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梅
日有所誦學童詩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笨梢?,背誦是積累語言的法寶。但布置背誦任務,學生多少有點不情愿。因此,我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我以身示范,自己做到“日有所誦”,讓學生感到羨慕又佩服,讓學生有著試著背,想背的愿望。接著以不同的形式與學生接背,或者讓學習小組之間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合作背誦。我還特意開展了班級“背誦大賽”,開設了“背誦擂臺”。背誦大賽的冠軍為擂主。每天語文課的前五分鐘,請三名同學來攻擂。擂主為守住江山而努力,時刻不放松。攻擂者更是雀躍,爭先恐后地自主背誦。班上同學背誦童詩的興趣日漸增濃,慢慢地養成“日有所誦”的習慣。其實每一首童詩都定格著一個美妙的畫面,一個動人的故事,我不會對詩歌中的詞句作過多的分析,而是通過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地讀,讓學生讀出畫面,讀出故事,讓學生在反復讀中熟讀成誦。我還引導他們根據童詩的內容,對話式地“演著背“加上動作”舞著背,“配上圖畫”畫著背。借助生動形象的方式背誦,學生不會感到枯燥單調,也只有這樣的積累,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才能讓這些語言文字具有生命力。
從《感動孩子的100首童詩》到金波的《會走路的雪人》,再到雪野選編的《中國最美童詩》系列,到最后我自己為孩子們選編的兩本班級的日有所誦讀教材。兩年來,學生們背誦了兩百多首兒童詩,溫潤的文字滋養著童心,他們的語言積累是豐厚的。
活學巧用作童詩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創編童詩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創編童詩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的過程。其實兒童本身的語言就是詩,就是歌。在有一定童詩積累的基礎上,只要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慧眼和細心去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引領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創作。不難發現,孩子們還是能寫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作品,盡管語言有點粗糙,但總有一些靈感之花讓人欣喜。
當然,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我還是喜歡用改寫,或者仿寫的形式,降低難度讓孩子們進行創作。例如,在教詩歌《誰和誰好》時,不少孩子能仿照詩歌的結構形式,寫出優秀的作品。如曾凡同學的作品:
《誰和誰好》
誰和誰好?
鳥和樹好,
鳥兒唧唧叫,
落在樹懷抱。
誰和誰好?
魚和小溪好,
魚兒順水游,
小溪嘩嘩笑。
誰和誰好?
我和伙伴好,
大家手拉手,
一起上學校。
不單在教學上,在平時孩子們自主背誦課外兒歌時,只要發現有形式鮮明的兒歌,我就會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仿寫。時間長了,孩子們自主創作的愿望就越來越強烈。不少同學都能調動自己的語言寶庫,用自己的童心,寫出富有童趣的作品。 例如,傅雅儒同學和媽媽參觀廣州新電視塔,寫下了讓人怦然心動的作品:
《參觀廣州新電視塔》
我登上了108層的廣州塔
來到上下都是玻璃的空中
心驚膽戰地往前走
我不怕這童話般的房子里出現 巫婆
就擔心媽媽的高跟鞋把玻璃踩破
從108層往下看
我指著一棟樓問媽媽:
你可不可以把那塊積木送給我?
又如陳昶文同學發現了自己的爸爸去西藏回來后不再打呼嚕了,就寫下了以下富有童趣的作品:
《爸爸的鼾聲》
爸爸的鼾聲非常大
爸爸的鼾聲像蒸汽火車
開到我的房間
開到奶奶的房間
開到家里的每一個角落
自從爸爸去西藏回來以后
蒸汽火車的聲音不見了
一定是被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
留在西藏
越來越多的同學在創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悅,越寫越愛寫,越寫越優秀,多位同學的作品在市詩歌創作比賽中獲獎或在市區級刊物中發表。就是這樣的童詩練筆創作,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