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摘 要:高中音樂鑒賞模塊中的民歌單元,是很多一線教師比較頭痛的一個教學內容,尋找學生的“興奮點”是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摸索出的一種方法,試圖在民歌教學中找準學生的“穴位”,刺激學生,使其對這一內容真正興奮起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教材與案例開展興奮點探尋與研究,使其更具有實操性,希望能拋磚引玉,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關鍵詞:民歌教學;演唱方法;文化背景;語言特點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我國傳統的民歌作為高中音樂鑒賞模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各個版本的教材中都以一個重要的內容出現。
而這正是一線教師比較頭痛的一個教學內容,因為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傳統的民歌文化與他們的生活相去甚遠,沒有興趣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況。而藝術類的學生沒有興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怎樣讓學生對這個教學內容感興趣呢?很多同行們想了不少辦法:視頻、音頻刺激、小組學習、加分鼓勵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效果,本人在實踐教學中,也都有使用。但感覺這些方法沒有刺激到教學內容本身,往往只是形成一種表面形式的熱鬧,并沒有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探討,學生的認知與感受還只停留在膚淺的層面,如果要達到深入的效果,還要另辟蹊徑。
要達到使學生“深入”下去的效果,就必須讓他們從心理層面興奮起來。興奮在心理學里就是高水平的喚醒,新意刺激都會引起喚醒,若是結合記憶喚醒則會出現程度不同的體現。因此,尋找學生在民歌教學內容中的各個興奮點,在民歌教學中找準學生的“穴位”,刺激學生,使其對這一內容真正興奮起來,可以幫助民歌教學實現一定程度的突破。
現結合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開展教學興奮點搜尋實踐,結合教學案例闡述如下:
一、演唱方法:探詢發聲規律的興奮點
民歌教學中勢必有唱,現在的高中生對唱還是很感興趣的。只不過民歌不如流行歌曲“潮”,所以會被他們不接受。而兩者的演唱方法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可以讓學生興奮起來,從而參與進來。
案例:“高亢的西北腔”的教學中,西北民歌獨特的真假聲結合的演唱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被學生注意后,大家對此有了很大的興趣,因為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演唱中也有很多地方是使用真假聲結合的,而且還被他們認為是一種高超的技巧。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感受到技巧的難度、模仿的好玩與突破的喜悅,從而對西北民歌這一特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氣氛也由此活躍起來。興奮點的輻射作用讓接下來的活動,包括探討西北民歌其他特點以及產生的原因就非常輕松了。還能使用這個興奮點的教學內容還有蒙古民歌中長調的顫音唱法等。
使用秘籍:教師要做適當的示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花費一些時間進行模仿實踐,比較好的學生要給予加分鼓勵;需要提前準備一兩首有相同演唱技巧的歌曲片段供學生對比欣賞和練習。
二、舞蹈動作:呈現肢體特色的興奮點
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歌是可以載歌載舞的,有其獨特的舞蹈與形體動作,這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興奮點。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分別觀察頭部、手部、腰部、腳步等動作特點,并簡單分解模仿,大部分學生能夠接受并很開心地完成。
案例:在“獨特的民族風”的教學中,蒙、藏、新三個獨特的少數民族,其舞蹈資料是非常多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個作品,讓學生體驗感受,蒙古舞蹈的抖肩、押腕等動作;藏族舞的踢踏、甩袖等動作;新疆舞的動脖子、踮腳、旋轉等動作。
使用秘籍:這些動作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尋找、模仿,并總結出其各自的特點;這個興奮點的開發需要班級有外向、好表演的學生帶動,而針對有些比較害羞的學生,可以結合平時課堂成績積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實踐表演。
三、作曲規律:普及樂理知識的興奮點
大部分學生對作曲是很感興趣的,尤其是他們耳濡目染現如今的流行歌壇上那么多創作才子、才女,是他們的偶像,偶像做的事情應該是特別高不可攀的,而當他們發現,其實作曲有很多規律可循,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測時,他們興奮了。針對教材中提供的民歌,同時可以找到相應的創作歌曲來進行對比欣賞,讓學生感受兩者的關聯,從而了解歌曲創作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環節。
四、文化背景:創設鑒賞意境的興奮點
民歌的風格特點形成與當地的文化背景有著深厚的關聯,后者就像是前者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地,源源不斷輸送著滋養生命的養料。對于教學步驟來說,文化背景的了解對進一步鑒賞也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學生對獨特的東西一般會印象比較深刻,可以利用這一點尋找到切入點,刺激學生的好奇心,達到興奮度。
案例:在教授“中原地區的民歌”時,要利用學生對中原地區的好奇,因為這里本來就是一個蘊藏深厚歷史背景和充滿傳奇故事色彩的地方。炎帝黃帝的傳奇、梁山好漢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等等都可以賺足眼球;形式要活潑一點,可以是學生講解、老師補充、視頻故事、提問回答等。這樣可以馬上感覺到學生聚焦的眼神,教師很有成就感。
這個興奮點的使用還有很多內容可以拓展,比如:西北地區“走西口”的故事;多彩云南的多民族特點;“吳聲”“楚聲”的由來等等。
使用秘籍:注意不能上成地理課或是歷史課,一定要注意比重,這些都是鋪墊,真正的重頭戲還是當地的民歌。所以,在側重某一個地區的文化背景,引起關注后,其他地區輕描淡寫地帶過就可以了,畢竟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
五、語言特點:辨析語音語調的興奮點
歌曲一定離不開語言,在民歌中語言的特點是與很多音樂要素直接關聯的,比如:旋律、節奏、演唱方法等??梢酝ㄟ^對方言的探索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這也是比較能引起學生興奮的一個知識點。
實踐證明,以上的一些方法可以比較深入地在內容層面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在教學上收到實效。而且,興奮點的安排既可以多個遞進,也可反復重疊,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選擇,這樣,難學難教的民歌課堂就變成了由一個個興奮點串起來的熠熠生輝的“珍珠項鏈”,讓師生賞心悅目、不亦樂乎!
從學生心理的角度來說,興奮點教學方法比較符合高中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比較深入的、專業角度的內容剖析,喜歡親身體驗的活潑形式;但太難、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內容,他們也不干,這對于教師的拿捏技術真的要求很高。本人的研究也只是拋磚引玉,略微在課堂上改善局面。
實際上,音樂課堂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后續的拓展并不夠,僅僅靠第二單元四節課時,也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傳統的民歌似乎在當今學生中仍然很難引起真正的興趣,為什么學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繼續探討的一個問題!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