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教學理念逐漸滲透到教學中,并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呈現,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適應新課標,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教師還應做到四要:
一、要通讀教材,撰寫導學案
教材是新課標的載體,通讀教材可以加深對新課標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領悟新一輪課程的內容。用功在書內,功夫在書外。通讀教材有如下益處,有助于教師夯實知識基礎,豐厚文化底蘊;有助于更多地了解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后續學習內容;有助于教師對新的教學理念有更具體的理解。
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要求同年級同科的教師同時撰寫同一個教案。然后相互參閱,取長補短。再通過集體討論,共同研討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如何體現目標的三個維度、四個要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如何體現思維方法和學法指導。最后,面對同科教師進行說課,然后確定,形成統一的、切實可行的一個完整教案。
二、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雙自主的關鍵,激發學生敢于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雙自主的前提。要求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首先應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條件。遵照顧之川老師的“六給六讓”(即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原則,積極為學生創設和提供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這個階段不要求規范,關鍵是讓學生先動起來,即使學生出現錯誤,不但不挖苦、不譏笑,反而要積極引導加以鼓動。觀摩高一年級《致橡樹》一課,在討論對愛情觀的認識時,有的學生提出,某某是職教畢業,因其父親是某縣縣委書記,所以工作不到兩年,她就當上了縣婦聯副主任,而大專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的說某某大學沒考上,后當兵轉業到鄉政府,因為岳父是大款,所以現在成了鄉長,既有車坐,又有樓住;某某夫婦都是大學生,可現在還住著學校的家屬院。一時間,課堂成了正反雙方的辯論會。顯然后面學生的發言偏離了主題。現在且不說學生發言是否恰當,單說學生能夠動起來,能夠制造成事端,能夠掀起“軒然大波”,將教學推向動蕩的旋渦,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奇觀。
三、要幫助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幫助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就是幫助學生秉持自學的方法。比如了解作者簡介,引導和培養學生自己看書、查資料來識記作者的名、時、地、評、作。學習現代文時,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整體感知—局部揣摩—整體感悟”的學習程序,并教會學生掌握感知什么,怎么感知;揣摩什么,怎么揣摩;感悟什么,怎么感悟;及其各自要求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時,讓學生掌握反串為練的方法。學習數學時,要教會學生掌握閱讀教學“看、思、辨、識、用”的方法,等等。
四、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自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自己閱讀教材,在整體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歸納、概括,從中提出問題,然后學生自己再帶著問題到教材中去尋找答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途徑大致有二:
1.學生先跟著問題走。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前提下,依據教材提出若干問題,重點是指導、幫助、教會學生如何依據教材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數學《角平分線的性質》時,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1)作角平分線有幾個步驟?如何理解“適當長”和“大于■MN的長為半徑”?(2)角的平分線有幾條性質?每條性質有幾層意義?每層意義是什么?(3)探究二的目的是什么?(4)例題和思考及最后練習題是利用角平分線的哪條性質?(5)探究一和練習一怎樣理解?(6)課下自己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證明這兩條性質。
2.問題再跟著學生走。這里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仿照教師根據教材提出問題的方法,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根據教材學生能夠設計出問題,這是從知識到理論上的一種提升。例如學生在閱讀完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一節《亞洲復雜的氣候》時,經過討論,提出如下問題:(1)亞洲的氣候具有幾種特點?(2)讀6.9圖,辨析亞洲主要有幾種氣候類型?(3)如何理解氣候特點與氣候類型的聯系?(4)讀6.10圖,辨析氣候對不同地區的溫度、降水量有什么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在教材上找出答案。這種主動學習的方法,遠比一味接受教師講解、傳授的信息量大,學生接受得也快,記憶得也深刻牢固。第二、對不熟知的知識或不理解的內容提出質疑。再如,當學生學完《亞洲復雜的氣候》一課后提出:形成亞洲季風氣候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學生深入思考的具體表現。這樣能給學生播下尋求知識的種子,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由學生跟著問題走向問題跟著學生走的轉化,不僅解決了教師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方法,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形成,自學質量提高。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