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龍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手機媒體、互聯網、智能電視和數字電影等新媒體不斷地沖擊著受眾的感官,使得新媒體的發展狀態備受關注。新媒體自身的數字技術特征和美學元素推動著其發展壯大,本文是通過探討新媒體發展中數字技術與美學元素的推動力,來研究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數字技術與美學元素的關系,以期在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有所助益。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技術;美學元素
一、 新媒體與數字技術的進化
新媒體的出現本身就是數字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互聯網出現前,人們使用單機進行數據處理,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ARPANET網絡,計算機網絡才真正產生。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網、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而VOB視頻點播網站、電子商務平臺,社交媒體,博客、微博等一些列相應的應用平臺才得以應運而生,這一切全要歸功于數字技術的發展。
網絡帶寬即數據傳輸速率作為衡量網絡使用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10年前我們使用56K的調制解調器利用電話線撥號上網,瀏覽一個主頁面時加載的時間大概需要8~9秒時間,而且這個時間還要考慮計算機性能、網絡高峰期、網絡設備質量和資源使用情況等情況要相應延長。而現在4M(即4Mb/s)的寬帶理論速率是:512KB/s,實際速率大約為200~440KB/s,差距顯而易見,如果11.11購物狂歡節要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不知道淘寶和京東會不會瘋掉。
數字技術是新媒體發展的基礎,實質上新媒體就是數字技術的物化,是其賴以生存與展示的技術基奠。現在youku、愛奇藝、騰訊視頻、土豆、新浪視頻等一系列視頻門戶網站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途徑,那么如何從這些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中找到需要的多媒體信息,如何讓用戶輕松地觀賞到這個高清晰度的視頻,數字技術讓這些不成為一個問題。使用MPEG-7多媒體壓縮標準(多媒體內容描述接口)和流式傳輸協議的流媒體技術的出現輕松解決這個問題,它們那種對龐大的多媒體數據庫高效查詢的技術和以實時的無須下載等待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媒體文件的傳輸方式,為拍客、播客等新興自媒體的出現奠定了技術的基礎。
而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媒體本身也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從經典的不壓縮bmp圖像到高壓縮比和高畫質的png圖像格式;從原始波形文件的WAV音頻文件到MP3和OGG格式,再到有超高音質FLAC、APE格式;從早期畫面大小只有240x160pixel且超高壓縮率的RM視頻文件到能封裝多種視頻、音頻和字幕的MKV封裝格式,從能拍攝352x288視頻V8模擬攝像機到具有拍攝8K分辨率的超級數字電影機,每一次的技術發展都伴隨著新的媒體形式即將出現,它們一個以另一個為基礎,另一個以這一個為前提,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新媒體也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持,因為新媒體以數字方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展示和發展的過程都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撐,只有這樣的支撐新的媒體形式才能夠充分展開,不斷的發展進步,同時新媒體也給了數字技術提供了展示的絕佳舞臺。就像使用了3d立體攝像機技術拍攝的電影《阿凡達》,截止2010年9月全球狂收27億5400萬美元的票房,一舉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紀錄。其拍攝成功的關鍵在于突破了傳統技術的局限,使用立體攝像、立體摳像、虛擬攝像機、3D立體合成預覽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系統,這在以前的電影拍攝里是不可想象的。
二、 美無處不在
新媒體(網絡)誕生的早期,缺憾的文字,簡單的畫面,讓人乏味瀏覽網頁。而當時網絡的目的只是單純的作為基本的信息展示,不需要精致的設計的,也無法實現。直到技術發展至今,人們談論的不僅僅是功能的強大,更多的是人機交互能力,UI界面設計,風格化和軟件皮膚的款式等等。這些都表明,在個性化時代和自媒體盛行的今天,讓人賞心悅目,美侖美奐的美學元素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已經從單一的功能需求轉向對審美的更高需求。
(一)美被需要
