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蓉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倡導下,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語文教育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了。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傳授語文知識這么簡單,語文教育本身承載了更多的責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個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知識技能、思想情感、人格審美等全方位的訓練提升。
隨著語文中考改革,現在大部分地區不再考查教材內的現代文閱讀,很多教師開始困惑:既然中考都不考了,教材上的課文還要不要上了呢?要上的話又該怎樣來組織教學呢?既然全部考查課外現代文了,是不是只能大海撈針轉戰題海了呢?加強課外訓練,又該怎樣進行閱讀指導呢?作為一線教師,本人也在不斷的探索實踐,始終認為不管如何改革發展,不管出現多少種教學主張旗號,有一點是永不變更的,那就是:教師一定要扎實教學基本功,課堂一定要優化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因此,本人認為教材內現代文肯定要上,而且要上得更加的精彩生動,更加的高效實用,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課文知識點,還有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訓練,更有情感上的感悟與提升,真正實現小課堂大容量的智慧教學。下面本人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感受,初步探索一些閱讀教學環節的優化。
一、新課導入,激發學生求知熱情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充滿著興趣熱情的時候,他才會全身心的投入,懷著好奇心探究欲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我們在新課導入環節中,要精心設計,創新手段,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
如在教學蘇教版九下《呼蘭河傳》一課時,基于本篇課文是蕭紅寫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一個節選,我采取的是向全體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的形式。首先簡單介紹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寫作風格等,讓學生從整體上有一個了解;其次播放了最新放映的關于蕭紅的電影主題曲《只得一生》,讓學生在低沉優美的音樂聲中激發對著作的興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課堂非常自然地進展下去,引領學生自覺地走進了文本。
二、整體感知,把握了解文章內容
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或者完成一篇課外閱讀,第一步必須是認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內容,這是進一步深化探究作品的前提。因此,我們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靜心完整地閱讀,要明確閱讀的方法與要求,豐富創新整體感知的形式。
如教學魯迅的《雪》一文時,教者讓學生先通讀全文,讀出主要內容;讀出描寫的畫面;讀出抒發的情感。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學生邊讀邊思考,層次性目的性一目了然,讀懂這三個問題,學生再進一步解讀文本時,就有了依托,有了感知,有了感悟。如在學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時,教者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用文中的詞語說說“這是一樹( )的藤蘿”,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基本上找出了文中所有形容修飾藤蘿的詞語,對課文內容已經了然于胸。教師在此基礎上進入下一環節探究作者寫作手法目的思想情感等,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背景介紹,幫助學生理解內涵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專家學者們對于“背景資料介紹”的觀點主要有兩種。支持者認為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獨特內心體驗的外現,只有了解作者寫作背景、人生經歷,才能正確理解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內涵;反對者則認為要“淡化背景,直面文本”,不能讓一些背景資料禁錮影響學生最本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不能因此而限制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其實,兩種觀點都不無道理,只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具體教學要根據實際選擇運用,這樣才是真正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在教學《呼蘭河傳》一文時,當學生都沉浸在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回憶時,教師話鋒一轉,拋出問題:蕭紅在寫作此文時已是一位比較有名的作家,她為什么還會沉浸在描寫童年生活呢?在學生思索的同時,教者截取了電影《黃金時代》中蕭紅的一段自我介紹,影片的視覺沖擊力是震撼的,學生仔細傾聽著,思考著;視頻結束后,教者又補充了蕭紅生平中幾次重大遭遇,概括了蕭紅悲慘的一生。學生完全被震撼了,為這樣一位傳奇女作家短暫悲慘的一生震驚遺憾,此時此刻再次品味作者筆下的童年,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不用老師反復引導,不用同學多次爭論,他們一致認為,這是蕭紅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對慈愛寬容祖父的深深懷念,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完全通過學生自我解讀完成了。適當進行背景介紹,在學生自我解讀的基礎上起一個推波助瀾的引領作用,帶領學生走向作者的內心深處,深切體會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
四、品讀賞析,感受作者語言魅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現課文的閃光點,捕捉課文的精妙處,引領學生品一個個標點、讀一個個詞語、賞一個個句子,析一個個段落。通過細嚼慢品,催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深入感悟課文、理解情感。
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綠》一文時,教師根本無法回避對于文章語言的品讀賞析這一環節,要理解作者對于綠熱烈的贊美與喜愛之情,字里行間隨處可見。品生動字詞,“拍”、“撫摩”等透出作者對綠濃濃的愛戀;品修辭,一組比喻構成排比,從視覺、感覺、觸覺幾個方面再現梅雨潭之綠的清亮,鮮嫩,柔軟,純凈的特征;品寫作手法,把梅雨潭的綠與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進行對比,突出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通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品讀賞析,學生越來越深刻體會到作者對綠的濃烈的熾熱的愛戀之情。同時,在這樣的賞析過程中,學生無形中訓練了自己的語感能力,熟悉了各種賞析技巧,在課外閱讀答題中也能更加規范有序。
五、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倡導合作探究,能夠變被動式的閱讀為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在教學《呼蘭河傳》時,孩子們已經通過自主閱讀,分析出來文中所描寫的環境是自由的,“我”的生活也是自由的,教師又拋一個問題:文中還有一個人物——祖父,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他與“我”的自由生活有沒有關系呢?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刻畫這個人物呢?三個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索,學生快速地在文中找尋關于描寫祖父的文字,通過對祖父語言、神態、動作等的描寫解讀,一個慈愛、寬容、尊重孩子天性的祖父形象生動鮮明,呼之欲出。緊接著,同學們開始合作探究,祖父這個人物與“我”的自由的生活到底有沒有關系,最終確定有關系,并且有很大關系。經過討論論證,他們一致認為:正是因為有了祖父的寬容與耐心教導,“我”才能有一個自由的生長環境,“我”才能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學生自主的合作探究活動中,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關鍵是學生學會在文本中尋找答案,在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是閱讀課最大的收獲之一。
六、課堂遷移,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其實筆者認為,課堂遷移這一環節相當于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作業布置”,作業本身就有總結、延伸、拓展、深化等功效,與新課程理念也是完全吻合的。因此課堂遷移的形式應是多樣化的,要求也是多層次的,側重點也是多角度的,這樣才能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真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課堂遷移可以是和社會熱點時事相聯系的;可以是進行比較閱讀拓展知識面的;可以是“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可以是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實踐體驗的……總之,語文的世界是廣闊的,閱讀的領域是豐富的,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出課堂,開拓視野。
課堂教學的環節遠遠不止這些,然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指導時,要分析實際學情不同文章,精心選擇優化每一個環節,豐富每一節課的容量,提升學生閱讀、賞析、品味、感悟、寫作等能力,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