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華
摘 要:由于學習內容的變化和受初中學習習慣的影響,部分學生不能適應高中數學學習要求,造成成績下滑。筆者從高中數學特點和學生自身問題兩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客觀、主觀兩個方面的探討,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的過渡 高中數學的特點 學生自身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26-02
高一是學生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重要階段,也是實現數學學習順利過渡的一個關鍵時期。部分初中數學佼佼者,進高中后卻感到數學突然變的抽象而玄妙,找不到思維的依托和載體,一下子失去了學習的方向和興趣。于是,數學學習屢屢受挫,成績一落千丈,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每次接手高一,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一部分學生。解決好這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過渡,成為決定教師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教師要從初高中數學特點和學習方法的不同入手,引導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新方法、新途徑,幫助學生重拾信心,順利度過初高中數學學習的過渡,走上數學學習的坦途。在此,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兩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1 高中數學的特點
抽象程度陡然提高,與初中數學迥然不同。進入高中以后,學生能真切感受到數學的抽象性陡然提高,數學語言與生活語言的距離越來越遠,與初中數學學習完全不同。在初中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應的應用,學生的數學思維基于生活思維,還能明確感受到生活這種載體對數學知識的承載。但是,進入高中以后,數學語言的表達越來越學科化、抽象化,完全不是初中那種通俗、形象語言所能表達的,學生的理解出現了一定的“斷檔”,無法從生活語言馬上進入學科語言,無法對這些抽象而專業的概念進行認識和理解,比如,高一伊始接觸到的“映射、集合、函數”等概念就很抽象,不容易理解,甚至讓學生覺得數學突然變得“玄妙”起來。還有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完全不同的思考問題角度,更讓部分學生無所適從。
如果不能讓學生快速接受和適應高中的數學學習,勢必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如同在聽天書,不知道教師課堂在講些什么,更不要期望學生能夠通過自讀課本學會什么。單單是那些概念學生已經被繞的找不到方向了,何談深層次理解和運用。
教師要從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入手,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入高中伊始,不妨放慢教學速度,從引導學生利用數學語言表達開始,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快速發展,發展學生的數學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2 思維的理性度增加,對學生靈活性要求提高
在初中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很到位,幫助學生建立相對固定的思維解題模式。每學過一個知識點,教師會為學生總結出常見的幾種題型,和各種題型之間的變形,以及解決各種問題的突破口、方法等。比如,對幾何問題,教師會為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讀題干,找已知條件,并在圖形中標出,分析已知條件和求證結果之間的關系,尋找解題思路;畫圖形,尋找已知條件,目的是防止上一步尋找的疏漏,找出更多的已知條件,有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反推法,從求證結果出發思考,需要哪些已知條件,然后在從已知條件中尋找或得到。教師的具體指導,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具體的思維模式和套路。這種方法,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學習技巧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定式思維,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開闊性。這也是學生進入高一后出現思維障礙的原因之一。
高中數學的思維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和遠離生活傾向向學生提出了更要的理解和思維要求,這需要教師盡快引導學生從經驗性思維向理論性思維過渡,形成與高中學習內容一致的數學思維模式。
3 學習內容突然增加,導致學生“消化不良”
高中數學在難度增加的同時,學生內容陡增,知識量急劇增加成為造成學生不適應的另一個原因。高中的每一節數學課,學生都要接受大量數學信息與知識。很多時候,對于基礎知識教師不再過多闡述,也不再設置輔助練習題,只讓學生作為自主解決內容。學生通過練習來消化知識的途徑基本被堵上,很多學生數學學習出現“夾生飯”,導致學生學習上存在嚴重的“消化不良”,這種負積累會加劇學困程度,導致學生對數學完全失去興趣。
教師要從學法指導上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比如: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對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進行學習,對于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進行標注,作為課堂關注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將新知識構建于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形成一個知識和思維的整體;對于課堂理解不透徹或理解有困難的知識點,課下及時進行補救或鞏固性學習,防止負積累的出現。
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基礎和學情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比如,在初中階段只要通過大量做題提高解題技巧的學生,要注意夯實基礎,多做一題多解發展數學思維;數學思維跟得上、懶于練習的學生,要通過自主總結知識點和解題技巧來提高數學能力等。
4 學生自身的問題
對教師依賴而導致的思維滯后。初中生對教師的依賴很明顯。很多時候,學生對教師沒講過的題型不做任何思考干脆放棄,且理直氣壯地說“沒學過”。學生已經習慣于教師將與每個知識點有關的題型進行歸納、分類、總結,提供現成的做題方法。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將各類題型練習熟練,看到某一道題馬上想到其類型和解決方法,并用這種方法熟練地、標準地進行解答。這種學習方法,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智力水平相比嚴重滯后。
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學生的這種現狀,引導學生學習主動思考、總結。指導學生在每一章學完后,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現自主整理總結,并養成習慣。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知識歸類: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類別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再到統一,使幾類問題同構于同一知識方法;注重章節間的聯系和對接,建立主體知識結構網絡化。促使學生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風格,主動去構建知識、提高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5 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習的負面影響
初中階段,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很多學校都實施24 h的監管,班主任也為學生制定了詳盡的學習、作息時間,有的甚至精確到分鐘。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習慣于按照教師的安排學習,自主能力較差。只要教師在某個時間段沒有布置明確的作業,就不知道帶做什么了。部分學生甚至延續了初中的學習習慣,不到上課不進教室,進了教室也不主動預習。由于沒有預習,上課忙于做筆記,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內容不能及時記下或思考,導致一節課下來,哪里學會了、哪里沒聽懂自己也不太清楚。部分學生仍以完成作業作為完成學習任務的目標。至于作業的質量、學習的效果,自己都不太關心。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成績。
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課前預習、課上參與、課后復習鞏固的習慣,并自主制定每天、每周、每月的學習計劃,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發展,實現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6 缺乏應有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由于初高中數學內容的變化,部分學生對數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不喜歡那些抽象而深奧的數學原理,更不喜歡那些有多個符號組成的算式。沒有興趣的支撐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變得消極被動。
很大一部分學生受“學習無用論”的影響和誤導,認為學習這么深奧而脫離生活的數學知識沒有實際用途,只是為了高考而已。這種觀念的錯誤影響,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沒有興趣和學習動機驅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被動、機械,且充滿了功利性,完全背離了新課程制定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不能實現人人都學到有用的數學教學目標。
教師要善于借助設計教學環節和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比如,在函數學習時,設計一些函數在商業、生產中運用的問題,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的社會實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冬季;舉行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展示數學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
總之,幫助學生實現初高中數學學習的順利過渡,是高中數學教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教師要將這個問題當作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來對待,將其滲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逐漸擺脫初中學習、思維習慣的控制,逐步適應高中的數學學習活動,養成自主探究、主動思考、自我督促的良好學習習慣,實現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潘慧.淺探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J]. 中學教學參考,2009(11).
[2] 鄭玲薇.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銜接的實踐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8(10):59,61.
[3] 王世美,吳旭鴦.談在新課程下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 2008(5):11-15.
[4] 許國動.國內教育政策倫理研究文獻綜述[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2):9-12.
[5] 武瑞恒.新課標下的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200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