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義
家庭作業肩負著鞏固課堂知識,加深印象,開發學生思維,開闊視野的重任,是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后復習、鞏固知識的方法,然而,我們的家庭作業往往是老師布置,學生被動接受、被動完成。那么,布置什么樣的家庭作業才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呢?
一、作業內容有梯度,由易到難
老師在布置家庭作業之前要考慮到作業可能會占用的時間,要有針對性地出題,對學生熟練掌握的內容少出題,對難以掌握的內容可以加強練習。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有差別、分等次安排課后作業,不要一刀切。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提高作業難度,成績中等和差的要以學好書本知識為基礎。
例如,六年級語文《落花生》一課的重點是: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針對不同能力的孩子,我留了如下作業:一是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可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仿寫一篇500字的習作;二是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要能列舉出一些事物可以比作什么人,具有什么精神,寫一段話即可。第二天,全班學生都把作業交上來了,好孩子寫的內容具體生動,突出中心;而其他孩子也能抓住事物特點突出人物崇高的品質。所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留適合他們的作業,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激發學生做課后作業的積極性。
二、作業形式多樣化,靈活多變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習本身的需要,布置一些針對性強、靈活多變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對家庭作業充滿興趣。
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的時候,常把復習、鞏固字詞的作業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制作字卡、詞卡。這樣既動了手,又動了腦。孩子們對這樣的作業充滿了興趣,把自己的字卡、詞卡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還配上了漂亮的圖案,最重要的是在制作的過程中,他們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生字詞的識記。
三、家校合作常溝通,提高認識
教育不是學校或者老師一個人的事情,布置家庭作業也應該取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所以,一旦老師不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到家里就會變得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些什么好,常常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看動畫片,或在游戲中尋求刺激。作為家庭教育者,家長就應該進行適時地引導,教孩子逐步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讓他們明白,除了看動畫片和玩游戲之外,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只有家長與教師形成了合力,我們的家庭作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王術懷.淺談學生作業的布置和批改[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