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學習具有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使課堂教學實現高效。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認知及情感上都有所發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總結。
一、養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贊可夫提出:“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是最有價值的。”數學是一門思考性較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積極動腦、勤于思考,并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思考創設情境,在思考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提問學生時,要做到考慮全面,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還要多請優等生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使他們的思維有進一步發展。而那些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要留給那些基礎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回答,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只要他們回答正確,就要給予一定的表揚,使他們得到成功的歡樂,讓他們的動腦欲望得以激發。只有這樣,學生的潛能才能不斷地被挖掘,對他們寄予多大的希望,他們就有多少收獲。
合作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是有幫助的,也有助于團隊觀念與交流能力的培養,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之花。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先為學生播放幾段路口的視頻,學生對于一分鐘之內的過往車輛進行統計,對于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以及幾輛公共汽車,播放一遍以后,學生都說太快,來不及記錄。我趁機問學生,為什么看不能正確進行記錄,是否有辦法準確地記錄呢?學生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做到分工合作,有的統計面包車的數量、有的統計貨車的數量、有的統計小汽車數量、有的統計公共汽車數量,觀看1分鐘視頻后,每個小組都說說自己的統計結果。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知曉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還要做好小組合作,使合作學習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方式。
二、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可能喚起人們的愉悅情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審美化的教學,以揭示數學的美,并使學生對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美有某種積極的情緒。比如,在教學《角的認識》內容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角,并用多媒體對生活中的角加以展示,證明角是無處不在的,也是多姿多彩。在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多媒體技術把距離學生較遠的、不能親眼看見的生活場景加以再現,讓學生學會欣賞這些美麗的圖景,比如,埃菲爾鐵塔、北京天安門以及故宮、天壇等,并把新知識隱含到日常所見的生活場景之中。學生在欣賞了自然之美的同時,還發現了生活中存在的對稱現象,使學生對這些對稱現象有了探究的欲望,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和自然間的聯系,使學生增強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另外,讓學生借助于計算機作出各種各樣的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進一步啟迪與推動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智慧的美感,學生的聰明才智也得到進一步發揮。數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符號、公式及理論概括的和諧、圖形的對稱美,并在解決問題中年到奇異美,并在整個數學體系的嚴謹與諧和。學生很難感受到這樣的美,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教學將這些美育的因素加以充分挖掘,并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真正體驗到數學的美。
三、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提出:“我們要在生命中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的教學,使課堂煥發出生命之活力。”小學數學課堂也是迸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也會迸發出智慧之花。比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時,有的學生提出: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就引導學生查找有關的資料,舉出實例對這一說法進行證明,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掌握了百分數中的分子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這一概念,并將這些知識運用于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提出:“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是98.5%”“毛衣中的羊毛成分可能是80.5”等等,在上網查找資料過程中,學生總結出,百分數的分子能夠大于一百,可以是0。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行演示,對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進行演示,有位學生提問:“它們全都是圓的?”我緊緊地抓住這一思維的亮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根據學生討論所得到的結果,出示了正方形或者三角形的車輪,并使其在顛簸中行駛,并說明方邊的餐具使用不方便,并且容量較小等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并說明進一步認識了圓。可見,課堂中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大多在不經意間會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頓悟,產生靈感。瞬間的創造是稍縱即逝的,只有我們及時地捕捉并給予充分的肯定,才能使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勢,使其產生智慧的光芒。
教學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它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追求。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使其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劉一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朱德江.拓展練習功能 提高練習實效:數學練習的設計與組織策略研究[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