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英
摘 要:在“職業適應期”職校生缺乏職業韌性、就業穩定性較差、短期內反復跳槽現象嚴重,就業穩定率難以鞏固,面臨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欠缺的短板。因此,提升職業適應能力,以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為目標,基于職業適應能力和企業需求為依據,分析當前企業用人標準與職業適應能力現狀,提出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適應能力要求差距產生的原因與解決策略,為學生順利就業及提升職業適應性目標實現提供創新性解讀和研究思路。
關鍵詞:職業適應能力 職校生 職業心理素質 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022-02
職校生以專業扎實、實踐經驗豐富、踏實肯干等優勢受到用人單位青睞,但仍面臨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的短板,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不斷提升職業適應能力,才能增強就業的砝碼,加大就業的機會。
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包括職業道德行為養成、職業心理素質、職業能力三個方面。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企業對勞動者職業心理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職業心理素質成為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職業適應能力是指從“學生人”到“職業人”的過渡中,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變化、滿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漸達到所從事職業要求,順利完成職業活動,并能夠利用環境、創造條件使自己達到較高的職業發展目標的綜合能力。
職業適應性究其實質來說,是一種職業能力,它是個體與某一特定職業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職業適應性具有層次結構性。它是指個體與某一特定的職業環境進行互動,對自身的職業角色、能力、態度、價值觀及人際關系進行評估并不斷作出調整以達到和諧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為職業適應性的構成要素應包括職業環境適應、職業角色適應、職業技能適應、職業人際適應、職業心態適應等。本研究主要基于職業適應能力職校生職業心理素質問題與解決方案。
就學生而言,因職業心理素質缺乏導致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如何盡快適應未來職業的要求,縮短學校與企業的距離,加強對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成功度過“職業適應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就企業而言,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必須與企業對員工職業素養要求相匹配,同企業文化相融合、相適應,培養具有企業人素質的職業能力是現代企業用人要求。目前職校生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上述職業心理素質并不能滿足和適應企業的要求,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斷提高職業適應性和崗位勝任能力。
2 企業用人標準與職校生職業適應能力現狀
2.1 現代企業用人標準
以下是企業選才用人的標準,這些標準與職校生的職業素質要求緊密相連,是職校生提高職業適應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職業心理品質。
(1)道德品質。很多企業把“道德品質”列在人才標準的首位,尤其誠信意識、奉獻精神和責任感。
(2)文化認同。企業將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作為衡量其能否順利融入公司文化的標尺,這充分顯示出企業對于畢業生性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視。
(3)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企業選人的要素之一,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職校生沒經受過挫折,面臨競爭壓力時,往往適應能力不足,容易產生失落感和受挫感,缺乏敬業精神。
(4)團隊意識。如今優秀的企業都很注重團隊協作精神,將之視為公司文化價值之一,希望員工能將個人努力與實現團隊目標結合起來,成為可信任的團隊成員。
(5)創新思想。企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創新能力是職校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6)應變能力。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問題,這就需要員工具有應變能力,能靈活地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7)學習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永遠是人生競技場上制勝的利器,只有不斷吸收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才能成為有潛力、有發展前途的高素質員工。
(8)實踐經驗。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并帶來新思路和新方法,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是企業非常看重的素質,職校生有了實踐經驗,才能增加自己的“就業籌碼”。
2.2 職校生職業適應能力現狀
職校生從學校進入企業實習就面臨著社會適應,面臨著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換,這種社會適應能力是職校生與社會、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是適應新環境、新崗位的能力,也是企業考慮是否留用他們的因素之一。為了盡快地進行職業適應,職校生應克服就業初期的一些不良心理,完成角色轉換,只有如此,才能盡快適應新環境、新崗位,成長為適應社會的現代職業人。
當前,職校生職業適應能力現狀是:專業能力不強,職業規劃能力較差,職業素養偏低,心理適應能力不足,人際交往和承受挫折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度過職業生涯中最初階段的“蘑菇”歷程;理想與現實存在很大差距,工作感到無聊不滿意,產生前途渺茫;收入不理想,開始頻繁跳槽,感覺自己就像生長在陰暗角落里的蘑菇得不到陽光,只有長到一定個高度才能被人關注。這種“蘑菇定律”正是考驗職校生社會適應能力,因此,職業適應能力決定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個人實現理想與自我價值的階梯。
3 職業素質與職業適應能力要求差距產生的原因與解決策略
以往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面多局限于校內,與企業、職業對學生素質要求尚有距離;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欠缺系統性;只注重說教及各種活動的教育,而忽視了企業文化與校園、學生之間的影響、銜接。這些因素造成了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適應能力要求之間產生一定的距離,為此,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3.1 改革教學模式,塑造學生的職業心理品質
工學結合是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的有效組織形式。通過以職業活動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的學習實踐過程,開展行為導向的教學,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收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縮短職業適應期。
3.2 開展生涯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
有效的生涯設計能幫助學生達到和實現職業目標,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由認識自我、確立目標、生涯策略、生涯評估四個環節組成。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個人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培養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環境,縮短職業磨合期。
3.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心理健康、職業素養、禮儀、溝通技巧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主動并樂于與人交往,學會與別人交談和傾聽的技巧和藝術,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以及處理、調節生活或工作壓力的方法與技巧,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為走向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3.4 以各種活動為載體,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
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開展文化藝術主題活動、文明風禮儀大賽、素質匯報演出等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融進職業素質教育于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策劃能力、執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責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和榮譽感,增強班級、團隊的凝聚力,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
3.5 加強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請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等來校講學,增強學生對職場的認同與感受,在校園活動中滲透職業活動,強化學生的親身實踐。充分利用實習、校企合作等契機,對學生加強體驗和教育活動,讓學生學到各種工作技能,提高職業競爭力,使自己能夠盡快適應企業的規章要求,確保職業道德素養,進而提高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質量,提升就業層次。
4 結論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對職校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是十分重視,特別是與職業技能及工作創新等相比較,誠實守信、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團隊合作能力尤為重要。學校應突出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加強對社會及企業人才需求的調研,與產業同步,與社會同步,不斷調整專業和課程,探索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新路徑、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金怡.中職畢業生職業適應性問題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
[2] 方勤舟.引入企業文化理念,提高學生職業素養J.思想理論教育,2008(20):59-61
[3] 王瑤.漸進式滲透立體化融合的中職校企文化對接的實踐與研究[J].學術論壇,2011(3):105-106.
[4] 姜海鷹.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實踐探究[J].職業技術,2012(6):43.
[5] 譚明,方翰青.我國職業適應性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