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
摘 要:雖然國家對于貧困生的資助政策十分全面,高職院校的貧困生仍然表現出一定的弱勢性,包括性格內向自卑,綜合素質偏低和就業認識偏差等等。貧困生的弱勢性是客觀存在,但高職院校可以改變工作思路,對貧困生的工作態度從管理過渡到服務。該文針對現時高職院校貧困生表現出來的弱勢性,從政策、學校和貧困生個人層面闡述新時期下貧困生工作的對策,讓貧困生逐漸從他助轉變為自助,提高綜合素質。希望該文能夠對破解當下貧困生資助的困局帶來新的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 弱勢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207-02
貧困生作為高職院校中一個既平常又特殊的群體,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工作中的重點之一。高職院校現時的貧困生政策充分體現了公平的特點,盡最大限度的努力讓貧困生不因物質條件的匱乏而影響到正常教學和課余活動。然而,從現時高職院校貧困生弱勢性表現看來,要真正實現貧困生政策的初衷,減輕貧困生的經濟、精神負擔,體現公平的特質,僅僅依靠貧困生政策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貧困生群體中跳出來,以總攬全局的思維,把握好貧困生工作的方向。
1 高職院校貧困生弱勢性表現
1.1 性格普遍內向、自卑,缺乏積極性
貧困生由于生活壓力,往往從小比較獨立,性格較為內向,養成了各種問題都首先自己解決的性格;加之物質條件不如其他人,性格當中難免帶有自卑的因子。中小學階段,由于學業繁重,貧困生性格內向反而有利于其專注于學習。可是到了大學階段,學業壓力相對不大,課余活動多姿多彩,貧困生內向,不善于人際交往往往會暴露弊端。相對來說,貧困生由于人際關系不佳,對參加課余活動缺乏積極性;參加活動的缺乏,又導致了人際交往的機會不足,加深了內向性格的形成。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就會形成,貧困生群體在高職院校里面越來越孤立,貧困生身份的印記越來越深刻,不僅與貧困生管理工作的出發點背道而馳,也難以體現貧困生政策的公平特性。
1.2 綜合素質偏低,成績普遍不佳
大部分貧困生的家庭受教育程度偏低,家里對教育重視程度嚴重不足,父母親戚不僅沒有對他們學習給予足夠的支持,甚至還覺得讀書無用,希望早點進入社會打工掙錢。再者,社會普遍認為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才會進入高職院校,覺得學生在高職院校只是混日子,出來社會打工才是最重要途徑。貧困生從小在這種家庭和社會氛圍中成長,容易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在高職院校當中放低對自己的要求,自暴自棄,學習提不起精神,覺得學習成績好壞都沒關系,只要能畢業就行。貧困生在大學階段后期面臨就業壓力,物質條件的匱乏令其更加注重自身的就業問題,導致學業被進一步忽略。再者,大部分貧困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人際關系不佳,游離于集體之外,缺少同學和老師的關懷,使其性格和學業問題沒有受到重視,不能及時得到指導,將錯誤觀點糾正過來。長此以往,造成了貧困生群體在高職院校的的綜合素質偏低,學習成績普遍不佳。這又進一步惡化了貧困生群體在其他學生心中的形象,加劇了貧困生的自卑和孤立情緒。
1.3 就業動機偏差,功利性強
跟本科院校的定位不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的教學和實訓也強調培養適合社會的職業人才。貧困生進入高職院校以后,由于學校的定位和身負的經濟壓力,往往會急于尋找各種打工掙錢的機會,如兼職。然而,大多數貧困生的兼職行為都是盲目的,不考慮能否提升自身能力,也不考慮能否為日后自己真正走進社會創造機會,只著眼于眼前利益。一部分貧困生甚至為了兼職而放棄學習,考試隨便應對。在學校后期,真正需要就業,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因為學業耽誤過多,學業成績不好,加上參加學校活動太少,人際關系不佳而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大部分貧困生對工作的薪酬十分重視,而忽略了自己的興趣和發展前景,功利性太強,導致工作后對工作滿意度不高,對工作失望。
2 加強貧困生工作的對策
加強貧困生工作,進一步縮小貧困生與普通學生的差異,高職院校從根本上不能把貧困生群體當做學校的累贅,要把其看做充滿潛力的有生力量,從以往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工作思路轉變為充分信任和依靠貧困生的道路上來。新時期貧困生的工作對策可以從政策、學校和個人3個層面加以闡述。
2.1 政策層面
現時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政策以“減、獎、助、勤、貸”為特征,在幫助貧困生進入大學,完成學業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然而,縱觀現實的政策,重點在于“扶貧”,而非“促進”,重數量而輕質量,重物質而輕精神,如何使貧困生受資助后真正提高自身素質,高質量完成學業和進入社會,是完善貧困生政策的一個探索課題。
針對現時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弱勢現狀,貧困生政策有必要往如下方向調整:第一,實現貧困生權力與義務的對等。現時高職院校的資助和評獎評優制度完全向貧困生傾斜。貧困生每個學期可以收到學校的助學金,期末評獎評優的時候貧困生身份能獲得優待,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也只針對貧困生開放。政策出發點是積極的,體現了對貧困生的關懷。然而,目前的政策強調了貧困生能享有的權利,卻對其應承擔的義務缺乏規范。貧困生享受了資助,其在參加校園勞動,學業成績要求等方面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提高其對學校的貢獻、歸屬感和榮辱觀。資助的形式可以嘗試逐漸從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培養其責任感和感恩意識,深刻體會到貧困生資助的深刻意義。第二,推動貧困生政策的立法建設,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2.2 學校層面
