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娜 霍光偉 宋彥濤 張鳳杰 韋曉 歐曉霞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要求碩士研究生教育不僅要培養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導向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本文將結合高校對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以需求導向為切入點,對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探究性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研究,進一步對碩士研究生培養和評價體系進行優化分類,努力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需求導向 實踐探究性 研究生培養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c)-0157-02
1 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大學肩負3種職責,即傳播科學(教學)、發展科學與社會科技服務。早在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就提出“教學與科研統一”的原則,即教、研(做)、學三者統一的觀點,認為大學教師的任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教”,應當指導學生從事研究與實踐活動;而學生的任務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是注重獨立的研發和探索。20世紀30年代初期,維果斯基對心理學界中教學與發展問題的研究進行揚棄,提出“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這一重要理論。在教學上,維果斯基認為至少要確定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是指學生的未來狀態,是一種還未形成或尚待形成的狀態;第二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教育者既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還要了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根據學生所擁有的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來尋找最近發展區,通過把握“教學最佳期”來引導學生向最高的、潛在的水平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研究生教育質量及其管理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時至今日,國內眾多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保留傳統教育中的有效部分,并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逐步開展實踐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探究應用性教學目前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推行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認識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教學、科研活動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看待教學的應用性等等。
2 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需向導向理論
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提出“以需求為導向”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英國高等教育十分倡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相關利益者的需要”,即“需求為導向”在滿足企業行業的需求上,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還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我國在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需要面向我國經濟、面向市場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促進教育、科研、創新的結合及產學研合作,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實現需求導向下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這也表明[1]“需求導向”理論包含“實踐導向、能力導向”和“就業導向”等內容,同時始終貫穿于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的全過程。實踐探究性教學模式以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是在綜合瑞士心理學者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和美國心理學者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模式基礎上構建的教學模式。大連民族學院在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的教育培養中也運用了需向導向理論,并結合了富有本土化特色的實踐探究性教學,以seminar形式為起點,引導學生逐步參與到科研中;設立專項“研究計劃”、學科競賽、研究性/創新性實驗、創新工作室校本特色課程等。
3 需求導向下實施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3.1 構建需求導向下“實踐探究型教學模式”
需求導向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教師指導,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或學科專業領域,教師通過使用激發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潛能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探究、組合和同化,來獲得新態度、能力和知識,最終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得以養成并提高的一種教學途徑或理念。目前,學院已了解“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對策”的實踐與研究現狀,以及通過對比國內外實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拓展方向,形成完整的教學模式。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詮釋需求導向下應用型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3.2 建立教-學-研(做)“知識創新共同體”的內部運行機制
結合問題驅動和實踐教學是完成需求導向下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步驟。學院采用“seminar研究室討論課、創新工作室課程、創新性實驗、師生創新團隊”等富有本土化特色的實踐探究性教學過程,從教育生態學的視野,樹立一種整體的“生命發展觀”,將教學(教師)、學習(學生)、探究(教與學行為)等多維生態因子構建成一個教育教學創新生態系統。立足于“教-學-研(做)”創新環境,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統一與靈活的關系、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解析大學教育生態化。
3.3 優化雙導師制,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自主學習和工程技術能力
所謂“雙導師”,是指由校內學術導師和校外專業導師合作培養研究生的制度。學院建立了一批具有明確專業方向、實現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雙導師隊伍。[2]導師們不僅具有豐富的創新實踐經驗,而且有些還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專題等。連續培養多名國內外碩士、博士研究生,具有國際化視野下的教學、科研、教改經歷和經驗。雙導師隊伍結合各自專業特長,從試驗和工程應用研究、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聯合指導研究生學習,拓展研究生的知識受益面。
3.4 建立多樣化考核機制,踐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功效與評價
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高低、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標志。[3]只有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中期考核、評審和答辯等環節制定嚴格質量控制標準,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4]學院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應用型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管理、教學過程、學位論文及答辯、實踐環節、課程計劃等進行全方位的跟蹤監控,向培養單位提出改進建議和意見,較好的保證培養質量。除上述工作基礎外,應該要樹立“大教育觀”,在培養理念、教育內容、運行機制等設計上,建立完善的多樣化考核制度。實施創新計劃與教育,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教師專業化發展,形成教學與科研互動的穩定機制;融入國際化教育資源,完善“啟發、互動、合作、探究”應用性學習人才培養模式;將教-學-研(做)創新系統的預定變量、環境變量、過程變量、結果變量相互統一,實施發展性的教學評價。
3.5 創建專業實踐基地,打造需求導向下的校企合作平臺
實踐是研究生鞏固理論知識并將它們運用到生活中,積累工作經驗,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補充能量的重要環節。校企合作包括人才需求和人才供應兩個方面:一是讓人才需求方成為人才供應的投資者,從而實現投資和消費的統一;二是讓人才需求方參與人才的供應過程,從而實現供應和需求的統一。因此要重視企業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事業單位與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從而培養出直接與社會和企業接軌,既能解決工業生產現場和社會中實際問題,又善于發掘具有現實應用價值的課題的高級專業人才。通過校企聯合辦學[5],整合與優化企業資源與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學生、企業、學校價值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因此,要把企業人才的需求信息作為專業設置的重要依據,把企業提供的人才知識要求作為設定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
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型教學,凸顯問題性、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強調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作為一種教學觀念,本質上講,是傳統教學觀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大學教學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大學提出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探索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路徑、體系機制都將對高校內涵式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提高質量不僅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國家長期教育發展和改革規劃綱要確定的重要方針。遵循需求導向對建設創新型大學和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實踐探究性學習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方式,它正成為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同時對“需求導向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進行完善和加強,這是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時代進步的重心所在。因此,建立起以創新精神為核心、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的新的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使碩士研究生培養和評價體系進一步優化分類,以及努力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翔,蔣軍成,鞏建鳴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7):13-15.
[2] 劉淑芳,周明星.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型與學科創新——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雙基地、雙導師、雙證書”模式[J].職教通訊,2010(4):19-24.
[3] 邱丹陽,李朋軍,馮清云.需求導向型:創新與完善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43-45.
[4] 胡玲琳,謝安邦.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5.
[5] 孫后環,蘇小平,凌祥.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