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壯 吳俊蓉
摘 要:顱腦損傷是法學鑒定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顱腦損傷鑒定結論對于判斷案件性質與量刑意義重大。由于顱腦損傷具有多種類型,而且致傷因素較多,因而得出正確的鑒定結論十分重要。該文主要對顱腦損傷的法醫學鑒定進行了討論,闡述了顱腦損傷的涵義與顱腦損傷的不同分類,結合法醫學鑒定工作實際情況,分析了顱腦損傷鑒定標準,并指出了顱腦損傷鑒定時應注意的問題,旨在加強顱腦損傷法醫學鑒定工作,提高鑒定結果準確性,促進司法鑒定工作標準化運行。
關鍵詞:顱腦損傷 法醫學鑒定 鑒定標準
中圖分類號:DF7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015-01
近些年來,顱腦損傷及由顱腦損傷致殘率和致死率逐漸增加,顱腦損傷在法醫學鑒定所占比例為25%[1]。由于人體腦部、顱部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結構具有特殊性,使其損傷類型和性質也多種多樣。患者損傷程度、損傷部位及致傷機制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患者臨床表現差異性較為明顯。顱腦損傷鑒定結果對當事人雙方產生直接影響,因而顱腦損傷的法醫學鑒定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1 顱腦損傷及其分類
1.1 顱腦損傷
顱腦損傷主要是指受到外界暴力沖擊,導致頭皮、顱骨及腦組織結構遭到破壞,出現功能性障礙。顱腦損傷發生率較高,僅次于人體四肢損傷,大約占人體所有損傷總數的20%,而且由于顱腦損傷的致死率位居首位[2]。通過研究發現,男性青壯年是顱腦損傷的多發人群,顱腦損傷也是嚴重創傷中的主要死亡原因,自然災害、交通事故、跌倒、以及各種利器對腦部的造成的傷害都可引起顱腦損傷。由于導致顱腦損傷原因不同,使顱腦損傷的性質和程度也會有所差別。顱腦損傷傷情大小主要受環境條件、身體機能等因素影響,在很多情況下,法醫學鑒定結果很難與臨床醫學診斷結果保持一致,因而法醫鑒定人員在實際鑒定過程中,需要對臨床醫學診斷中所用的病例、檢查資料等進行全方位復核,以此作為基礎,通過認真分析,最終得出法醫學鑒定結果,體現司法工作的公正、公平與權威。
1.2 顱腦損傷分類
在臨床法學鑒定中,顱腦損傷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頭皮損傷、腦損傷及顱腦損傷,這三種損傷可以單獨發生,也可同時發生,其中腦損傷是中心問題。另外,根據顱腦損傷的方式和機體耐受力不同,顱腦損傷也可以有其他形式的種類劃分。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具體分類如下。
(1)開放性損傷與閉合性損傷。
根據顱腦損傷組織結構的不同,可以把顱腦損傷劃分為開放性與閉合性兩種類型。開放性顱腦損傷主要是指頭部直接受到致傷物的打擊,多數情況下使得顱腔直接與外界聯通,頭皮、顱骨和腦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相對來說,開放性顱腦損傷機理比較簡單,而閉合性腦損傷是當頭部受到外力作用以后,腦組織未與外界相通,硬腦膜也未出現破裂,只是頭部軟組織與顱骨出現不同程度破裂,但是整個硬腦膜仍保持相對完整,鈍性物體致傷較為常見。在實踐中,閉合性顱腦損傷比較多發,損傷機理較為復雜,而且損傷形式較多,因而在法醫學鑒定中,要認真分析,掌握鑒定要點,提高鑒定結論準確性。
(2)原發性損傷與繼發性損傷。
當某些作用力直接作用在人腦后即刻發生的損傷,稱之為原發性腦損傷,經常表現為腦震蕩、腦干損傷及腦挫裂傷等,該類型的損傷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損傷程度。繼發性腦損傷是指當腦部受傷一段時間之后,出現的損傷病變。在臨床處理中,原發性顱腦損傷不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傷勢輕重直接影響預后效果;而繼發性顱腦損傷通常需要及時進行開顱手術,并要科學護理。
1.3 局部損傷與彌漫性損傷
