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玲
園本課程文化是幼兒園的立園之本,是形成自身辦園特色的基石。作為文化傳承的第一陣地,幼兒園教育應該擔負起挖掘、傳承、弘揚和發展地區優秀文化的重任,將本土文化引進幼兒園,讓幼兒吸納本土文化的豐富營養,萌發愛家鄉的情感。廈門市同安區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地靈人杰、名人輩出、古跡眾多、歷史積淀深厚、民間藝術瑰寶熠熠生輝,我園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這些蘊含著無限教育價值的本土文化資源,開發豐富多彩、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一、開發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園本課程的若干思考
1.本土文化課程應該以幼兒發展為本
首先我們要明確無論是開發哪些本土文化課程,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特色而不去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在實施的過程中無法落實“以幼兒為本”的理念,那么這樣的園本課程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本土文化課程只有能真正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進而轉化為促進幼兒終生發展的能力,才能不停留于表面形式,得到幼兒、家長、社會的認可,得到永久、深入、可持續的發展。
2.本土文化課程應該與幼兒一日生活相結合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本土文化課程不是幼兒園課程的全部,它只是幼兒園課程中的一部分,與幼兒園課程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研究與實施過程中應該讓本土文化課程與其他課程相輔相成、有機整合,有效融入和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如,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及環境當中,緊密貼近幼兒生活,才能形成“本土文化滋養幼兒,幼兒傳承和發展本土文化”的良性循環機制。
3.本土文化課程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本土文化課程的開發只單純依靠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而應該是集結專家、園長、教師、幼兒、家長及社區人士的力量,依靠集體智慧的碰撞產生的。專家的專業引領決定著本土文化課程開發的高度,園長的領導與管理影響著本土文化課程開發的方向,教師與幼兒參與質量最終決定本土文化課程開發的效度和成敗,家長及社區人士的支持與幫助則是本土文化課程開發的有效助推器。
二、開發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園本課程的實踐探索
1.關注幼兒身心發展,構建本土文化課程
我園用心挖掘和充分利用同安本土文化資源,主要從同安的兒歌童謠、兒戲童玩、歷代名人、民間藝術、名勝古跡、地方特產、風味美食、家鄉建筑等幾個方面作為課程開發的核心,將它們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其成為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幼兒易于理解、接受的教育內容,建構出涵蓋五大領域、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主題式課程,如,大班主題活動《同安真美》《舞起來》,中班主題活動《同安大厝》《家鄉物產多》,小班主題活動《真好呷》《海娃娃》等。
在本土文化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園始終遵循幼兒是學習主體的原則,尊重幼兒的學習興趣,關注幼兒的感受與需求,及時了解和捕捉幼兒的各種反饋信息,不斷刪減無意義、無價值的內容,生成新的有利于幼兒探索學習的內容,使本土文化課程更加具有實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我們還把環境創設與課程目標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幼兒大膽創設出開放性、互動性的本土文化環境,如師生共同創設同安小吃一條街、藝術長廊、民俗文物展、名勝風景墻,歷史名人苑、農家樂、茶藝吧等,濃厚的本土文化氛圍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充分發揮著“環境是會說話的老師”的教育價值。
2.有機滲透幼兒一日生活,實施本土文化課程
(1)將本土文化滲透到早操活動中。在幼兒早操創編過程中,我們精心挖掘幼兒喜聞樂見的同安文藝、童謠歌曲、民間游戲等,將其巧妙地滲透于早操各個環節。如,貢球舞是深受大家喜愛的同安民間舞蹈,而我們將精美的貢球一物多用,既作為大班幼兒貢球操的早操器械,又是舞龍舞獅的道具、車鼓弄表演的車鼓,還是民間游戲“老鼠籠”的游戲材料,同時還在早操中融入了跳格子、跳皮筋、打陀螺、抬花轎等民間體育游戲。
(2)將本土文化滲透到國旗下表演中。我園充分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結束后的時間為幼兒、教師、家長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個班級輪流根據本班的特色、教師的特長或是家長資源準備一個本土文化才藝展示項目,內容不限、形式不限,可以是剪紙、珠琇等民間藝術的展示,可以是車鼓弄、拍胸舞等民間舞蹈的展示,還可以是閩南童謠、歌曲的展示等。讓國旗下這塊特殊的陣地發揮多元的教育功能,成為全體師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情感表達的空間,成為有效落實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的陣地之一。
(3)將本土文化滲透到區域活動中。①開發本土文化特色區。每班創設一個本土文化特色區,如珠琇區、漆線雕區、剪紙區、歌仔戲區等,讓幼兒在特色區中感受和學習本土文化;②將本土文化有機地滲透在各個區域。如,在語言區提供民間故事、童謠的圖書或錄音帶供幼兒閱讀欣賞、在表演區提供同安民間舞蹈的服裝道具供幼兒表演、在美術區讓幼兒學習制作民間玩具、在數學區玩“跳房子”游戲,感知10以內的順倒數、組合加減等;③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材料,如竹子、稻草、果殼、貝殼、珠片、豆類、沙子、石頭……制作和豐富區角材料。
(4)將本土文化滲透到體育活動中。同安有許多民間體育游戲,玩法簡單、趣味性強、材料簡便,不受人數、場地、環境限制,需要我們去代代相傳。我園搜集整理各種民間體育游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的難易程度將其進行分類,組織幼兒在戶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學習,如,小班開展“揪尾巴”“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游戲,中班開展“跳格子”“丟沙包”“遨車圈”等游戲,大班開展“跳皮筋”“釘干落”“抖空竹”等游戲,讓幼兒在快樂自主的民間體育游戲中鍛煉身體、傳承文化。
(5)將本土文化滲透到生活活動中。我們在幼兒入園和離園時通過廣播播放一些幼兒喜歡的民間童謠、歌曲、故事,讓幼兒欣賞;把炸棗、春卷、鹵面等本土特色小吃精心編入幼兒食譜,并讓幼兒學會用本地話說出這些特色小吃的名稱;在過渡環節時讓幼兒玩翻繩、加刀剪等民間游戲;散步的時候帶幼兒去參觀幼兒園里的同安藝術長廊、民俗文物展、名勝風景墻等,讓幼兒在各個生活環節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
3.融合家長、社區資源,助推本土文化課程
(1)本土文化課程與家長資源的融合。首先,我們利用問卷調查、家長會、親子園地、幼兒園網站等途徑讓家長了解本土文化課程的教育價值,增強家長對本土文化課程的理解和支持,產生認同感;其次,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讓其參與到本土文化課程建構中來,如,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園開展活動、利用工作便利和個人愛好提供相關資料、成為外出參觀或活動的志愿者等;最后,請家長對幼兒的學習狀態進行及時、真實的反饋,征求意見和建議,幼兒園針對這些意見對本土文化課程進行合理化的調整。
(2)本土文化課程與社區資源的融合。一方面我們讓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親身感受家鄉濃厚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底蘊,如,帶幼兒參觀孔廟、梵天寺、古老的小吃作坊、形態各異的古厝古橋,到社區搭建的戲臺觀看布袋戲、木偶戲……不斷地從幼兒生活的環境中挖掘蘊藏著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我們還注重引入社區資源,如,將社區老年舞蹈隊請進來,讓幼兒、教師向老人學習民間舞蹈車鼓弄、貢球舞等,感受民間舞蹈的美,請社區的民間剪紙藝人為幼兒表演剪紙,教幼兒剪紙等等。
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本土課程無限延伸,這就需要我們用“情”體驗,用“心”創造,用“愛”耕耘,在幼兒的心田里播下“本土文化”的種子,讓“本土文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