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常
【摘 要】本文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結合體育的特點,分析了高中生體育活動的心理特點,同時提出改進教材教法應注意的問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只有了解學生體育心理活動規律,才能有效地貫徹教學大綱要求,不斷地改進教學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生 體育 心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效果的原因不少,但總的來說,主要來自主、客觀兩方面,而客觀因素又是通過學生主觀因素起作用的,在相當大程度上還是由于學生心理活動的特點引起的。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點,搞好體育教學,本人就高中體育活動心理特點作一般的探討,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高中生體育活動的心理特點
(一)學習動機更加高尚、深刻而穩定
高中生由于知識經驗的豐富,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意義、作用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對體育的社會性有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種比較高尚而深刻的、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相聯系的間接動機,常常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和鍛煉的主要原因,但仍普遍存在著對體育活動的直接動機。高中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抱著單一動機上體育課和堅持鍛煉的,他們上體育課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是多層次的,既有對理想的追求和較為理智的學習態度,又希望得到某種現實的快感和滿足。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每個學生動機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別。
(二)興趣更深刻、穩定并具有更大的選擇性
高中生對體育的興趣更進一步明顯分化,男生一般更喜歡競賽性活動,女生多喜歡動作輕快、優美、運動強度不大的項目,有些體育基礎較差或對體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學生,對體育課和體育鍛煉產生消極的態度。女生由于性征的明顯變化,動作變得不太靈巧,對技巧的活動產生顧慮,在體育活動中的惰性表現更加明顯,有的女生怕曬太陽、怕出汗、怕臟、怕累、怕苦或不愿意男教師保護等。
(三)抽象邏輯思維進入新階段
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未完全成熟。由于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高中生已可以獨立進行思考、提出假設、進行論證,但由于他們知識經驗的限制,所提出的假設往往缺乏充分的根據和準確性,其論證的結果不一定正確。但他們曾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和論證,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這是高中學生思維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現。在體育教育和活動中,他們已不滿足于一般的簡單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求掌握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并力圖了解和把握動作的結構原理和規律,以及這些動作對身體的實際鍛煉價值等。他們不喜歡教師詳盡而煩瑣地進行講解和說明,而樂意在教師的啟示下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來弄清動作的實質和規律。他們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常常試圖從技術專長、教學技巧、品德作風、為人處事等各個方面來對教師進行全面的評價。他們對教師的評價不一定正確,但卻會影響著對教師教學的態度。所以體育教師必須嚴于律己,處處做學生的表率。
(四)愛美特點逐漸突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初期學生逐步產生對自己和別人外貌方面的審美體驗。小學生不大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學階段這種體驗逐漸加強。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表現在開始注意自己的衛生、體態、儀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開始對自己的外貌表現不安。例如女生擔心身體發胖,男生顧慮自己長得矮小、臉上長粉刺等。他們常常采用各種方式向體育、衛生教師請教防止和改變上述癥狀的有效方法,并誠心實意地按體育、衛生教師指導或為之開的“運動處方”持之以恒地進行鍛煉或“治療”。有人認為高中時期是進行美育的“最佳年齡”,教師應加強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懂得心靈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根據高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保護高中生喜愛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體育教師要針對高中生學習動機、興趣和認識發展的特點,加強引導,不斷提高他們學習和鍛煉的適宜的動機水平,克服錯誤動機。要采取多種多樣的生動活潑而又富于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方式,不斷鞏固、加深他們學習、鍛煉的興趣,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積極創設各種情境,以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主動創造精神。要組織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在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力量和耐力訓練,在掌握動作技術上,可以逐步提高要求,并可由全面身體鍛煉過渡到專項體育鍛煉,使他們的身體發展得更加健壯。
(二)針對學習動機、興趣和職業發展特點教學
教師應認真改革教材教法,可以向學生比較系統地介紹一些體育衛生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運動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使其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和方法。在上體育課時,技術問題可以適當講得細一點,語言生動、形象、簡練,注意準確地使用體育名詞術語。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給他們一些符合我國民族傳統的、簡便易行的、可以長期堅持鍛煉的項目內容和鍛煉方法,使學生在結業后能終身受益。
(三)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情境,它不僅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個性的豐富發展。高中生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夠獨立了,希望教師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們也尊重、熱愛自己的師長。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尊敬信任教師,“親其師,信其道”,產生對教學內容積極的態度傾向,師生之間會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情緒的變化,常常受到教師的直接影響。如果教師經常采取命令、批評和訓斥的態度要學生順從自己,那就往往使學生處于緊張、恐懼的狀態,這樣學生是不會尊重他們的,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師,會使課堂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四)重視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教育是各門學科所應提倡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學科較容易進行。無論紀律上,還是技術技巧上都應注意個性教育,因材施教。由于學生家庭、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因人而異。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跨欄教學法中素質好、跨欄技術好的學生是越跨越有勁,但那些體質差的學生怕跨不好,被同學笑,怕教師指責,總是躲在別的同學后面或站在一旁觀看。此時教師因人而異,對跨欄技術好的同學提高欄架高度,提出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的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欄架高度,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并耐心和藹地鼓勵、幫助輔導他們。對他們在鍛煉中表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不要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時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公開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導課程進行,更應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個別教育。在課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情況,盡可能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因材施教,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運用科學教學原理和教學法,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來進行體育教學,是提高體育課質量的關鍵。學校體育不僅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更重要的是把培養人、教育人的任務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