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內容摘要】新課標要求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過程教學,即把得到結論的全部思維過程展現給學生,同時讓學生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培養學生參與討論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和要求。為此,數學課堂上應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手腳解放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學生的互動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動力,活躍課堂氛圍。
【關鍵詞】說聽課 互動式 數學 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有意義的活動。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新知識需要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應用,然后納入他現有的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學習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課堂學習也應該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互動過程。
每個學生由于發展水平和個人的經驗背景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方面的理解和深刻程度的差異,通過交流、討論與合作,可以取長補短,有利于建構能力的提高。小組合作交流與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寬松和充分的環境,更利于促進學生智力和情感的發展。教師參與交流和合作學習,對推進學習互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提供把學生處于問題情景之中的機會,在于營造一個激勵學生探索和理解的氣氛;在于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從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和培養用數學思想、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意識。說聽課教學正是從數學學科特點和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確定相關主題活動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猜想、推理等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情感和自主能力的互動性課堂教學模式。
后現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學會學習”,也就是說,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重要一萬倍。而“學會學習”的任務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完成。如果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理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壓縮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必然會造成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質量。開學前我們每個備課組都會對本學期將接觸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歸類,對于一些學生可以自己探究討論得出的新知我們進行合理的劃分,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問題探究是說聽課的主體,在探究每個問題之前我們會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合理分組,鼓勵學生根據需要進行實踐活動,或走進圖書室、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或走進社區作調查等等,并要求學生對收集整理的信息進行梳理、分析和整合。課前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分析把關。課上鼓勵學生向全班展示小組探究的經歷和成果,然后由全班同學對展示交流內容提出問題和意見。例如在學習《展開與折疊》這一課之前,教師準備好正五棱錐,并且沿側面與側面相交的五條棱展開,讓學生看到展開后的圖形,學生會感覺到立體圖形向平面圖形展開的神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學生探究作業:自己動手去剪長方體盒子,并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很快就會把長方體剪成一個具有六個面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感性認識。可是通過小組間學生之間的比較發現,學生的平面圖形可能與周圍學生的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好奇心驅動著學生主動探究,積極討論和互動。展示過程中,學生演示講解小組的探究經歷和成果,教師適當引導鼓勵學生觀察每個小組的剪法和結果,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原因。通過學生的互動,學生會發現他們沿著不同的棱剪開,會得到不同的平面展開圖。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歸納概括、感悟出知識內容和獲得的經驗,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同時通過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被激化,遇到的困惑被解決,讓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更多知識的舞臺和機會,促使他們去掌握更多的知識。
說聽課改變了數學課堂單純以“聽”和“練”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鍛煉機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主動參與,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盡可能地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更為自覺地、主動地獲得新知,真正把創造還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通過這些活動還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體現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了新課標的改革理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城南新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