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學生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當中,美好的感情、生活的經歷、執著的追求,都可以通過寫作反映出來。
十幾歲的青少年,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正是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們也更有逆反心理及脆弱的精神世界,容易走向消極,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惑和迷茫,辯證地認識社會和生活,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去努力學習,讓他們積極地生活是語文教師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寫作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融入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已勢在必行。我在多年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自立自強、正直樂觀、敢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評錯誤言行、有創新精神、高尚的人格,成果可喜,認識深刻。
一、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人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新一代青少年具有自立自強的精神,拋棄依賴父母的壞習慣,這樣長大以后才能擔當起強國富家的重任。
在寫作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意志,如,讓學生結合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自立自強的事,再結合偉人名人自立自強的故事,談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使他們在學習中受到教益。然后讓他們以《男兒(女兒)當自強》為題作文。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他們自立自強的意識有所提高,再看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待人處事的方式也令人欣慰。完成后,我對部分認識較差的學生進行了當面批改,以談心的方式引導他們提高認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直樂觀的人格
正直樂觀是中學生不可或缺的品質之一,也是我們今后學習、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和精神財富。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善良”“真誠”“正直”“樂觀”進行話題作文,先作了如下提示:善良是一種純潔的心地,表現為靈魂的高尚、美好的行為;真誠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表現為摒棄心中的每一絲猜疑和顧忌;正直是一種健康的個性,表現為待人處事的公正坦誠與無私;樂觀是一種向上的精神,表現為對人生、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并舉了一些例子,接著讓學生大膽發言,講出自己所了解的與話題有關的人和事。他們講朋友以誠相待而增進友誼,企業經營以誠信而獲得成功,紅軍因不畏艱險、樂觀正直而取得長征勝利。他們談事例、說看法,決心做善良、真誠、正直樂觀的人。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圍繞這一話題,自命題目作文。不少學生寫出了內容充實、見解深刻、感情真摯的佳作。通過討論與寫作,促進了學生正直樂觀品質的養成,這無疑在他們人生成長的道路上點燃了指路明燈。
三、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敢于剖析自我的人格
青少年學生正在成長時期,他們身上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為了讓學生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讓學生圍繞“長”與“短”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有的學生說自己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仍心中愧疚,因為自己太自私,比如新的參考資料舍不得外借,對成績不好的同學不屑一顧,并當眾表態,決心改掉不良習氣。更有敢于剖析自我,說近段學習成績下降是因為迷戀網吧不能自拔,為此很煩惱,希望能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擺脫網吧的困擾,搞好學習,并告戒同學們不要犯類似的錯誤。也有的談自己考場作弊,給同學們起綽號,言行不文明不禮貌等等,在討論的基礎上我讓他們以《取人之長》或《舍己之短》為題作文。這次我重點抓了批改,先讓學生互相批改寫下批語,然后我再檢查點撥。學生積極性很高,思想很活躍,寫的批語大都比較恰當。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自我解剖的重要意義。總之,在討論和寫作中學生們發現了他人之長和自身之短,都表示愿意努力克己之短、揚己之長,爭當優秀中學生。可見善于自我解剖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長處。
四、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錯誤言行敢于批評的人格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發生過或正在發生著不應該發生的事,對此,中學生應該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對錯誤的言行進行指責批評。
在寫作課上,我先讓學生就家庭、班級、校內外或國內外的大小事進行討論,然后自擬題目進行寫作。學生們鮮活的思想在文章中表現了出來,比如有人指出李某為給本班加量化管理分數竟然設了一個局,“這不僅不是給本班爭光,反而是件讓人臉紅的事”,“這是一種不良行為”……;還有的批評“法輪功”反動本質,提醒迷戀者要及早醒悟,使自己家庭幸福,讓國家社會安寧。通過討論寫作,提高了他們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這些都是可喜的。但在批改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說學校的管理制度限制人身自由;有的說學校的合理收費是搜刮民財,這些引起了我的關注,我把有關學生叫到辦公室進行長談,糾正他們的錯誤看法,提高其思想認識,并在講評課上讓他們講自己的認識提高的過程,讓大家受到了教育。
五、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人格
創新的人格主要表現在有頑強的意志、敏銳的觀察力、廣泛的興趣、遠大的抱負、創造性的思想、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每當學生對某個作文命題提出獨特的構思,或用獨到的方式解開一道數學題、或以獨特的想象力繪制了一幅圖畫,其中便蘊含著創新的成分,而且可能會構成未來取得重大發現或發明的基礎。創新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永遠向前的動力,是民族興旺的不竭源泉。我們教師一定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培養創新人才的偉大歷史使命。
寫作教學中常用的“老樹發新枝”“舊瓶裝新酒”其實也是一種創新個性的培養和體現。每屆學生都可以把《二十年后的我》寫得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翻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由“好酒不怕巷子深”可以翻出“好酒也怕巷子深”,從而表達出不同的觀點,培養了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寫文章也會促進人格素養的提高,從文章命題、文章的選材、素材的取舍和順序的安排上可見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發展提高,促使學生的創新人格得以培養。這樣,于寫文于做人都頗有益處,何樂而不為?
由此可見,寫作教學與學生的人格培養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當代語文教師的職責,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應肩負起這個重任,讓學生多“讀”、多“看”人間百相,了解人世間的是非真假善惡美丑,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從而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家為國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凌輝.教學改革與健全人格養成[J].心理科學,2005(6).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