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芹
摘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由于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孩子的零用錢極多,很多孩子養成了亂花錢的壞習慣,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財觀念,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教育和培養,使其增強理財意識。
關鍵詞:理財意識;自我管理;綜合素質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口袋里的零用錢厚厚的一沓。在這商品繁多,花樣不斷翻新、物欲橫流的時代,商品對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孩子雖然不知道怎樣管理自己的錢,但對金錢卻有著強烈的使用欲望。父母無節制地向未成年的孩子提供金錢,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花錢要求,放縱孩子的物質欲望,這就會給孩子打下奢侈浪費的基礎,當他們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時,立刻就會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也有些家長不給孩子零用錢,認為這樣是對孩子勤儉節約的教育,其實這也是一種過激的教育方式,一個孩子小時候從沒接觸過金錢,也完全沒有金錢的概念,長大成人后一旦面對金錢,他們要么毫無處理的能力,要么被金錢毀掉。
我們中國的孩子在用錢上一般會有如下表現:不加節制地濫用父母的錢,體會不到父母賺錢的辛苦,只把錢看成是購買商品的工具;認為存錢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存錢為時過早;手中有錢就花掉,花掉了錢心里就會舒服;一走進商店不考慮商品的適用性,只是把錢花光為止;花錢一點計劃性沒有,沒有攢錢的習慣等等。這些現象幾乎是當今中國孩子花錢的通病,這樣的孩子一旦步入社會,理財能力全無,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財經方面會弄得一塌糊涂。
從學生對待金錢上的種種表現,就要求我們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呢?下面有幾點愚見,僅供參考。
一、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正確認識金錢的價值
在孩子幼兒時期就傳授一些簡單的金錢知識,可以告訴他們1角的硬幣沒有5分的大,但更值錢。帶孩子逛商場時告訴孩子不是你想要的東西就都能得到,要看東西的價值和爸爸媽媽的購買能力。電視廣告中的玩具或食品不一定像他們說的那樣好吃好玩,不要盲從,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這樣的錢花得才有意義。面對小孩子的要求,家長要經常對他們說“不”,孩子小,選擇判斷能力較差,一些商品對他們來說沒有價值,但他們往往為了外表的吸引也要買,家長不要一味地滿足他們的購買欲望。要讓孩子習慣聽到你說“不”,但要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么要說不。
二、讓孩子參與家計的經營管理
卡爾·威特曾說過:理財是最實際的能力,光講道理是不夠的,要實際體驗才行。孩子從小體驗到了操持家計的不易,也會對金錢的價值有比較深的認識。一些學校開展體驗教育,讓孩子當家、做飯、負責一周的家庭生活用品的購買等等。但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能讓孩子想怎樣做就怎樣做。要幫助孩子制訂出合理的支出計劃,嚴格按計劃進行。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有所考慮地消費,做到該買的東西必須買,不該買的東西不買,量入為出地使用生活費,這樣才能使孩子逐漸學會理智地花錢。
三、充分發揮金錢的教育功能,教給孩子正確的賺錢方法
金錢具有許多教育功能,只要你使用得當,可以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要讓孩子知道,賺錢的正當手段就是工作,不勤奮工作所獲取的財物是不干凈的,不是賺錢的正途。讓學生理解社會的現實性和合理性,只有負出,才有回報。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給予適當的報酬,讓孩子知道只有付出勞動和汗水,才能賺到錢。當孩子要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也可以讓孩子通過勞動去攢錢購買,千萬不要孩子一提出什么要求,就無條件地答應。
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的要求,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教師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