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寧
很多時候收藏意味著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近幾年,作為新鮮血液注入的中國80后收藏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矚目,同時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他們正逐漸在國際上建立起自己的體系和地位。
青睞當代和后現代藝術

南京四方美術館的創立者陸尋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父親是四方集團董事長陸軍,英國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后開始接手父親的事業,他偏愛當代藝術并從2009年開始正式收藏。現在四方美術館的很多精品館藏都來自他的獨具慧眼。甚至他還親身嘗試,從2006年開始陸續邀請優秀的建筑師做一些有意思的設計,其中包括磯崎新,David Adjaye, Steven Holl等,以及普利策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和王澍。
像陸尋一樣,那些已經嶄露頭角的年輕藏家們,與中國當代最早那批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地產商或其他領域的成功者的本土藝術收藏家不同,他們大多有良好的家庭出身,通常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往往是在國外),有些甚至在主修商業、金融或其他學科的同時,還學習了藝術史。這意味著他們對中西方的當代藝術有很好的接受度(這也使他們成為西方畫廊和藝博會青睞的人)。
實際上,很多80后收藏家都是當代藝術品的忠實擁泵。畢業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周大為,目前為信都國際董事長,同時是年輕收藏家論壇——“藝術北京”的創辦人,同樣也是非常知名的80后收藏家。他清晰地記得第一件真正屬于他的藏品是2005年從香港佳士得拍下的吳大羽蠟筆畫。他的收藏不光是繪畫和雕塑作品,還有很多當地的影像及裝置藝術等。“現在對當代影像及裝置藝術這一塊的收藏,除我們小范圍的一些藏家在介入外,國內還很少有專門收藏這一塊的人。很多人對當代藝術還不理解,但我覺得當代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反映這個時代的社會現狀和生活狀態。現在,在西方當代藝術市場中,架上繪畫和影像、裝置作品所占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了,我相信未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會朝著這個趨勢發展。”從2005年起涉足藝術收藏。他一直擁有并堅持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判斷。
年輕一代收藏者的收藏思路顯然與老一代明顯不同,他們極少因襲傳統,往往能很輕松的發現超前的藝術美感。因為他們更加感性,也更加善于接受新的美學或媒介。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父輩或是出于投資或是因為一定經濟實力的愛好,都或多或少從事收藏傳統書畫和古董家具,所以他們從小又對傳統文化收藏十分熟悉。
傳承中國文化
少時師承海派名家程十發的80后收藏家徐涵明就是這樣,他生于書香門第,自幼習畫,后又拜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為師,奠定了極為扎實的賞鑒功底。
徐涵明正式涉足書畫收藏始于2002年,當時他還只是個大一新生。據徐涵明回憶,他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夏景園亭圖》手卷。“這件作品可謂是王石谷的絕筆之作,畫得非常精,極為傳神,而且非常有意思。當時王石谷畫完后還沒來得及題款就去世了,后由他的學生陸道淮代王石谷題款。畫作由趙叔孺題引首‘耕煙勝墨’,徐邦達跋尾,而趙叔孺恰好又是徐邦達的老師。所以一件作品中蘊含了諸多師生關系。這件作品先后由廣東三水何氏田溪書屋和上海收藏大家蔣祖詒舊藏,是一件傳承有序的精品之作。”徐涵明介紹說。
在徐涵明的眼中,往往一件中國傳統的文物蘊含著非常濃郁的文化沉淀。著名書畫家、金石篆刻專家劉少白曾在一次采訪時稱,拍場上的“80后”藏家不應該被低估,因為他們將是拍賣行未來最大的買家,也承擔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復興。
郭正明是一位專注于酒文化相關收藏的年輕收藏家,今年4月20日他出現在江蘇宿遷的古鎮雙溝舉行的雙溝老酒封壇儀式上。在當天的封藏慶典上,他看到了包括祭祀酒祖、拜師傳道、封藏祭酒等一系列謹守傳統禮制的儀式,也看到了蘇酒集團釀酒藝人恪守古法,遵循傳統的文化傳承和釀酒精神。他認為雖然不是古玩,但這樣承載著釀酒人對中國酒文化的虔誠與敬仰的雙溝1955封藏酒更具投資收藏價值。“我的投資收藏不能僅僅是看重有多少升值空間,而是每件收藏的作品都是我確信會持久打動自己或者是能讓我的感知震撼的。”
郭正明曾到法國學習過紅酒和制酒知識,近年來‘80后’到西方留學的數量漸多。這代人去西方學習后,在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又更加深刻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
注重與社會互動
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在業內還是在公眾眼中,80后收藏群體似乎頗受好評,有經濟學家認為,當這些年輕收藏家們開始關注和購買藝術品時,早有一群前輩藏家站在舞臺上,中國當代藝術本身的發展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術和經濟上的成就。所以,盡管他們的到來代表著資金的輸入,他們的態度卻極少帶有資本的傲慢。在展覽開幕式和私人聚會里,他們和其他那些剛從學校畢業的人一樣,有自己的國內國際藝術家偶像,他們管正值事業高峰期或更老一輩的藝術家叫老師,始終保持謙遜請教的姿態。而在他們的生活里,還有各種各樣的青年潮流文化,包括限量版本的潮流單品,所以,同齡藝術家有時無法被自己老師理解的創作,對他們來說卻毫無問題。
同時出于對于藝術的理解,通過成立私人美術館、畫廊或者舉辦展覽等方式,年輕富豪分享自己的收藏,推動藝術的發展,也愿意重視藝術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以積極的方式投身建立商業或非盈利機制。對于社會與國民來說,這種投身公共藝術服務的行為甚至比單純回購流失海外的文物更具意義,這樣的他們更具社會責任感。
年輕總是好的,即使這批80后有些也即將邁入中年,但他們確實給投資收藏界帶去了新鮮空氣與藝術環境的新希望。“雖然這些新興藏家還不是藝術市場里花錢最多的人,可他們所選擇和喜歡的藝術,已經顯示出了獨有的特點,因此也在影響著藝術市場的走向”——一位資深媒體評論家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有知識、有膽量、敢于玩消費玩概念的80后是中國藏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