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新課程,正以它的實踐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教師的關注。綜合實踐活動在基礎教育體系中是對學科類課程的補充和延伸。它的獨特課程功能和課程價值,在于以學生生活內容和生活經驗為核心,從學生的直接經驗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探究實踐的過程。它的設置與實施,是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補充和發展,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生成對整個自然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特別是農村小學不能因校制宜,利用農村的天時、地利,充分整合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把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得有聲有色。
一、目前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綜合實踐課程地位落實不到位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是一門新生的課程,因此,人們對它的地位與作用、性質與特點、理念與目標、內容與實施、評價與管理等都缺乏全面、準確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目前中、高考中的空缺和薄弱,更加淡化了人們對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相當一部分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在人們的意識中,它不能和學科類課程同日而語,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小學處于一種“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境地,很難保證其正常教學和實踐的進行。
2.教學內容整合不到位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這四大指定領域應該是以融合的形態呈現的,在邏輯上不是并列的關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關系,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成學科類課程。但目前在一些農村中小學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并沒有成為“研究性學習”探究的重要內容,而是把這四大領域人為地割裂成了四個學科,結果出現了講授多于探究、接受多于實踐的不正常局面。不僅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沒能整合,而且也沒有實現與學科類課程、各種主題探究活動、學生個人、社會生活、自然世界和科學、藝術、道德等諸方面的內在整合,從而在整體上弱化了課程功能的發揮。
3.教師隊伍配備不到位
目前農村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隊伍的基本現狀是:“一老(年齡老化)、二低(素質偏低)、三頂(臨時頂坑)、四空(無人任課)”,有些學校把一些年齡偏大、業務能力偏低,勝任不了學科類課程教學的教師安排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有的學校干脆把綜合實踐活動開成了“課表課程”和“教案課程”。這樣的后果是開不齊課程、開不足課時、開不優每一個主題探究和實踐活動,使校園生活缺少了生機與活力,失去了吸引力與凝聚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由厭學、棄學到最終輟學也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4.儀器設備場地不到位
目前農村中小學的“新三室”裝備率還很低,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村小,能擁有“新三室”,實現寬帶上網、開展網絡學習的更是鳳毛麟角,無法滿足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網絡學習和資源整合的需要。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匱乏,特別是社區(鄉村)內適合學生活動的文化、娛樂、科技、圖書等場館、設施的短缺和空白,也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法更多地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無法滿足師生探究實踐的需求。
5.課程資源開發不到位
一邊是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儀器、場館等基礎設施的大量短缺,一邊又是豐富充足的、具有強烈地域性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被閑置荒廢、無人問津。一些中小學的領導和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忽視本鄉、本村、本校、本班所蘊涵的豐富探究資源和實踐因素,不能確立具有鮮明地域性、校本性、班級化的探究主題,對它們進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和利用,引領學生去開展研討探究和實踐創新活動,從而建立完善的校本課程體系。
6.實踐生成不到位
一些農村中小學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片面強調它的理論性與計劃性,而忽略它的實踐性與生成性;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傳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實踐生成。在探究與實踐的過程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應強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勇于實踐,必須讓學生在“動”中學,“動”中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獲得能力和發展,使情感升華形成良好的態度和價值觀。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導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7.考核評價不到位
在這方面突出的表現:一是部分學校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有的實踐性、過程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特點,仍在用學科類課程的考核方法來評價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探究意識、實踐過程、探究能力、創新個性和個體差異的全面考核;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沒有被更多的學校納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評價”,并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考核依據,沒有被教育行政部門納入對學校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8.特色成果孕育不到位
在這方面的突出表現:一是部分任課教師沒有及時的捕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火花,并加以因勢利導,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求索動機、實踐熱情,并孕育生成更加豐碩的創新成果;二是部分中小學沒有把具有濃郁校本特色的既定成果,加以不斷地扶植、培育和優化,從而形成更加豐碩的整合效應、特色效應和品牌效應;三是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沒有為中小學搭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果展示平臺,缺少必要的引領、表彰、獎勵和推進機制。
二、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活動要立足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構建了開放型的綜合實踐課程,初步形成了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實踐課程。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呢?
1.改變觀念,與時俱進
盡管認識到綜合實踐課在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應試教育大環境影響下,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試不考綜合實踐課程,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影響學科課程這種應試心態的制約。盡管綜合實踐課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有著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顯性遠不及學科課程,顯現的速度也遠不及學科課程快,因而造成對綜合實踐課的開設流于形式而失去實質的內涵。特別是在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常被畸變為“校本課程”,農村小學所處的社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倘若只把學生禁錮在狹小的課堂,對學生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
針對這種情況,要動員全體教師重新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使全體教師認識到:綜合實踐課是原活動課程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它包括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服務、勞動技術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體驗,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以中學為核心的教育思想認為的那樣: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
2.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貼近于實際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
在農村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應根據課程宏觀指導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綱要,規劃本地小學綜合實踐的基本類型、基本內容和具體活動方案,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自我關系,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靈活選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切忌本本主義。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農村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選用他們身邊的人和物,他們會身同親受,身臨其境。如蔬菜的種植和管理,起苗前為什么要澆足水,定苗后又為什么要澆透水?這就是他們身邊的生活,就在他們的面前,可以說一問就懂,一講就透。
3.利用好農村環境優勢,提高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質量
多種多樣的活動基地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質量不可缺少的基礎工程,也是必備條件。選好、用好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是任課教師的職責。
農村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可以說是種類繁多,僅農業方面就可以利用好校園基地、家庭基地、社會基地,還有養殖場、種田、果樹園、科教示范水試驗田等。種類繁多的教學材料隨處可見,隨手可取,水中游的魚、地上跑的家禽、空中飛的鳥、野生的花草都是可利用的教學材料。
農村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生產勞動。學生的這些勞動經驗也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的要求,為更好地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也有利于利用綜合實踐活動,使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并通過自己動手來陶冶審美、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無疑是簡單而有效的。
通過建立學校、家庭小實驗園,可以達到以樂啟創,以美誘創。如可以通過開展嫁接、家畜飼養等實踐活動,形成“課內學知識,課外做實踐,家庭搞應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享受勞動成果中,誘導他們樂于創新發明的心理需求。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讓學生在動態、多維的天地間,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教學中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足校本,注重實踐,注重課內外結合,從而讓學生在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獲得全面發展、多元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為之探索,為之思考。
參考文獻:
鞏小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探究[J].學周刊,2011(14).
作者簡介:王晶,男,漢族,專科,小學高級教師,吉林省磐石市煙筒山鎮雞冠山小學校長。吉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吉林市優秀教師、磐石市優秀教師、磐石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