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英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并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預習習慣的培養開始,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學,效果要好;課堂上的動手、動腦、動口、合作學習等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思維、創新、表達能力的提高;認真書寫、用草稿本、認真檢查等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只有抓好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良好數學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習習慣;提高素質
少年兒童身心發展極具可塑性,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著名教育學家曼思曾說過:“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地說明了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壞習慣的難克服性。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個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如何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情感價值觀,更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讓學生終身受用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一些數學教師忽略課前的預習,認為數學課預習不預習不重要,而不像語文課要提前進行查字典、識生字,其實這是一種錯誤想法。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低年級兒童由于識字量較少,要他們進行單獨預習,不符合學生實際,我采取了每次上新課前先引導學生把課本看一遍,對本節課的新授內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2.中年級的學生采取教師提預習要求,學生圍繞要求進行預習。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識字量,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預習。
3.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獨立進行預習。由于高年級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有一定的發展,理解力較豐富,教師可放手進行預習,對于有些教學內容可采取自學。
二、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小學數學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擺一擺、講一講來獲取新知。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可讓學生通過課前共同預習、課中合作實驗、合作操作、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形式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對于學生而言,要積極參與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積極參與,逐漸養成習慣。
四、培養認真檢驗的習慣
在每次做完練習時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檢查。檢查時要求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1.看有沒有正確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在審題時,要看明白題目的要求是什么。
2.培養學生不同題目的不同檢驗方法。每位教師都看到過,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所謂的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這樣的檢驗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3.培養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如果有條件,教師盡量做到面批,讓學生說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再檢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盡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4.培養學生利用草稿本檢驗。草稿本是學習計算過程的體現。有時候學生反饋給教師的只是結果而不是過程,而過程則顯示在他們的草稿本上。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必備的素質,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最基本保證,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人才。然而,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只要我們每位教師都具有母親般的情懷,在工作中多一分耐心與熱情,對學生多一分寬容,勇于開拓創新,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我們付出的汗水總會有收獲的。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