現時高職院校貧困生工作的重點一直都放在落實“減、獎、助、勤、貸”的貧困生資助制度,對制度的執行都能切實貫徹。然而,光落實國家制度只能解決貧困生的基本保障,卻不能體現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不能真正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除了落實貧困生資助制度,還要關心其發展,創造條件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解除自卑情緒,樹立自強自尊意識,成為生活的強者。第一,學校要營造平等、寬容、無歧視的校園氛圍。貧困生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性格相對比較內向、自卑,渴望跟其他學生一起學習生活但是欠缺主動性,人際關系里頭比較被動。單單依靠學校的貧困生資助雖然能夠解決物質條件的欠缺,但仍然無法使其獲得心理的認同。學校應該盡力營造平等、寬容和無歧視的校園氛圍,淡化貧困生對自己身份的自卑感,使其能夠跟其他普通學生一樣輕松無負擔的進行學習和課外活動。
第二,學校要針對貧困生的弱勢表現,及時開展多元化的感恩和職業教育。感恩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各高校貧困生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然而成效不大,歸根結底在于內容沒有針對性,泛泛而談,難以得到貧困生的認同;形式也過于機械化,不能引起貧困生的興趣。新時期下的感恩教育要跟誠信教育緊密結合,從單一的感恩擴展到誠信思想教育、心理發展和能力興趣培養等多方面,淡化貧困生的身份,提高自信心,促進其融入普通學生的群體。感恩教育的形式也要不局限于單純授課的形式,創造性的游戲、拓展等新形式有利于貧困生加深對彼此的認識,敞開心扉,寄教育于活動,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再者,對于以上提到的貧困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重就業輕學業,就業功利化,急于求成等亂象,高職院校有必要對貧困生開展針對性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應該強調質量而非數量,讓貧困生認識到在大學期間學業與就業并不是沖突的關系。只有重視學習,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才是將來找到滿意工作的保障。急功近利,功利化等就業傾向雖然能夠在短時期內獲得不錯的收益,不過損害的卻是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對貧困生課余時間的兼職行為進行規范,對招收兼職的單位和其兼職時間進行記錄,切實維護貧困生的合法權益,體現學校對貧困生無微不至的關懷。
2.3 個人層面
大部分貧困生來自邊遠貧困地區,教學資源不足,教學觀念落后,加之家庭條件困難,進入高職院校之前的綜合素質、實踐和創新能力已經落后于普通學生。貧困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雖然有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有學校悉心營造的氛圍,也有同學們無微不至的照顧,然而最關鍵還是靠貧困生自己的努力。貧困生不能一直依賴外部的幫助,要自立自強,轉變觀念,化他助為自助,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貧困生要自立自強,不辜負國家、學校和他人的期望,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貧困生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身份,不卑不亢。貧困生要認識到貧困生的身份不可怕,不可悲。貧困只是意味著客觀成長條件不如人,并不是一個人終身的標記,貧困生的經歷也將會成為一筆終身的財富,在以后進入社會之后反而會成為優勢。貧困生更加不用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在高職院校廣寬的環境中跟其他同學有同樣的機會,在平等的氛圍下開展競爭。
其次,貧困生要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貧困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要在勤奮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把理論知識融入實踐當中,鍛煉自己把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求職時多了解行業需求,多認識崗位實際,多挖掘自身的潛力和不足,理性就業,減少盲目跟風和急功近利。貧困生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廣寬平臺,武裝自己,做好邁進社會的準備,不急于求成,理性求職,高質量脫貧,回報社會和學校。
3 結語
貧困生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物質條件的缺乏而導致的各種弱勢性,并不是依靠單純的資助政策就能解決的。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態度要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努力將貧困生培養成為學習成績優秀,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符合社會需要的有生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松立.高職院校宣傳工作應注重媒體效應[J].知識經濟,2010(8):160.
[2] 賈平靜,張鋼.談中職教材媒體營銷原則
[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10):
101-102.
[3] 羅瑞娟,韋濤,周黎華.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廣西教育,2011(30):10-11.