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是誰用一片甲骨,收藏起古老的秘密;是誰用一卷竹簡,詠嘆著世間的傳奇;莊生的蝴蝶飛進了杏花和春雨;美麗的方塊字就刻在孔子的車轍里……”這是《中華頌》的主題曲,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喜歡它不僅是因為它的旋律婉轉優美,不乏回腸蕩氣;它的歌詞浪漫舒展,不乏剛勁滄桑,更是它帶給我的一種中國人由衷的自豪和尋根的急迫和親切。經典誦讀的初衷源于幾年前教育部發起的一個專題活動,活動旨在提高國民語言文化素質,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幾年,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我從按部就班地組織孩子們開展類似的活動,到現在我和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喜歡這類活動,在這種流于形式到自主發動的質變中,我們收獲的不僅是中國經典文化的積累、文字書寫的進步,更是一種心靈的呼喚和震撼。孩子除了課本里學的古詩詞還逐步親近經典文章,從“人之初,性本善”到“弟子規,圣人訓”,我和他們在吟誦中感受中國語言的節奏,它的平仄、格律、那種聲音能夠感動人、打動人的心靈。透過這種聲音,無形中與生命緊緊相連。這種感覺是應付考試,應用電腦搜集資料所不能比及的。讀經典的過程更是一個人的價值理念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升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徑。溫家寶同志在多次記者招待會上引經據典,讓國人覺得他溫文儒雅,讓全世界都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就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此外就是文字規范使用的,從當初用分數來約束孩子們書寫文字的準確性到現在孩子不僅自覺的正確書寫,甚至很多孩子都在積極地學習硬筆、軟筆書法,他們在一筆一劃中感受中國漢字的由來和中國書法的韻味和意義。
其實,我和孩子們這些由衷的轉變都源于中國特有的一種經典文化的魅麗,它無形中在塑造著每一個當局者的一種人格結構。這種結構是自信和淡泊的結合,兩個看上去相互矛盾的東西其實是匯聚在一起的。一方面是要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得不到也無所謂。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強調一個人要治國平天下,要有所作為,要追求個人成功和成就;但道家的思想,就認為那些東西都沒用,你還是應該按照自己想做的去做就好,要順應自己的天性,遵循天道、遵循地道。我們現在所接受的經典文化就是受到了儒家和道家這兩大文化流派的影響。中國人受到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浸潤,到今天盡管我們對經典當中的很多東西還不了解,但在骨子里,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看別人的方式是這樣的,看自己的方式也是這樣的。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和積淀,同時也造就了這個優秀的民族,這種文化也成為民族靈魂的根。
這幾年的經歷讓我比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豐富,都更有欲望帶著孩子們去學習,這不僅源于我是中國人,更源于我是一位語文老師,了解、感受不是我的目的,我的職責是要把它傳承下去。因為一個中國孩子不了解中國文化,就看不懂中國社會。西方人“言必稱希臘”,因為整個西方的價值理念,西方的學術傳統都來自于古希臘。但是我們可以告訴西方的學者,其中很多這哲理和問題中國人兩千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所以,我們沒必要對洋人的文化頂禮膜拜。誦讀中華經典,弘揚中華文化才是我們職責和使命。
親近經典,承續傳統,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完了經典,于個人是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也提高了,于社會是國民自豪感的增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了。在某種意義上說,經典文化是可以讓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時候不分良莠都“拿來”,甚至崇拜和傳承,而當我們有了經典文化之根后,我們就可以在繼承與發揮中國經典文化的時候,放開胸襟,大膽地將西方文化的精華吸收過來,并讓它融入中國文化之中,成為我們文化發展的有機部分。
幾年間,我和我班的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恍然間走向了畢業的門檻,看到“經典誦讀”活動能給這一代孩子們帶來的一點點變化和進步的時候,不僅是讓我欣慰,更讓我有信心,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將和又一批孩子們再次學習,再次把這種尋根的感動、自豪埋在又一片純凈的心田。
參考文獻:
張潔.朗讀與朗讀教學辨析[J].語文學刊,2006(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