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軍
摘 要: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培養創造性顯得尤為重要。而小學美術作為小學開設的一門基本學科教育,其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從觀察、主觀性以及制作上這三個方面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造能力;主觀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傳統的小學美術教育是一種你講我聽的“灌輸式”和“培訓式”的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任何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是把它當成任務來完成,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會抹殺學生創新的能力,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效提升美術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一、從觀察中發現創造力
在美術教學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在研究、討論、動手操作等過程中主動去發現美、挖掘美。同時,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可以培養學生動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自然和欣賞不同美術作品的能力。如,在教學《大魚和小魚》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察能力,首先我讓學生畫出一條一條“美麗的魚”,然后讓學生討論比較大魚和小魚的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解放了學生的頭腦,產生學習氣氛。然后,學生將大魚、小魚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充實在畫中,使學生始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同時,我鼓勵學生把剛才“美麗的魚”從畫中剪下來,貼到黑板上,學生爭先恐后地搶著來貼,課堂氣氛活躍,不一會兒,黑板上貼滿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魚兒。在這種氣氛中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聯想,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還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潛能。
觀察是創造的前提。如果沒有對生活深入細致的觀察,作家就不能創作優秀的作品,藝術家就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我認為,在美術教育中,我們不能單純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觀察和臨摹現成的作品,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到大自然中、社會中去觀察、感受和體驗。在美術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觀察和思考的結果進行獨立作畫的技能。這樣,教師就要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只有對身邊的事物深入地觀察,反復地思考,才會有創新的靈感,才能解決對事物簡略化、概念化的問題。如,在教畫《小鳥》時,許多學生畫出的小鳥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只小鳥呆滯地立在電線桿上,沒有一點生動的形象。于是,為了使學生了解鳥和鳥、背景和鳥的關系,我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各種各樣的鳥兒和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指導學生對小鳥進行深入觀察,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畫出的小鳥有覓食的、拍翅膀的、洗羽毛的、飛翔的等不同姿態,還增添了藍天、白云、太陽等自然環境,使畫面生動自然、豐富多彩。
二、從主動中挖掘創造力
“要我作”指的是老師要我作一幅什么畫,對孩子來說會很被動,學生可能并不喜歡,會漠然無趣,所作的畫生硬且毫無色彩。而“我要作”就截然不同了,孩子是創作的主人,充分發揮其主觀作用,繪圖會隨自己的興趣來抒發,圖畫充滿感情與生命力。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美術教師應徹底轉變觀念,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索和表現,摒棄傳統的繪畫創作技能,培養以模仿能力為主的教育思想,真正樹立起發掘孩子的創造潛力,培養全面的創作才能及新的美術教育觀念。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對范畫的使用應當慎重。所謂范畫,亦在讓學生照著教師的畫法學習,學生只有照著學的義務,用不著再做新的探索,它與我們提倡的學生自主、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相違背的。我們首先要突破傳統的單一命題,減少范畫表演,設置一些富有創意的、能夠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命題,變“要我作”為“我要作”,大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如,由學生單純在本子上畫某一種小動物變為畫“我愛大森林”這個主題,使命題多元化,學生還能啟發想象:大森林里都有哪些小動物?小動物在干什么?小動物為什么熱愛大森林?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不斷開拓他們的思路,使他們由水中的鴨子想到河里的小船,由我們的生活想到動物的生活,由我們的愿望想到動物的愿望等。讓學生打破單一繪畫的限制,進行自由聯想,創造想象甚至幻想,異想天開,鼓勵孩子大膽創新、積極求異、創作出與別人不同的、構思新穎獨特的畫面,這種思路開闊的命題給孩子們施展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其創造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從制作中展現創造力
小學美術課堂中,有一些手工制作的課程,主要是泥工、紙工和手工制作,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這些深受學生的喜愛,也是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生在捏、制、撕、拆、粘貼作品的過程中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我綜合學生的動手能力、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調和諧的原則,把學生編排成小組,把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由傳統的師生單一交流轉變為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如,在教小學生用橡皮泥捏塑動物的時候,我就從最簡單的小羊、小兔做起,引導小朋友掌握畫小動物形象的規律,創作的積極性十分高漲。生活中,我還注重讓孩子們聯系現實生活,開展設計制作比賽,如動物面具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等等,選出最佳設計獎、最佳制作獎、最佳形象獎等各種獎項,大大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創作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創造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綜上所述,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要求我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點一滴,長期不懈地努力,要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和創作的主題,用全面的引導、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