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鳳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那么在品德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主要從以下這幾方面入手。
一、引發好奇——創新的動力
好奇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中。如,教學《怎樣和他聯系》一課時,教師拿出一個信封,上面寫“寄江蘇蘇州王同學收,北京中心小學李寄”。然后請學生說說這封信能寄到嗎?能退回給寫信人嗎?經過一番討論后,教師說明:寄信、打電話、發電子郵件等也有許多學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和他聯系》。這種巧設懸念的方法,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而創造性思維就是在這種主動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求異思維——創新的核心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品德教學中,教師可憑借教材本身具有的創造性,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如,教學《地球在發燒》一課時,學生知道了地球發燒的主要原因及后果。于是教師提出:假如你是宇宙大夫,你會給地球媽媽開一張怎樣的處方單呢?學生的思維立刻呈發散趨勢,想出了許多方法:如不用一次性筷子,節約用紙;低碳生活,節約能源;回收垃圾……這時,他們多么像一個個環境治理小專家啊!
三、展開想象——創新的翅膀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如教學《家鄉的變化》時,我創設情境:再過20年,我們的家鄉——蘇州會是怎樣一個人間天堂呢?學生們立即展開了想象,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當學生的作品通過投影儀展示在大屏幕上時,大家都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了。利用媒體展開想象,很好地體現了創新精神,激發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也激發了學生為夢想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四、參與實踐——創新的天地
品德課的突出特點是具有社會性,必要的社會觀察、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廣闊天地。如教學《家鄉的變化》一課時,先帶領學生參觀自己的家鄉——迅速崛起的蘇州工業園區,然后讓學生通過訪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填好兩張調查表:家鄉情況調查表、家庭生活變化情況調查表。學生通過調查從事實中體會到黨的政策給千家萬戶帶來的變化,小到吃穿,大到住行,這無一不在說明家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人民正在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著自己的家園。作為家鄉的子孫,更應努力學習,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下一番功夫,還要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作一番創新。我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斷探索,創新的種子一定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