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寶琴
隨著小學語文課堂的深入變革,“以學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備受教師的關注和青睞。該模式是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充分做好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地施教。因此,學生有效預習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奏。那么,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呢?
一、強化預習意識
預習,是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具體來說就是指在課前預先學習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學習內容的重難點,找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認識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實踐充分證明,預習是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學習文本的實踐過程,是學生學習的基本環節之一,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導學生認識預習的重要性,從而主動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做好預習指導
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如何才能“收到實效”呢?
1.明確預習的任務
每堂新課前,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任務。在實施“打造高效課堂”的課題研究中,為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預習,我特意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特點為每一課設計了“預習單”。每次新課前,讓學生按照“預習單”的任務,有的放矢地展開預習。“預習單”主要有五大板塊,分別是:預習目標,知識鏈接,我會寫,我會讀,我會學。
如,《一路花香》這課的“預習單”中我制訂了這樣的預習目標:
朗讀課文3~5遍,做到正確、流利。想一想文中的對話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
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讀準第3題的詞語。
嘗試通過對文中關鍵詞語、人物對話的朗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有了這樣的明確目標,學生就知道該怎么去預習,預習到什么程度,減少了預習的盲目性。
2.教給預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教給學生預習語文的常規方法,即:
讀一讀:自讀課文,基本達到熟練、連貫,對于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
畫一畫:讀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徹的字、詞、句、段畫出來。
查一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將畫出的疑點結合課文嘗試解答。
查閱與新課相關聯的資料,更好地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問一問:還有哪些疑問沒解決?將疑問收集到“問題單”中。
3.評價預習效果
一位美國著名專家說過:“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如果沒有檢查,往往是學生預習了,卻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時間一長,會漸漸失去預習的興趣。所以,對學生的預習除了重在指導外,一定要有檢查和評價。我主要采取以下評價辦法:
(1)交流法。在“打造高效課堂”的課堂展示中,有學生分組交流的板塊。交流時,小組成員互相打“*”量化評價“預習單”,小組長收集優秀預習單,供班級交流展示。對不認真完成,或者不按要求完成的,要求課下及時完善。
(2)展示法。教室里開辟專門的“展示角”,用來展示學生的優秀預習單。還將學生的優秀預習單拍照,發進家長QQ群,定期將學生的優秀預習單編輯成冊,在全校展出。
(3)集*法。每月學生上報“預習單”上得*的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總分前幾名的,可獲得老師發放的喜報和獎品。
多種評價的運用,極大地鼓勵了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形成預習習慣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預習習慣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家長和學生協同互助,持續有效地激勵和引導。教師首先要有習慣意識,要培養學生長期堅持先預習、后學習;先自學,后交流的良好習慣。教師還要發動家長積極參與,及時反饋給家長孩子的預習情況,發動他們的力量,督促和引導孩子養成預習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為學生在高效課堂上精彩絕倫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只有在經過高效的預習后,才能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預習也為教師的二次備課提供了學情依據,為教師以學定教,真正打造高效課堂奏響了和諧的交響曲。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