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
浙教版美術第九冊第六課《門的裝飾》一課教學過程是這樣的:視頻導入→觀看圖片了解門的類別、裝飾特點→課件簡介門的發展史→師示范,以歐洲一門飾為例→生練習表現門飾→作業展評→小結拓展。我們發現:通過視頻欣賞、圖片觀看加上生活經驗,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各種不同門飾的特點,表現出對傳統門飾的喜愛,但作業內容單一、沒個性,大部分都是老師范作或書本上圖片的翻版,不見學生獨特的個性思維。
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常見,看似“注重”欣賞、實則在走馬觀花中作所謂的“思維拓展”,搞形式上的綜合,教學過程,看著熱鬧,但卻毫無收獲,學生只會“畫”,而不會“創造”。孩子的思維單一,往往是淺嘗輒止,缺乏想象空間,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展和提高。
在教學中,如何拓展表現的舞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一、比較——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
比較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常見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思維方法。它指的是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間的對比,從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測另一事物的相應特征的存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從而產生新知,得出有創造性的結論。因此可以說:采用比較法進行教學,其目的就是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將所接觸到的,看似孤立的信息協調起來,并進一步加工處理,從而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策略性知識水平,增強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我在所教的一年級兩個班中,以《神氣的大公雞》為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有意識地進行了一個實驗。
在甲班,我按照常規的方法教學,引導學生分析雞的形狀、結構,自己一筆一筆地作示范,學生跟著一筆一筆地練;在乙班,我運用了對比思維,拿“雞蛋”和“雞”作比較,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地對比,激發學生的興趣。先向學生出示一個雞蛋并提問:“你會畫雞蛋嗎?”學生都一致認為雞蛋畫起來容易。于是我請一些學生到黑板上來繪畫,學生一會就畫出了很多雞蛋。“你會畫兩個連在一起的雞蛋嗎?”黑板上又出現了一些兩個兩個連在一起的雞蛋,這時我再提問:“畫雞蛋容易嗎?”學生都肯定地說容易,“畫雞呢?”學生一個個臉上都露出了為難地表情。我說:“畫雞和畫蛋一樣容易,你瞧!老師給同學們變個魔術!大家仔細看,老師把這些雞蛋變成了什么?”我將他們畫的兩兩相連的雞蛋,添上嘴、眼、雞冠,畫上幾筆大的色塊作尾巴……,一會一只只不同動作的雞出現在黑板上,課堂氣氛立刻高漲起來,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說是雞。這時我再問畫雞難嗎,學生都笑著說:“不難!”于是學生對畫雞充滿了信心和興趣。我又不失時機地展示各種雞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什么樣的雞最神氣?”誘發學生的思維想象,作業時,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完全沒有甲班學生畫雞時的畏懼情緒,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明顯優于甲班。
二、留白——搭建思維表現的舞臺
顧名思義,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美術教學中教師適當留白,給學生空間,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示范及作業部分,以不完整的形態呈現,啟發學生進一步去表現,使其在思考、想象、動手添畫的整個過程中發展創造力,提高審美、動手實踐的能力。
如,我將添加方法,引入到課堂上,給學生一些抽象圖形,讓他們添畫,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海洋怪獸》(小學美術教材第十冊第15課)一課,我畫了一條海洋中普通的魚,請一名學生上臺在此基礎上進行添畫,要求讓魚變得特別奇怪。在學生動手的同時,我適當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隨意、大膽地夸張、變形、添加、省略、易位、組合……這樣黑板上一只海洋怪獸形象逐漸豐滿起來,有了翅膀、有了鋒利的爪、夸張的肌肉、多變的表情……我又出示一些不同的事物及抽象的形,讓學生用自己的思路構思,隨意想象,任意添畫,學生有的添畫成兇猛高大的怪獸,有的添畫成嬌小可愛的怪獸……教師運用添加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繪畫興趣,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始終主動地思考,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教學中的巧妙留白,恰是“此處無物勝有物”,為學生搭建了表現的舞臺,真正讓“思維”得到了創新。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