當腦部組織局部受到作用力時,會導致額顳葉、頂葉及顳葉等局部損傷,損傷部位不同,產生的臨床癥狀也不同。例如,額顳葉受到損傷時,就會使肢體失去平衡,記憶力減退,伴隨失語癥;彌漫性顱腦損傷主要是指當腦部受到較大外力沖擊,腦組織損傷面積較大,患者會深度昏迷,自主功能出現障礙,甚至還會呈現植物狀態。
2 顱腦損傷鑒定標準
2.1 鑒定顱腦損傷程度
在司法實踐中,需要對損傷程度進行鑒定,在應用鑒定標準時,首先需要用醫學標準來衡量損傷程度。在判斷顱腦損傷的傷情程度時,需要按照重傷、輕傷和輕微傷的指標來劃分。重傷:危及患者生命或者是并發癥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損傷,并且這種損傷造成器官出現嚴重功能性障礙,比如腦組織嚴重破壞、腦損傷致偏癱等。輕傷:無論是損傷當時還是發生損傷之后,未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出現輕度功能性障礙。輕微傷:對患者組織器官造成輕微傷害,經治療康復后不留任何后遺癥和功能性障礙。對顱腦損傷程度進行鑒定,直接關系到雙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因而鑒定人員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對致傷因素進行認真分析,全面綜合考慮,仔細鑒定。
2.2 鑒定顱腦損的致殘等級
患者顱腦損傷會導致運動功能出現障礙,也就是癱瘓。大面積腦損傷可能會導致四肢癱瘓;若是大腦白質受損,在偏癱癥狀基礎上還會出現偏盲或偏身感覺出現障礙;如果椎體外系受到損害,則會出現步態不穩、肌張力下降及語言障礙等。肢體癱瘓把肌力作為標準,進而可以劃分為0—5級不同的致殘級別。0級:患者完全癱瘓,肌肉無收縮;1級:患者肌肉可收縮,無法完成肢體動作;2級:患者肢體可水平移動,但無法抵抗重力;3級:患者肢體可以上下移動,但不具有抗阻力;4級:患者可以完成簡單抗阻力動作;5級:肌力正常[3]。由此可以看出,在顱腦損傷致殘等級方面做出了詳細了規定,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實際司法鑒定中,依然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在一些鑒定案件中,被鑒定方想要獲取更多賠償,未能積極配合檢查人員開展的鑒定工作,甚至還會有詐癱情況出現。因而在法醫學鑒定中,相關鑒定人員要對患者病例、各項檢查資料等進行認真詳細核實,確認患者有無腦部外傷史,并結合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分析致殘原因,推斷患者癱瘓程度,必要時,還需要進行肌電圖檢查。
2.3 鑒定顱腦損傷應注意問題
在臨床醫學中,外傷性精神癥、對腦外傷綜合癥除了由顱腦損傷引起外,也可能由心理因素引起[4]。因而法醫學鑒定中,首先要明確導致腦外傷的原因。另外,對于顱腦損傷的后遺癥,如丘腦下部綜合癥、外傷性尿崩癥及外傷性糖尿病等,只有在腦器質性損傷基礎之上,才能做出診斷,同時要正確辨析顱腦損傷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確保鑒定結論準確性。
3 結語
由于顱腦結構和功能具有特殊性,因而顱腦損傷鑒定具有一定復雜性。在司法鑒定中,我們需要提高對顱腦損傷鑒定工作的重視程度,繼續加強對顱腦損傷鑒定方法的研究,正確辨析顱腦損傷程度與致傷因素之間關系,提高法醫學鑒定結果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王鴻勛,封華,馬文靜,等.顱腦損傷的法醫學損傷鑒定與臨床診斷的區別[J].刑事技術,2014(15):123—124.
[2] 崔晶晶.顱腦損傷的法醫學鑒定[J].甘肅政法學院,2012(01):356-357.
[3] 盧衛軍,楊建華.顱腦損傷的法醫學鑒定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4(25):498—499.
[4] 金雪光,王金龍,唐建良.顱腦損傷所致精神障礙的司法精神醫學鑒定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2(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