大眾傳媒時代正在向分眾媒體時代過渡,媒體受眾由以往的單向的方式轉變為需要為其量身訂制娛樂、資訊服務的交互方式。媒體與消費者的互動性更加充分,傳媒產業正以日益豐富的信息娛樂元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大數據方式分析的海量數據,讓消費者享受到極致的用戶體驗。
當今很多媒體終端都是以面向對視覺元素有較高品味要求,對審美有較強理解力的分眾為目標建立的,比如專門針對藝術家,設計師、前衛藝術者的精英媒體,傾向于表達以及藝術欣賞為主要功能存在的自媒體,如國內輕博客網站的點點網、盛大網絡輕博客社區“推他網”、網易LOFTER、新浪輕博客以及人人網推出的輕博客社區“人人小站”等。
當然,美不僅僅存在于某些人群中,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形態、聲音和文字)及其有規律的組合所具有的人為感受。美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內心感受,這足以說明為什么同一件事物有些人得不到美的感受,而有些人卻對次津津樂道,所以既有成千上萬的中老年人風雨無阻跳動的廣場舞音樂,也有“星爵”彼得·奎爾置身遙遠的外太空星球時所播放的地球聲音。
(二)無處不在的美
以前技術不成熟時,視覺感官并不那樣重要,那時要的是信息的展現平臺,信息的承載量和信息傳達的實效性,準確性和接觸到的受眾數量才是最重要的目標。而現在當人們的精神文化達到空前的高度時,大眾就會要求在享受信息的同時特別要求美感的存在。
新媒體已經不是單純的信息平臺,還兼具欣賞、分享和共賞的任務,現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一個大眾宣傳的工具和人們分享生活點滴、思想、信息的平臺。而且這一切都與經濟活動密不可分,就會有人力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特別是同質化時代背景下,誰能做到推陳出新,誰能生產出類拔萃好產品誰就會贏得消費者。一個好的、美的,、得必不可少。蘋果公司一直近乎苛求地專注設計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才使得IPhone風靡全球。朱光潛說:“美是客觀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的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特質。”
三、 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合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既是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也是審美實踐和創造美的實踐過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形式特征。數字技術與美學的理念不單單由新媒體建立起的聯系,而是在數字方式展示的方方面面都緊密相連,都使得數字技術與美學理念緊密融合。以工業產品為例,現在的工業設計作品已經不是單單呈現出一個物體,具有未來科技感的概念汽車英菲尼迪Q80,一代比一代更小巧更輕薄的LG G Flex手機獲得有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的最高榮譽“紅點設計至尊獎”,這些都體現出技術與美的完美融合。
數字技術在發展,媒體形態也在發展。無論是今天我們關注的數字媒體,還是之后的應運而生的其它新媒體形態,都離不開數字技術和美學元素的助益。適應商業化社會的要求和人們對審美形式的變化,諸多新類型的影視風格大行其道。如現在擁有《銀河護衛隊》《復仇者聯盟》《蜘蛛俠》《X戰警》等超級英雄電影的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如具有強烈漫畫風格《斯巴達300勇士》用超級慢鏡頭配搖滾類型的音樂奢華再現了漫畫史詩巨作。
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進步,使這些新媒體在廣電、通信領域的全方位滲透與應用,傳統媒介的界限漸漸模糊,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不斷進步,還是媒介終端可實現功能的逐步強大,都促使人不斷提高對所使用的媒介應用美的要求,科技以人為本得到印證。
數字技術和美的根源是生活實踐,因為形式美的法則是人們在長期審美實踐中對現實中許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總結。新媒體的交互性、共享性、個性化都為數字技術與美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者的融合堅實地向前邁進。
所以說新媒體的實質,決定了數字技術與美的元素是必不可分的。新媒體發展中的新的媒體形式不同于傳統媒體,數字方式使其更便捷,更易大眾化,新技術新形式更能被新時代的人所接受,讓我們善加利用它們的特性,期待更好更新的作品展示在大眾面前。
參考文獻:
[1]邱國橋. 新媒體藝術編輯中的傳統美學元素研究[J].中國報業,2012,(3).
[2]魯道夫·阿恩海姆. 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美)科斯特尼克,羅伯茨. 視覺語言設計:職業傳播者策略[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美)萊斯特. 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