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青+++黃華添
一、實施背景
河源市地處廣東粵北山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積極有效應對困難挑戰,全力以赴推動加快發展,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全市經濟穩中有進,2014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排名取得“兩金兩銀”的佳績。
隨著職教集團化辦學正在全國各省市展開,職教集團辦學模式有利于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加快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平臺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教育規模、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推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集聚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拓展。為此我校自2010年開始,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積極探索職教集團化辦學。
二、主要目標
成立多元化辦學集團職業教育集團,以“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為目標,提升區域集團化辦學優勢,體現職教合作特色。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整合資源、壯大力量,促進職業教育規模、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推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集聚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拓展。
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充分發揮企業作用,以校企雙主體,三合一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服務于當地企業,助力經濟發展。
三、實施過程:
(一)通過組建職教集團,實現組織銜接。
1. 組建職教集團
在河源市教育局等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以河源理工學校為龍頭,以上聯高職院校、橫連行業企業、下接初級中學為鏈條,共同構建河源理工學校職教集團。集團創建于2010年12月,以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初級中學共同參與,“三位一體”的職教集團,目前有65家企業、130所初級中學、5所高職院校。職教集團各個成員單位本著“平等自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原則,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目標,共同推進集團發展,集團以“自愿參與、成員平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原則。
2. 完善職教集團的組織架構
為了完善集團內組織架構,邀請河源初級中學、省內外職業院校、省內外有關行業協會以及在珠三角地區和河源地區落戶的相關企業加盟,組成河源理工學校職教集團的核心層,成立集團理事會。集團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等若干專門工作機構。通過舉辦研討會共商招生改革、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取得成效。建立和完善決策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形成集團辦學長效機制。
(二)通過資源整合共享共建,實現基地銜接。
推行校企合作,積極與企業共同建成一批具備實訓和生產雙重功能的車間廠房,創設數字仿真、虛擬現實場景的實訓環境。校企共建、企業捐贈或贊助等形式,各企業先后投資將達到800多萬元。與學校在校內共建汽車維修中心、建學前教育專業舞蹈室實訓室,跟航嘉(河源)工業園創建校辦工廠、惠州海格科技校內手機維修實訓中心和SMT一體化生產線等。
充分利用集團內職業院校國家級、省級實訓基地,實現集團校校共享、校企共享。目前已建成校外實訓基地46個,校企共建具備實訓和生產雙重功能實訓場室36個。校內外基地共建共享,為校企雙主體,實現校企三合一培養人才模式提供了基礎。
(三)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銜接。
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為整合資源,匹配資源,積極探索集團內資源共享平臺,必須建立河源理工職教集團信息化平臺,為此建立河源理工職教集團網站。宣傳職教集團成員企業的產品、文化、發布企業的用工信息,宣傳成員單位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學生風采,發布集團招生及畢業生就業等信息;同時也將初級中、大中專院校、企業整合在職教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實時共享,更好的整合資源。
(四)通過集團內部資源共享,實現生源銜接。
1. 內部資源共享,解決我校招生問題
集團內初級中學成員學校有130所,學校在集團作用下招生工作連年呈上升,建設前學校招生人數每年1500多人,建設后學校每年招生人數達2500多人以上,目前學校學歷教育全日制在校學生6000多人。
2. 完善中高職貫通,解決我校學生升學問題
學校與各職業院校聯合辦學,通過3+證書、對口自主單招、三二分段、函授大專等方式,實行中高職對接,為畢業生升學、提升學歷搭建廣泛的平臺。目前,每年200多人參加3+證書高考,錄取率達95%;每年250多人參加對口自主單招,錄取率達96%;每年1500多人報讀成人函授大專,錄取率90%。
(五)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過程銜接。
1. 校企雙主體,共育人才
校企無縫對接,合辦企業特色班,針對企業需求采取“訂單式”培養人才。學校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設中興專班,設有電子、計算機、旅游、物流等專業。先后與16家企業合作,在15個專業創建企業專班。
訂單式培養人才,校企開展協同攻關,共享知識產權,與企業管理人員、能工巧匠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計劃,共同參與課程的設置與開發,共同參與教育管理和教學授課,共同參與考核評價學生。企業專班引進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計劃,實現企業的崗位需求與教學標準的對接。突出了企業在教學中主體地位,達到校企雙主體共同培養人才。
2. 工學結合,探索“三合一”模式
學校以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心,面向支柱產業,開展校企合作,與西可通訊、航嘉、海格科技等50多家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探索“三合一”模式(即一年級見習一周,二年級生產實習一個月,三年級頂崗實習一年)。
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學中做”和“做中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實踐環節,實踐動手能力提升,解決了過去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六)通過集團成員師資共育,實現團隊銜接。
建立集團師資合作交流常態機制,建立集團共享的“兼職教師備選人才庫”,職業院校積極聘請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行業人員及能工巧匠到學校從事兼職教學工作。建立并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作用,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基地企業掛職頂崗鍛煉,提高專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提練了企業師傅的教學業務水平,也提高了學校老師實踐操作能力。endprint
四、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
成立職教集團特色項目建設工作組,組長由招生與就業科負責人擔任,招生就業科、實訓中心、教研室、各教學部、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集團化辦學特色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同時成立相應的各指導委員會,明確分工,落實責任。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成員包括政府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理工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行業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
(二)運行機制保障。
集團成立后,完善職教集團的組織架構,組成河源理工學校職教集團的核心層,成立集團理事會。集團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等若干專門工作機構。通過舉辦研討會共商招生改革、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取得成效。建立和完善了決策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形成集團辦學長效機制,為集團長效發展提供了運行機制保障。
(三)經費保障。
集團化辦學得到各級市教育局等政府部門的指導,各級部門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另外學校自籌資金55萬元用于集團化辦學特色項目建設,該項目資金使用率達100%,給集團的正常運轉提供了經費保障。
五、取得成效
職教集團運行4年多以來,取得良好的成績。
(一)培養市場技能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訂單式”培養市場緊缺專才,與集團內16個企業聯合冠名企業專班,實施訂單式培養目標,自2010年至2014年共培養企業專班人數有5000人,共有專班班級83個,“訂單式”培養市場提供了大量的緊缺人才。
通過集團化辦學,聯合企業、其它院校等多種辦學方式,近年來為當地輸出大量企業急需專業人才,提升當地各產業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二)集團化辦學成果輻射廣。
集團成立以來,每年舉辦兩次集團化辦學研討會,至今為止舉辦八次研討會,研討會邀請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初級中學、兄弟學校、高職院校等共4000人次參加,對集團內辦學成果起到很好推動及宣傳作用。組織集團內成員,定期送教下鄉,不定期組織為社會提供培訓、維修等服務,輻射河源市各個縣區,直至邊遠鄉村,為社會就業及再就業工作作出巨大貢獻。
(三)形成校企 “雙主體、三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無縫對接,合辦企業特色班,針對企業需求采取“訂單式”培養人才。與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探索“三合一”模式(即一年級見習一周,二年級生產實習一個月,三年級頂崗實習一年)??s短了企業培訓時間,實現快速上手。形成校企 “雙主體、三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企業專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提升辦學質量。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形勢喜人,生源質量明顯有所提升。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有了明顯提升 ,畢業生就業率99%,專業對口率為85%,畢業生就業平均薪酬2500元。有良好的社會聲譽,用人部門對我校畢業生評價反饋好,滿意度超過98%。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