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 朱國霞 陳麗梅 王慶奎 孫敬鋒 高金偉 陶秉春 白東清
摘 要:針對傳統的水域環境學實驗僅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其教學僅限于課堂和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對水域環境學實驗的教學體系、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手段和實現綠色實驗的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討。創建了“一體化、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即在課堂實驗和實驗室開放基礎上,開展教學實習、專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形成理論與實驗教學并重的教學格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促進水域環境學實驗教學發展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域環境學實驗 實驗教學體系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38-02
在我國現代大學本科教育體系中,如何設置專業課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應用性較強的農科院校,如何兼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牢固掌握實驗技能,提高實踐能力,激發創新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水域環境學實驗”是《水域環境學》的配套實驗課程。水域環境學是水環境科學和水化學交叉形成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用學科。天津農學院面向水產養殖專業和水族科學專業開設《水域環境學》,課程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教學改革,創建了“一體化、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課程來靈活應用與掌握理論知識。并通過開放實驗室,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及參加科研活動等,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3]。
1 構建并優化實驗教學體系
構建水域環境學“一體化、多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實行多層次實驗教學體系。對每個實驗項目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1.1 在教學環節,通過“課堂實驗和實驗室開放”,形成了傳授知識、運用提高、研究創新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準備和進行實驗的能力
在我校的水產養殖專業和水族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將《水域環境學》中的實驗教學內容從《水域環境學》課程教學內容中獨立出來,改變實驗教學附屬地位,使實驗學時數由26學時增至30學時,形成理論與實驗教學并重的格局。通過多年實踐和探索,將水域環境中的常規項目進行整合,開設了總堿度及HCO-3、CO2-3離子、總硬度及Ca2+ 、Mg2+離子、氯化物、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無機三氮、可溶性磷、總鐵的測定等實驗,做到既突出實驗內容的應用性,又保證實驗內容的完整性。
1.2 在教學實習、專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完成綜合應用型實驗,科研方法初步訓練型實驗,提高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
在《水域環境學》理論和實驗課程結束后,安排0.5周的時間進行本課程的教學實習,在此環節中,學生通過自行設計實驗項目,獨立完成天然水體的采樣、保存、運輸和分析等程序,完成對水體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在隨后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與實際需要有機結合,鍛煉和提高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積極開展本科生業余科研活動
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中,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業余科研和實踐活動。如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或完成其中一個步驟,或進行一個方面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近三年來,參與本課程組教師科研項目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篇。本科生申請立項2014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項。
2 改革和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實驗教學中最基本要素,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4]。傳統的《水域環境學》實驗教學是由實驗老師課前進行實驗準備,把實驗藥品及試劑都準備配制好,甚至把需要處理的水樣進行預處理,將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寫在黑板上。學生在實驗課上只需按照實驗步驟機械地完成實驗。這樣的教學手段單一,方法簡單,學生動手動腦機會少。這種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實驗教學的要求[5]。為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的動手動腦機會,在水域環境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著重進行了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創新。
首先,堅持要求學生在上實驗課前充分預習,并寫出預習報告。使學生在動手實驗前對將要做的實驗的原理、所需要試劑和儀器、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討論。實驗結束時由實驗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總結、分析和比較。在此過程中,學生直接參與實驗的全過程,從實驗準備、實驗操作到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等,讓學生成為實驗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增加學生的動腦、動手機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5]。在教學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要求學生從文獻查閱、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數據分析到實驗報告撰寫,都由學生自行獨立完成,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提供足夠的空間,完成綜合應用型實驗,提高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實驗教師在此過程中,只做針對性的指導或提醒。
3 改革和創新實驗教學手段
在《水域環境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實驗過程中的儀器設備,如酸度計、電導鹽度計、定氮儀等設備的使用、操作以及注意事項都要進行演示;而操作步驟繁瑣、儀器使用程序復雜的實驗,如本課程開設的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重金屬的實驗,就采用先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演示,使學生對整個實驗流程有直觀的認識,在經過教師演示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此外,本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建設成水域環境學課程網站,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資料都已經陸續上網,學生可自由下載相關的教學材料,并保持更新和發展。學生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了解教學計劃、課程大綱,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預習。教師可通過網上提問、網上答疑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4 實現實驗過程綠色化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將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在水域環境學的實驗教學中,更應該將綠色實驗思想根植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實驗中所使用的藥品和試劑,以及伴隨實驗過程而產生的許多有毒或有害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產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師生健康,并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在實驗的全過程(從實驗內容的設計到實施)都應該注意環境保護問題[6]。本課程組將環保意識始終貫穿于《水域環境學》實驗教學改革過程中。首先,在實驗的設計上做到微量化,減少有害化學物質向環境投放量。例如測定分析水體中的COD時,傳統的重鉻酸鉀法要產生大量的含Cr,Hg,Ag,Fe的酸性廢液,而采用微波消光度法測COD,可以大大減少廢物的生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7]。其次,做到不隨意排放實驗過程中產生廢液,含有有害物質的廢液、強酸或強堿性廢液均分別用專門的容器收集,再送交有關部門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在實驗中實施綠色教學,不但能夠節約資源,從源頭上阻止污染,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8]。
參考文獻
[1] 金長順,許化溪.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J].江蘇高教,2001(2):76-78.
[2] 趙秀芬,崔德杰.土壤農化分析綜合性實驗設計與實施[J].科技信息,2009(17):6,8.
[3] 羅莉萍,王劉劉.新形勢下加強食品質量與安全類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5):1486-1487.
[4] 劉文晶,樊久銘,趙樹山.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0):382-384.
[5] 陳雪芬,郭偉良,王永強.“水環境化學實驗”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41-143.
[6] 謝曉梅,張建英.環境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4-6.
[7] 范彩玲,李迎.在大學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探索[J].天中學刊,2006,21(5):100-101.
[8] 夏小慶,谷小霞,李祥子.在藥學專業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的理念[J].繼續醫學教育,201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