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利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來源于生活,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的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進入課堂,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實現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二、創設情境、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多數教師拿到新教材,都感到無從下手,不知怎么教。原有的教材體系、知識結構及新知識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必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也相應改變,從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新課程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充分地進行課前準備,真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摸一摸、拼一拼、涂一涂、量一量,在“生活化”的動手操作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自備的直尺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或同學的身高,通過“生活化”的實際操作,使學生初步了解常用的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同時為教學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和實際運用打下了生活基礎。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計算學校噴水池的容積、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五、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臺成為舞臺,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現在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系統太強,與學生生活聯系太少,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無法達到同步,導致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搞題海戰術,反復機械訓練,阻礙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里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他綜合素養。
總之,數學即生活,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嘗試,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品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