發表,關鍵得益于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期間大力推進科教興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等戰略的實施,以及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兩度把毛南族列為扶持發展對象,說明國家、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極大地推動毛南族研究工作的進展,極大地激發研究者對毛南族研究的熱情。
(六)論文研究主題分布統計分析

表7 毛南族研究論文主題分布情況統計
毛南族研究論文內容廣泛,筆者對256篇毛南族研究論文按主題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大體分類情況見表7。由表7可知,毛南族研究涉及到該民族各方面:(1)醫學類主題研究論文最多計35篇,它包括毛南族人各種疾病、醫藥、健康衛生等方面。另外的生物學類論文19篇,研究毛南族人形態、生理、遺傳、體質等方面。這兩個主題的論文是醫學類高校和醫療機構的科研人員撰寫,論文專業性較強;(2)以儺戲、音樂、舞蹈、民歌為主的藝術類論文計33篇,以毛南族肥套、喪葬、婚俗、食俗、節慶為主的民俗類論文計29篇,這些獨具特色的歌舞和民俗是毛南族區別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征之一,是毛南族世代流傳的精神財富,因此而成為毛南族研究的重點;(3)文化、文學、教育、體育等方面研究者也較關注,論文計42篇;(4)經濟類論文11篇,主要反映經濟發展、扶貧開發等近年情況。農林類論文9篇,反映農業和林業發展情況;(5)民族學、心理學論文共計12篇;(6)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可為研究者今后研究提供拓展的空間。
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可知,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30年來毛南族研究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研究進展上了一個臺階。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毛南族必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新的科研課題必將層出不窮,必將要求研究者以更多更新的方法和理論去剖析這個古老的民族。筆者認為,今后可從如幾個方面拓寬研究思路:(1)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切入研究視角,研究別有洞天。要求研究者具有較高的學科理論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能夠把毛南族納入學科研究視野深入研究,突破毛南族研究現有的成果,使其理論和學術價值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2)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將獲得更多研究數據,使毛南族研究更具科學性。科學技術的進步,不但帶來新的研究方法,如大數據分析法等,也使得原有的研究方法發生變化,如網絡調查法比傳統的調查法更易于組織實施,效果更好。把新的技術和方法滲透到毛南族研究中,將會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出現;(3)歷史與現實并重,研究內容與時俱進。歷史上毛南族族源、社會組織、民風習俗、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是許多研究者深入挖掘的重要內容,但對研究處于現實變化中的毛南族研究者容易忽略一些方面,比如當前大批量的毛南族青壯年長期外出打工后其民族理念、思想、精神、經濟、生活、語言、習俗等方面的變化。歷史是現實的積淀,毛南族研究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方能獲得更新的成果;(4)跨國跨民族比較研究,彰顯毛南族獨特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開放的時代和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為毛南族研究提供了跨國跨民族研究的大好環境。1995年至2003年,毛南儺戲班子兩渡日韓,四下東南亞演出,獨特的儺戲表演令世人驚詫,可見毛南族研究還可從更多的領域著手把毛南族研究成果推向世界[2]。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以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所收錄的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作為計量分析的對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毛南族研究發展態勢,其中并不包括CNKI所收錄的毛南族研究的3篇博士論文和19篇碩士論文以及其他專著類文獻,這是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如果說本文所列舉的256篇毛南族研究論文還存在研究方法單一、理論性不夠強等不足,那么這些碩博士論文就以其更高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價值彌補研究不足,專著類文獻則以其系統性全面性論述充實研究內容。
[1]馬費成,胡翠華.信息管理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盧嬌蘭,毛南族研究綜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2-35.
[責任編輯 韋志巧]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Maonan Minority(1985-2014)
QIU Cui-yun
(Library of 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 source fromChinaAcademicJournalNetworkPublishingDatabaseofCNKI, the article tries to count the theses on the research of Maonan Minority published between the year of 1985 and 2014 and make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time, the quantity, the source journals, the main authors, the co-authors, the fund support and the theme of the theses published. The article also tries to card the research of Maonan Minority during 30 years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viewpoints on the research of Maonan Minority.
Maonan Minority;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articles; bibliometric method
G256
A
1672-9021(2015)03-0011-06
邱翠云(1971- ),女(仫佬族),廣西羅城人,河池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2012年廣西高等學校重點資助科研項目“河池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研究”(201202ZD082)。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究文獻作為本文統計分析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所收錄的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筆者以“毛南族”為檢索詞,以“篇名”為檢索入口,時間限定為“1985-2014”,通過“精確”檢索,獲得的檢索結果總共300篇。再經過逐篇瀏覽審查,剔除通訊報道、機構簡介、會議資料等非學術性文章44篇,最終獲得關于毛南族文獻研究的學術論文256篇。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等方法,對毛南族研究的論文數量、來源期刊、核心作者、合作情況、基金論文、論文主題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
2015-5-12
總庫》作為數據來源,對我國1985-2014年公開發表的毛南族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別從論文發表的時間及數量、來源期刊、核心作者、合作情況、基金資助、論文主題等方面進行計量分析,梳理30年間毛南族研究情況,并提出今后毛南族研究的拓展思路。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毛南族人口有101 192人,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和貴州平塘縣、獨山縣交界地帶。毛南族由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毛南族作為中華民族一個古老民族,先后有過“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 1956年經過民族識別后,正式確定為“毛難族”,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意見,國務院批準改為“毛南族”。毛南族族稱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變化,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前所未有的關懷和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毛南族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獲得了發展,毛南族受到社會各方關注的程度不斷提高,研究毛南族的文獻數量與日俱增。為了使研究者對毛南族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筆者對1985—2014年毛南族研究的期刊論文進行梳理,總結分析改革開放后30年間毛南族研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