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真真
【摘 要】認知學家們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象,它更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因此,概念隱喻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它蘊含了文化方面的信息。本文從概念隱喻理論著手,分析了概念隱喻的文化特征,并探討出文化隱喻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概念隱喻 文化隱喻 源概念 目的概念 翻譯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快速發展,隱喻從單一的語言層面上升到了人類思維的認知層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認知語言學方面來研究隱喻。而在2011年Martin J. Gannon曾提出了文化隱喻這一概念。之后展開了對文化隱喻的翻譯研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隱喻的翻譯存在著很大的難度。本文從概念隱喻理論著手,分析了概念隱喻的文化特征,并探討出文化隱喻的翻譯方法。
一、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方式。Lakoff曾提出“隱喻思維的本質是在概念系統中跨概念領域的映射過程”。束定芳也提出“隱喻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的方式,即隱喻概念”。具體事物與抽象事物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其相似性來理解抽象事物。認知語言學把這兩個感念域稱為“源概念”和“目的概念”。例如,“Each letter was a seed falling on a fertile heart”,在這句話中,本體“letter”在概念上相對抽象,而其在認知語言學上被稱為“目的概念”。而喻體“a seed”相對具體,其在認知語言學上被稱為“源概念”。“letter”和“a seed”具有相似之處,讀者能感受到這封信是美好事物的開始,因此能通過具體事物來理解話語者的隱含意思。
二、概念隱喻的三大文化特征
(一)由相同的源概念映射相同目的概念
人類的生存經驗、外部環境等有相似之處,因此在其基礎上會產生相似的隱喻表達。例如,“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一石二鳥”的文化隱喻是相似的。利用人們熟知的概念域映射出“事半功倍”這一目的概念域。
(二)由相同的源概念映射不同目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源概念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目的概念。例如,在中國,“狗”是侮辱人的詞語,所以才有“狗仗人勢”“哈巴狗”等詞匯;“dog”在西方國家卻是勤勞、能干、幸運的象征,因此有了“sb. is a lucky dog”來形容“幸運兒”。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隱喻的文化特征,這樣譯文才不會被目的語讀者誤解。
(三)由不同的源概念映射相同的目的概念
不同的源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映射出相同的目的概念。例如,英語中“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可映射出“在內行人面前不要賣弄”,和漢語中的“班門弄斧”具有相同的目的概念。
文化隱喻帶有不同國家文化痕跡,在翻譯時一定要處理好其中的文化因素。下面就根據概念隱喻的三大文化特征來探討翻譯方法。
三、 文化隱喻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思維是在人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相似的經驗和外部環境可形成相似的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特征之一是相同的源概念映射相同目的概念。根據此特征,譯者可以運用直譯的方法達到譯文與原文形式和意義的對等。例如:
他的腰背佝僂,似乎進入了風燭殘年。(莫言,2003:37)
譯為:His aging stooped shoulders gave him the look of a candle guttering in the wind. (Howard, 2004:181)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風燭殘年”指被風吹的蠟燭,它來映射人類殘余的日子,表示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根據人類的相似經驗,這個概念映射在西方國家也適用,所以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其直譯為“gave him the look of a candle guttering in the wind”。
(二)解釋性翻譯法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果原文本中的源概念不能在目的語中映射出同樣的概念域時,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對原文本中的源概念域進行處理,即在翻譯時需要加上相關解釋,以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正確理解,不產生誤解。例如:
瑪麗是個才女,不想當花瓶。(張傳彪,繆敏,2009:126)
譯為:Mary is a talented woman. She doesnt want to be just another pretty face. (張傳彪,繆敏,2009:126)
例句中的“花瓶”在中國人的認知系統里是指女人漂亮的外表,在形容漂亮卻沒有智慧的女人時會用“她不過只是個花瓶”這樣的隱喻。而在西方國家里,他們不會把花瓶和女人的容貌智慧聯系在一起,因此用了解釋的方法,把“花瓶”翻譯為“be just another pretty face”,這樣才能夠讓目標語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原語的文化內涵。
(三)替換法
因為地理環境、價值觀和文化氛圍不同,同樣的隱喻思維會產生不同的隱喻表達,因此不同的源概念域可以映射出相同的目的概念域。譯者在翻譯時根據目的語文化的概念域代替原語中的概念域,這樣能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喻義。例如:
山中無老虎——猢猻稱霸王。(張傳彪,繆敏,2009:119)
譯為: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張傳彪,繆敏,2009:119)
在漢語中,“山中無老虎——猢猻稱霸王”比喻它的勁敵離開了,它就開始囂張了。而西方國家“老虎”和“猢猻”不能直譯為“tiger”和“monkey”,因為西方國家沒有猴王孫悟空的典故,他們會以為:老虎不在了,為什么不會是獅子、豹子,而是猢猻呢。西方國家沒有這樣的概念域,能夠讓他們產生相同聯想的諺語跟猴子沒有關系。因此譯者巧妙地從目標語中找到“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這一替代的源概念能夠映射相同的概念域,這樣才能使目的語讀者準確無誤地理解喻義。
(四)意譯法
在不同的國家里,有些在文化隱喻方面差異性太大,譯者在翻譯時很難達到既保留原語的隱含意思,又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不做逐字翻譯,將其文化隱喻意向轉化為意義,能夠使目的語讀者準確理解原文。例如:
你的回答跟我的問題驢唇不對馬嘴。(張傳彪,繆敏,2009:139)
譯為:Your answer had no bearing on my question.(張傳彪,繆敏,2009:139)
例句中“驢唇不對馬嘴”是帶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隱喻表達,它是中國流傳的諺語。如果在翻譯時堅持直譯則會喪失譯文的可讀性,因此采用意譯能使目的語讀者正確理解意思。
四、結論
認知學家們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象,它更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因此,概念隱喻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它蘊含了文化方面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隱喻既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因此隱喻的文化特征被分為三類。本文根據其文化特征,探討了文化隱喻的翻譯方法,即直譯法、解釋性翻譯法、替換法和意譯法。譯者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譯文能準確傳遞原文的文化喻義,并能準確地被目標語讀者所理解。
【參考文獻】
[1]Gannon, Martin, J. Understanding Global Cultures: Metaphorical Journeys Through 23 Nations [M].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2]Howard, Goldblatt. Big Breasts & Wide Hips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181.
[3]莫言. 豐乳肥臀[M].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3:37.
[4]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28.
[5]張傳彪, 繆敏. 譯海淘沙錄——漢英英漢互譯經典“陷阱”[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1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